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07

如果我是Professor

我要跟学生讨论:

什么是这个真实世界的真正问题?

什么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办法?

怎样的人生才是快乐幸福的人生?

NND,写东西写得要呕吐了,看东西看得要眼蚯了,心里的思考呢?

S的“情书”翩然而至,即使寒武纪冰期降临纽约也该是有火的冬天~

巴厘的同志们要出发了,多说点咱们的声音呀!

Thursday, November 22, 2007

感恩节和纽约地史




感恩节,希望在这里感谢我的爱,我的亲人和我的朋友们~如果生活本身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体验和创造的过程,那么你们赋予了这个过程意义。我不善言辞不懂表达不会传递,但是你知道,我的感恩,就像这纽约的地史,一页一页翻出来都是时光的味道,而这部书,却是你我共同写就。我的感恩有奥斯卡颁奖那么长,不过我把它放在心里,呵呵~

感恩节是鬼子的“春节”,是个家人团聚的节日。连南美来的房东也要到他的Family House聚去说周五才回来。NND的一个测验考砸了,刚搞定一个小文件,晚上有个小小的happy hour,天突然下起雨来,Hogan HallBroadway边上的五角枫已经红透,却还未飘落,前天纽约下了一场雨夹雪,而今天温度又暖和起来,仿佛是冬与秋的推搡。

我就是有点胡思乱想的习惯,比方说有时走在Broadway上,我就会想,如果《后天》真的来临,水会从那一条街先漫过Broadway;而站在时代广场中央,我也会想,如果突然停电,流光溢彩中电视竞选辩论的希拉里是眼睛先暗淡下去还是挥出来的手先消失;穿行在中央车站的地铁通道,我就想,如果蜘蛛侠突然出现,是不是也会多看一眼来去穿梭的金发碧眼的美女~

纽约的一天是从地下钻出来的,第三次搬家后,我也就稍稍安顿一些,基本是每天快9点的样子下楼,从109W往西到Chase的门口折到Broadway上。过了110的大红灯,West是我经常买菜的地方,而此时你看沿街的店铺、咖啡厅、饭馆等都把靠街墙角的铁盖打开,伙计利落地往地下输运采购的新鲜作为储藏,而垃圾等包装也分类传送带运上来,仿佛一天的开张。而从地铁口钻出来的人群,就像地下涌出的泉水,流淌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哥大的Campus Level已经是第四层,而体育馆竟然都在地下,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地下的空间就是纽约的半个世界。未来的考古发现,纽约应该是很好的现场,脏乱差中的真善美。

想来随意写点,后续~

Tuesday, November 20, 2007

Berkeley China Environment Conference


还是广告,12月份要去伯克利参加这个环境的会,看题目是需要追问基本问题,感觉得还不错,欢迎关注~

 

China's Environment: what do we know and how do we know it? 

 

Schedule

All panels are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Presentation titles to be posted soon

 

Friday, December 7, 2007

9:15 am

Opening Remarks

Tom Gold (UC Berkeley)
George Breslauer (Vice Chancellor, UC Berkeley)

 

10:00 am

Keynote Address


 

10:45 am

Panel I: Getting the Data Out: Institutions, Media, and Government Policy

Moderator: Orville Schell


12:30 pm
Lunch break

2:30 pm

Panel II: Tracing Invisible Threats: Disease and the Environment

Moderator: Roger Cohn


 

4:00 pm
Coffee break

 

4:15 pm

Panel III: Cycles, Models, and Caps: China's Carbon Present and Future

Moderator: Lin Jiang


 

6:00 pm

Keynote Address


 

Saturday, December 8, 2007

9:15 am

Panel IV: The Green Market: Renewing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Entrepreneurship and Investment

Moderator: Jeremy Potash


 

10:45 am
Coffee break

 

11:00 am

Panel V: When Abundance Becomes Scarce: Managing China's Water Supply

Moderator: Gang He

Panelists:
Chris Groves, Water Supply Challenges in Southwest China's Karst Regions
Peter Perdue
Chi-yuen Wang
Michael Zhao, E-Waste: Information through Multimedia Projects


12:30 pm

Keynote Address


 

1:30 pm
Lunch break

 

2:45 pm

Panel VI: 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habiting Urban and Rural Space

Moderator: Julia Strauss

Panelists:
Sheldon Brown
Harrison Fraker
Mark Henderson
Shannon May, How Much Arable Land Is There Out There?

