Wednesday, June 20, 2007

转UNEP环境日报告: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从前工业时代至今,全球温度已增加了约0.75°C。在过去的125 年中,11 最热的年份都发生在1990 年之后,而2005 年更是创下了有史以来最暖年份的纪录。普遍的共识认为,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在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例如矿物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
对冰核的检测显示出如今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过去60 万年中的任何时候都要多。1960 年至2002 年间,全球每年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翻了3 。仅1987 年以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增加了33%。本世纪地球变暖的程度已经被确定在1.4°C 5.8°C 之间。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包括以下一些例子:北极冰帽的缩小;海平面的加速增高;全球冰川的后退;永久冻土的融化;河流湖泊冰层的提早融化;热带风暴强度的增加以及持续时间的延长;中高纬度农作物生长季节的延长;动植物分布区域和行为的变化。
在北极,泥炭解冻时会释放出甲烷 —— 一种比二氧化碳更强的温室气体。科学家们正越来越关注气候突变的可能性,包括海流减少的可能性,如温暖着欧洲的墨西哥湾流;另外还包括降雨模式改变的可能性,如季风季节的变化将影响到数以亿计人口的饮食安全。

 

问一问北极熊……
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每年夏季,北冰洋地区被冰层覆盖的面积正逐年递减,而余留的冰层正变得越来越薄。由于海洋比冰层吸收更多的热量,反馈的结果是更多的冰层被融化。自1980 年以来,欧洲的北极地区已失去了20%-30%的海洋冰层。北极熊依靠海洋冰层生活,它们在那儿捕猎海豹,利用冰层上的通道从一个地区迁移至另一个地区。 特别是怀孕的雌熊,它们通常在覆盖有厚重雪层的地区筑窝。当春天来临,它们带着新生的小熊从窝里走出来时,已经饿了5-7 月了。所以,为了它们自身和小熊的生存,它们需要条件优越的春季海洋冰层生存环境。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加拿大哈得逊海湾地区(Hudson Bay)成年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日渐恶劣。成年北极熊的体重以及1981-1998 年间北极熊幼仔的出生率平均下降了15%-26%。有些气候模型预测:在本世纪末,北极的海洋冰层有可能在夏季时全部融化。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话,北极熊很可能就此灭绝了。

 

问一问农民……
尽管有些地区会因为气候变化的原因导致农作物的增产,但随着气候逐渐变暖,负面影响更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而本来就地处炎热地带的非洲将特别容易受到影响,研究结果提出警示:随着气候变暖,非洲的饥饿人群将大幅增加。贫穷社区居民的 生活直接依赖于稳定和适宜的气候,因为通常他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都依靠雨水灌溉,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气候条件,如来自亚洲的季风。在极端气候现象——如 干旱和热带风暴——发生时,他们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
当冰川在世界上各大山脊上融化时,河流的供水状况将受到影响。在欧洲,九大冰川中的八个已显示出冰川明显大面积后退的迹象。从1850 年至1980 年间,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体积减少了一半。在中国,高原冰川以每年减少相当于整条黄河水量的速度在递减。中国科学院公布:中国的冰川每年大约损失总量的百分之七。预计到2050 年时,64%的中国冰川将消失殆尽。而据统计,约有三亿中国人居住在西部的干旱地带,并且以来自于冰川的水为生。

 

问一问岛民……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1 2 毫米。但自1992 年以来,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增至每年3 毫米,主要是因为变暖的海洋的扩散以及融化的冰水流入海洋而引起的。融化的冰水是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这些冰水主要来自格陵兰和南极的冰原。在格陵 兰冰原,冰融化的速度比新冰凝结的速度要快。而在南极,在过去的11 年里,南极半岛有三大部分的冰架已经坍塌。其结果是,缺乏冰架支撑的冰川活动显著加速,冰层也随之变薄。随着海平面的升高,居住在较低地势海岛及海洋沿岸城市的居民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200512 月,生活在瓦努阿图(Vanuatu)太平洋海岛链的一个小社区的居民或许是第一批由于气候变化而不得不正式移居他地的居民。
气候变化同样也威胁到海洋生物以及依靠这些海洋生物为生的居民。至今,海洋已吸收了过去200 年间所产生出来的大约半数的二氧化碳,合成的碳酸降低了表面海水层的PH 值,这将影响到某些海洋动物——如珊瑚和软体动物——利用碳酸钙制壳的钙化过程。

 

问一问保险商……
2005
年,Munich Re 基金会估计:与天气相关的自然灾害——如热带风暴和森林火灾——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已超过2000 亿美元,其中,保险损失高达700 亿。远远高出以前损失最严重的一年——2004 年。2004 年的损失总数约为1450 亿,其中,保险损失为450 亿。
全球气候继 续变暖还将引起某些传染病分布区域(经度和纬度)和发病季节周期的变化,包括由媒介传播的传染病,如疟疾和登革热;以及由食物传播的传染病,如在温暖季节发病率达到高峰的沙门氏菌病。当然,气候变暖在某些方面对人体健康还是有利的。例如,对于地处温带的国家,温暖的气候有可能降低季节性的冬季死亡人数。然 而,同样在这些国家,夏季会变得比以前更热。2003
年,由于热浪的侵袭,在法国估计有一万五千人死亡。在整个欧洲,额外死亡人数超过三万五千人。所以整体来看,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远高于它的正面影响。

 