 

4:15 pm
Coffee break
Rick and Ann's coffee/tea/pastries

 

4:30 pm

Keynote Address


 

5:30 pm

Wrap-up

6:00 pm
Reception

Cosponsors:


Technical support:


Catering:


Copyright © 2005-2007 UC Regents. All rights reserved.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转CDM Club的气候变化关注



收到CDM Club的Newsletter,转载做个宣传和广告,怀念一起坚持的朋友一起走过的时光。想起2005年的这个时候去蒙特利尔参加气候变化会议,回来后就琢磨着做点什么事情,到与陶子、tingting、roy、小鑫、汾、丁登、杨欣、菲菲、春红等的交流和分享,再后来与平坚的碰撞,与Bo的见面以及CDM Club的难产和临盆。再后来多了中国气候变化青年行动网络,Ligen、Wuyang、feida、Cahty、Martin等,当然还有中国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横空出世,Yujie、huxin、Jiliang、lijian、yuming、chengqian等。更多的人,国际友人加入到保护气候寻求持续发展的网络中来。如果一件事情是正确并且重要的,那它就是值得去做的。让我想起了一句颇有点激情抑或愤青的话:永远不要怀疑,一群有梦想,又愿意为梦想付出的孩子,他们是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的。算是对Club现在孩子们的鼓励,并祝巴厘会议有点进展,向奋斗在抗击气候变化前线的同志们致敬~哈哈




 

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

 


Contents

 

What we did

江家驷老师讲座

陈蔚中先生讲座

CYCAN 培训

 

What we are doing

学习小组讨论

绿色校园项目

新地产时代节能减排大会

 

What we will do

巴厘岛气候谈判会议

政策跟踪&机制挖掘

方法学探讨和PDD撰写

2007/11    第一期  

 

What we did


江家驷老师讲座——CDM 领域最新进展》


江家驷老师是北京大学环境基金理事长,北京大学东北亚可持续发展和地区安全研究中心联合主任,曾担任美国科学院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美国大气管理30年审议委员会委员。江老师在本次报告会中为我们带来了APEC峰会气候变化会议和世界经济论坛中关于CDM领域的最新进展。他首先提到了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走向人类纪,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急剧增加、能源快速消耗,都给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还有很多困难,技术发展、经费管理都存在很大争议,要制定长远的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很难。对于CDM的发展前景,江老师认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失效,之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CDM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我国要建立专门的CDM气候变化交易所尚需要一段时间。

本次讲座还邀请了很多从事CDM一线工作的毕业生,包括就业于环保总局、发改委、财政部、CDM公司、克林顿基金会、Climate Change Group等的师兄师姐,她们将为我们CDM Club带来非常广泛的联络网。

陈蔚中先生的讲座——《传奇人生·环境生态价值观》

陈老先生一生经历传奇,他是英国牛津皇家显微学终身院士、加拿大中华学院创办者、中南神学院名誉校长、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终身导师、中国有机农业的精神领袖,这次我们邀请陈先生来做讲座内容主要从有机农业的生态友好特点、投入产出瓶颈以及未来发展展望三方面展开,他指出,有机农业的特点是劳动力需求量大,单位投入的相对产出小,即使在国外,有机农业更多代表的是一种信仰和精神,而国外通常会通过政府上的引导和优惠政策来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还有就是一些有钱人的投资。在国内如果有机农业想得到良性发展,技术上并不是难题,关键是在激励机制上多思考多改革。谈到他一生经历丰富,他笑着说,文化的传承很重要,但也要注重交流、融合,这样才能吸取各自的优点和长处,使自己变得强大。

CYCAN 培训总结

这个学期9月,协会与CEFGSFTaking it GlobalJIFFGreen Peace联合组建了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hina Youth Climate Action Network, CYCAN),我们主要作为技术指导参与CYCAN,其他优秀的环保组织和国外组织也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CEF(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和GSF(绿色大学生论坛)发扬其全国联动模式,负责将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JIFFNEAYEN-C联合国东北亚青年环境网则主要负责搜集并发布信息、制作简报以及与UNEP及国外青年环境组织联络,Taking it Global和绿色和平新能源一代负责搜国内外联动活动开展及筹资。每个组织取长补短,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全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CYCAN把绿色校园项目作为CDM项目的研究试点。1028日、29日,协会给全国27所高校的环保社团做CDM、气候变化游戏和绿色校园的相关培训。

CDM简介——培训人员:陈礼昕

CDM机制、碳市场以及中国的CDM发展三个方面做了普及性讲解,他提到,CDM是引入经济机制来促进资金和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而达到全球共同减排的目的。但京都议定书后的国际政策上的不确定性使投资碳市场存在很大风险,而同时,目前在碳交易中国内出现了很多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气候变化游戏——培训人员:赵春红、马丁、陈晖、谢金开、陈礼昕、罗锐

气候变化游戏的团队训练,通过角色设定来亲身体验不同国家和团体的决策依据,使培训者对CDM的理解更加深入,并使不同立场的团体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议题上达成共识。

游戏把参与培训的人员分为五组进行,主要分为美国组、欧洲组、欧佩克组发展中大国组合发展中国家组,这五组都有自己制定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标,如要建一定数量的工厂(黑色工厂、绿色工厂),达到多少个灾害维护等,在操作中,他们都可以运用技术创新,买卖工厂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游戏中我们要考虑多方协作问题,还有在各国的实际对手中,还存在能力不均,相互帮助的各种情形,因此基本每过都制定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在这游戏中,如果孤立一方则必会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所以必须要顾全大局,达到双赢。

大家一致认为,面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问题,不是一个国家能单独来完成的,更需要的应该是国际合作。培训给大家一种理解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一个全新的视角。

绿色校园——培训人员:罗锐

绿色校园项目的直接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通过项目开展校园调查问卷和节能减排宣传,提高在校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敏感程度,督促大家以日常行为为起点,以身作则,减少个人碳排放足迹,从而逐渐在高校展开综合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该项目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校园能源审计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现状考察,配合学校后勤节能部门,对校园化石能源消费相关的活动进行相应节能以及高效能源替代措施工作;另外,也将考虑到节约水资源和综合利用废弃物的传统环境保护行动,以及和气候变化相关的主题宣传培训活动。


 


What we are doing


学习小组的活动——CDM机制探讨、方法学研究


本学期CDM club在上学年的成员中自愿组成了10人的学习小组,主要从CDM的基础理论知识开始逐渐对CDM在中国设计的主要项目类型和已有相关方法学进行扎实的学习和研讨。以项目为主的CDM20052月正式实施开始,在中国经历了如中国经济发展一般高速成长的两年,项目开发至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清洁发展机制执行委员会的网站上,共有131个项目注册成功,还有近730个在项目渠道中等待审定或者正在申请注册;另一方面,CDM方法学也不断随着更多的具有减排潜力的项目的出现而被开发出来,目前为止在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的方法学被广泛运用。学习小组中有部分同学从较为成熟的方法学研究入手,对已注册成功的项目文件书进行研究,开始着手练习CDM项目文件书的编写。另一方面,对尚未成熟开发成CDM项目的减排项目,以及如今被热烈讨论的规划性项目方法学,也是学习小组下一步关注的重点。除了对方法学的技术面的学习外,学校小组成员也为紧跟当今碳市场的发展,关注CDM市场之外的其他交易市场的进展情况。

总体来说,CDM市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对于目前已活跃在市场中的各类机构来说,他们也是处于不断学习的状态之中。这对CDM club学习小组成员,乃至其他对此领域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和学习动力。

绿色校园项目

上学期协会确定了包括用电、供暖、垃圾处理和用水在内的绿色校园项目,实施周期是今年9月到明年4月。目前整个项目已经进入中期阶段。

现在,绿色校园项目集中在校园用电和垃圾处理两方面,相关工作已经展开。工作大致分为两阶段:数据获得和后期分析,目前正处于第一阶段。数据来源有两部分:基础数据(如宿舍教室用电量、用电设备数量型号等)和学生教师用电和垃圾处理的行为调查数据,前者来自学校后勤,后者来自问卷(由学生会负责发放)。用电和垃圾处理部分的负责人已经访问过学校总务部,得到了用电部分2003年至今的部分数据,垃圾处理部分的数据正在相关负责人的联系之中,行为调查方面的问卷已经回收,在处理之中。中期报告的成果将于近期完成。