问一问土著民……
北极地区,特别是那些正在尽力维持和适应他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土著居民,最容易受到气候改变的伤害。北极是四百万人生活的家园,其中大约十分之一的人口(约四十万)是土著居民。他们集中居住在不同的地区,例如:因纽特人(Inuit)占了加拿大努纳武特(Nunavut)地区85%的人口,米人(Sami)占了北部斯堪的纳维亚 (Scandinavia) 和科拉半岛 (Kola)2.5%的人口。
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永久冻土的广泛融化正在对建筑,管道,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危害。全球变暖意味着冬天有冰季节变短,天气更加炎热并且更难以预测,在某些地区可能会造成更多的森林火灾。
在 北极,农业生产受到极大限制,所以维持生计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狩猎,捕鱼,驯鹿放牧、诱捕和采集。整个北极气候的变暖给驯鹿放牧者和猎人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因为他们通常是在冰冻的河面上和雪地上活动的。而且,越来越多正在融化和凝固的雪也使得北美驯鹿和驯鹿觅食愈加困难,从而影响到放牧者及猎人经济和化的发展。
海洋冰层的融化以及相关沿海地区地层腐蚀的增加,同样也正在危害着当地的土著居民,使得沿海地带有些地区的居民(例如阿拉斯加的希什马廖夫村(Shishmaref ))不得不搬到其他地区去重新安家,靠海洋狩猎和捕鱼为生的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问一问你自己……
为避免可能造成巨大灾难的气候改变,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做。其中包括全球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使用低碳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地热能。另外,获取和储存二氧化碳的潜力也很大,很多分析表明核能可能可以起重要的作用。
1995
年,全球已安装使用的风能发电设施发电总量为4,800 兆瓦。到2005 年底,此数据已翻了12 ,达到59,000 兆瓦。全球风能委员会估计,到2050 年,全球三分之一的电力将来自于风能。
低温室气体的将来同样也需要社会的变革。目前,数以百万计的家庭正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而且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利用太阳能发电。在冰岛,丰富的水能和地热能正被用来从水中提炼出氢气作为替代矿物燃料的主要能源。在巴西,从甘蔗中合成出的乙醇已替代了整个国家汽油需求量的40%
从越南到澳大利亚,从肯尼亚到墨西哥,人们正联合在一起种植树木,他们中许多人都参与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组织的为地球植树的活动 —— 十亿棵树的战役。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从而能起到减缓气候改变的作用。树木还有助于降低污染,使城市变得凉爽,保护水域,以及防止水土流失。

Thursday, June 14, 2007

宏大叙事的存在与虚无

19世纪的中国贫穷、落后、挨打;20世纪的中国争独立、求解放、图发展;21世纪的中国呢?”  ——CS

 

有一段一直在想Tallberg的东西,主题就是“What can China do for the world in 21st century?”而我对宏大叙事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警惕,然而这次却不得不来一种碰撞,这让我再次体会了一种理念的存在与虚无。从11月到1月,共收到了120多份申请,三轮面试,5个幸运的孩子。我们注定错过很多优秀的孩子。很普遍的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论述,就像高考的议论文,既无新意,也少灵气。多少怀着一种YY的自负和精神胜利的口号。我需承认,这样的东西,我也很难写好。倒是如果能读到一些自己的故事,一些自己的思考,感觉格外亲切。

我们太急于去追赶别人了,以至于我们忘了我们自己。张老师说,我们透支了几代人的生活和十几代人的环境换取了高增长的GDP和所谓的崛起。你说我们都还在“混个日子,求个温饱,图个生存”,你想“有事觉着忙,没事觉着慌,有事没事想着啥时混出个人样”。这样的生存状态中,对于这样的宏大叙事多少有点骨头上糊肉。有些讨论,总会引入到人性的思考,那些所谓的经典,大都是对于人性的抽丝和缠绕,使得赤裸裸的人暴露在白花花的选择上。而真情,总是打动人,有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故事,当然,把这一切放到一个宏观叙事的背景下还有一个清晰的自己。

不过,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使得这样的讨论更为有意思。拉下圣坛回到地坛祭天曰是华夏神州,祭地曰长江黄河,还是中国心中国情。达尔富尔、缅甸、伊拉克……你开始想这些地方开始和你发生某种联系,而我们的“祖国”,更确切的说是我们的政府在这些地方的作为,在一个号称全球化了的世界与大国利益的博弈。既是彼此依存,还是如何共处。有个孩子说,“我只是想去到另一个地方”,她没有入选,但是我是多么真诚的希望这样简单的愿望,在这片土地上,不再成为很多人的梦想。

而年青人,倘若你冠以年轻的名义,带着中国的帽子,便以为你就是中国的未来了,这是多么可惜。所以,还是有这样的真诚,这样的热情,你知道你只是卷入了这个洪流的浪花,为这条河流增加点亮色就已经够了。可是,对于这土地的热切和忧患,常常使得心在乐观和悲观中震荡,你见过太湖的浓绿如痰一样化不开,你见过北京的浊气如烟一样吹不散,当然你也见过那绿色种子开出的蓝色的花……而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每个人都是part of the problem,也是part of the solution

口号和logo不仅是自我表达的技巧,也是在说的时候使说话人的理想固化,我们太不容易记住别人了,我们记住的只是别人的口号。口号和口号带来的话语权大概会带给人双重快感,甚至是利益的高潮,因此多少人对这个“愿望的固化”乐此不疲。所以,适时提出来的口号,对于我们的思维和“幸福”,大概都是一种粘结,但听者需保持警惕。比方说Yu同学所鼓吹的“反规划”,把人从理性的“白色巨塔”拉回地方和地方文化多少有些帮助。生活在一个identify林立又最容易失去自己的identify的时代,随便给自己贴个标签确实不是什么好事,还是多点学问和事情,冷眼看山头的旗帜。而什么都可以和谐的Hu时代,我们还是多多关注人性、自然和文化那些所谓永恒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