新地产杂志节能减排建筑年会

新地产杂志节能减排建筑年会于今年1115-16日在北京举行,这是由新地产杂志、美好家园、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分会主办,和中国房地产公司、政府部门、节能专家及建材商携手打造的节能建筑盛会。会议主题是新地产时代建筑节能与减排,不仅强调地产商的责任,更重视公众的参与。大会具有很强的专业权威,有发改委、建设部和国内外节能建筑知名专家做演讲;大会也为政府、企业、学者打造了一个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众多平面媒体(经济观察报、北京青年报、新浪网等)将会对大会进行及时的报道和广泛的宣传。

CDM club有幸接受到新地产杂志策划机构的邀请参与此次大会,大会并在现场为协会安排了展位,希望协会能够宣传正在做的绿色校园项目。协会也将利用这次机会着重宣传协会的理念和绿色校园项目。相信这次大会不仅可以宣传协会的项目,协会成员的参与也将为今后协会的学习注入新鲜的内容。

 



What we will do 

参加巴厘岛气候谈判会议

2005年协会首任会长何钢代表中国青年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联合国气候谈判第十一届大会,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公约》缔约方第三届会议(COP11/MOP1),2006年协会老成员苏杭代表新能源一代参加非洲肯尼亚内罗毕COP12/MOP2之后,今年协会的联合发起人中的赵春红和罗锐将于十一月底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努沙杜亚参加COP13/MOP3。赵春红作为绿色和平新能源一代的中国青年代表,同时也是中国青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的主要成员,并将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新能源一代青年参与系列活动;罗锐作为中国民间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CAN)的代表之一,将会参加国际气候谈判的边会和国际NGO组织的会议。两位同学将从不同角度,找寻尽可能多的机会接触不同参与者,亲身真切体验气候谈判错综复杂、而有漫长的各国利益相关者博弈过程。

在巴厘岛会议之前,无论国际国内诸多和气候变化相关的组织和机构,均会将议题转移至后京都路线之上,因而十一月协会学习小组的成员将会适当将讨论话题从CDM市场向气候谈判和气候政策转移。对气候政治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了解气候谈判的主要利益相关方,和谈判游说要点。此外,希望结合有趣的Keep Cool-gambling the climate气候游戏,向协会成员、乃至协会外推广宣传,理解气候谈判的过程。

政策跟踪&机制挖掘

气候变化的科学机制仍然需要更深入地开展研究,最终定论尚未揭示。但是,IIP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重要结论之一过去50年全球气候变暖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有关,表明人类社会需要严肃认真对待全球变暖的问题,其可能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也是2006年年末斯特朗报告的核心话题。200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被众多人称为人类人社会历史上首次环境问题推动国际经济政治的发展的话题

气候变化问题上,国际社会主要将其分为了四个方面:减缓和减少排放、适应性、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金融和财政机制。对于这四个方面里核心的议题、尤其对于中国在气候议题上的观点和行动,将是CDM club的成员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国内国际各类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发展银行、咨询机构、经济政策研究所,还有能源企业都专门设立部门对气候变化中对自身和相关领域涉及的问题进行研究。哪些是需要认真聆听和吸纳的观点?哪些是噪音、或者泛泛而谈?是跟风而迷失?还是坚持深挖细掘?对于CDM club的成员来说至关重要。协会的成员之中,学术背景多样化的优势正可弥补单一专业学生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同时又以研究生为主,那么对问题的甄别和理解相对较为成熟和全面。

方法学探讨和PDD撰写

评估一个CDM项目能否产生减排效益,需要建立一套相关方法、技术和规范,称为方法学。CDM方法学主要涉及基准线、额外性、监测、项目边界和泄露等方面。目前已经批准的方法学共计87个,分为Large Scale(常规方法学,编号AM00XX,共计 47个),Small Scale(小规模方法学,编号AMS-X.X,共计28个),和Consolidated(统一的方法学,编号ACM00XX,共计12个)。目前印度和巴西提交的方法学最多,中国排第三位。按行业,方法学可分为15类:能源工业、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矿产品、金属生产、燃料的飞逸性排放、碳卤化合物和六氟化硫、溶剂的使用、废物处理、造林、农业。在确定了要开发的潜在CDM项目后、项目开发商需要完成PDD(项目设计文件)。PDD是申请批准CDM项目及后续项目的合格性以及核实、核准件排量的必要依据、有一定的标准模式。包括项目活动概述、基准线方法学应用、项目活动持续时间、检测方法学应用、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环境影响和利益相关者意见等部分。

方法学和PDD撰写都是CDM项目实际运作中关键的要素,了解方法学、PDD就能参与到CDM项目的核心中。对CDM club members来说、我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方法学和撰写PDD也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将一个方法学(比如ACM0002)研究透彻、其他的方法学也就可以举一反三了。在熟悉现有方法学的基础上、撰写PDD就会轻松不少、也就为我们参与到实际的CDM项目中做好了一定的准备。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夏日思想的盛宴——瑞典泰勒伯里论坛

夏日思想的盛宴——瑞典泰勒伯里论坛

 

□主笔/何钢

 

How on earth can we live together? – Learn to live to learn…

--2007 Tällberg Forum

 

 

第一篇        论坛身世

2007627日到72日,泰勒伯里论坛在瑞典的泰勒伯里小村举办。

瑞典位于北欧,以自然环境佳经济发达以及文化和音乐而著称,提到瑞典,我们不难想到诺贝尔奖的故乡,沃尔沃、爱立信、宜家等全球500强的总部,抑或民主社会主义的土壤,等等。泰勒伯里论坛举办的半月前,“哥德堡”号仿古船沿着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航行20多个月回到故乡——瑞典哥德堡市。而优雅静谧的泰勒伯里小村并不为外人所知,但哥德堡和泰勒伯里,都在记录和开启一段探索的路程。

2007年的论坛以“我们如何共存(How on earth can we live together?)”作为主题,来自世界5大洲,70多个国家的40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笔者也受邀参加了本次论坛,不仅观察和经历了论坛全部事件和精心设计,也得以了解论坛的历史演变和创新,并为论坛的特色和影响所惊叹。为此,本刊专访了泰勒伯里基金会主席波·艾克曼(Bo Ekman)博士并以参会的青年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了论坛的精彩篇章。

时年近70的艾克曼先生一头银发,读不到岁月的沧桑,却从眼睛里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泰勒伯里论坛的来源。1972年到1986年,艾克曼先生在沃尔沃集团负责企业规划,他注意到全球性的事件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这促使他发起了以“全球化的演变和对企业的影响”的小型研讨会。地点就选在环境优美的泰勒伯里村。当时的小型研讨会规模很小,以交流对话为主,但也有关全球社会的内容。

论坛到今年已经有27年的历史,而20多年前,论坛只是一个简单愿望的真实行动,集合一些感兴趣人,为了简单的共同理念,进行热烈的碰撞和交流。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坚持、扩散、继承、创新,到如今,已经成了瑞典重要的智囊和交流活动,每年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和王室都会亲自参加论坛并为论坛提供相当的资源。

泰勒伯里论坛有着深刻的思想和文化根源,波谈到,“在瑞典,每个人都有享受乡村的权利,不管是居民还是访客”,“我们把它称之为‘共有的接近权’(瑞典语:Allemansrätten),你可以自由地徜徉在乡间”。“共有的接近权”要求“考虑周到、承担责任、正确判断和遵守常识”。而不能破坏景观,影响动物生存,同时还应尊重土地所有者和产权。核心是“不扰乱,不破坏(do not disturb, do not destroy)”。

这些基本的关系是也是整个社会的基本需求,论坛也将其整合到论坛的基本原则中去。使得人们理解并懂得我们的行为不能破坏整体,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因此,地点、人物和过程(Place, People, Process)的组合使得泰勒伯里与众不同。泰勒伯里在斯德哥尔摩北边,火车和汽车都只要3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泰勒伯里自然的美丽,在北欧仲夏的夜光,空旷的空间和荒野感中放大,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可以自由、谦逊和创造性的交谈,从而传递安宁、和谐、自然和美感的气息。正如深刻的变革需要深刻的体验。

笔者刚到泰勒伯里即收到论坛举办方制作的非常详细的参会指南(companion),论坛主席艾克曼博士的一段介绍论坛的话印象非常深刻。泰勒伯里论坛是“思想的精美”和“精美的思想”的庆典,从而公开寻找时代难题的解决办法。并且希望通过音乐的艺术感染,自然的灵感促发…从而正确的事情做好(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er),而不是把错误的事情做对(doing the wrong things right)

连续3年,论坛都把“我们如何共存”作为论坛的中心议题,从2005年的“寻求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框架(Exploring frameworks for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到2006年的“走向深入(Getting serious)”,再到2007年“学会生存学会学习(Learn to live to learn)”。论坛对于人类的根本问题即如何共存的思考和探索也逐渐深入。

泰勒伯里论坛2008将“寻求与人性一致的可持续和安全的发展的新系统”。为此,泰勒伯里基金会将与合作伙伴一起组织一系列研讨会,与以往不同的是,将在不同的国家举办。这也是论坛影响力扩大的重要表现。论坛还将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和潜力开展辩论,从而鼓励公共观点而不受到个人政治、民族和经济利益的影响。

正如论坛希望传递给参与者的一个重要信息,“如果你有远见,你将负有责任感”,论坛有这样的信心,确信参与者的日常工作和个人生活会因为论坛中的经历和对话改变。

 

 

 

第二篇        论坛面纱

经过二十几年的摸索,论坛逐渐发展形成了咨询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而每年的论题的确定,邀请人的选择,都要由咨询和顾问委员会来共同参与讨论和决定。而考虑的主要因素,则是论题的普遍价值和现实意义,今年论坛在“我们如何共存”的主题下,选择了三个关键的议题:实现可持续性、保护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应对气候变化。可以说,主题是根本性的问题,使得论坛有一定的继承性;而议题则现实性更强,促使论坛不断创新。

除了在论坛主题和议题上精心设计,论坛在交流形式上也颇多新意。从交流的效果看,内容的设计是基础,交流的形式是重要的催化。论坛强调平等对话、轻松交流,并介绍引进一系列的开发一些促进交流的工具(toolkits),创造便于交流的空间,营造轻松交流的氛围,形成高效交流的机制。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达到论坛的使命和目标。

论坛选择在远离大城市的泰勒伯里村,让人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天然放松感,优美的自然环境,静谧的周边空间,让你有一种逃离喧嚣的放松和享受自然的乐趣。离自然最接近的时候,人最容易去思考和反思,也最集中去创新和创造。环境也增加了人的放松感和信任感,自然的魅力加上心灵的解放,对于思想的激发和创新的酝酿不能不说是个温床。


论坛议题玫瑰图

 

从论坛的组织方式来看,短短的5天会议,按会议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大会、分会、特别会;按会议的内容性质又可分为介绍会、交流会、总结会,等等。围绕“How on earth can we live together?”的主题和三个核心议题,论坛设计了9个分会场,组成论坛的玫瑰图(如图)。大会的介绍和总结,分会的交流和分享,使得同一个主题不同论题得到了与会代表充分的认知和讨论,反复的交流和碰撞。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分会的主题和参与全部系由参会代表自发组织和自由安排,这增加了论坛的自由度和参与感,但也增加了论坛管理的难度。所以论坛在组织参与的时候,希望每位代表选择一个议题跟踪,同时尽可能多的分享,所以在分享会中,多次请代表们交换座位,这样既是为了充分交流不同议题,也是让代表们有更多的自然组合的交流机会,也是Networking的重要方式。

为了让代表们熟悉交流的方式,论坛特别邀请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Peter Senge),冲突管理专家Mark Gerzon,以及长于跨文化对话的Robert & Alice Evans夫妇前来现身说法,与代表们互动交流学习对话和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在这种互动的学习过程当中,听众有充分的参与感和学习的乐趣,因此也享受分享的乐趣。

再以笔者较为关注的气候变化议题为例。从斯特恩报告到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从科幻片《后天》的警告到纪录片《一个令人不适的事实》的呼吁,气候变化的证据和事实已经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欧洲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复杂和严重。不断有一些新的科学发现和事实证明,气候变化将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因此,本次论坛增加对气候变化的特殊关注,把气候变化作为三个核心议题之一。

为了筹备这次会议讨论气候变化问题,泰勒柏里论坛做了充分的准备,邀请德国乌帕塔尔气候、环境和能源研究所(Wuppertal Institute for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Energy)赫曼(Hermann E. Ott)博士拿这该研究所的《2012年以后的气候政策路线图》作为论坛为巴厘会议的准备。同时邀请欧盟议员安德斯(Anders Wijkman)、克林顿基金会气候变化计划主任戈伦(Goran Carstedt)介绍主持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讨论,还安排伦敦市副市长尼克嘉夫隆(Nicky Gavron)的特别会介绍伦敦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成功经验。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地位,也成为论坛的重要声音。北京大学环境基金理事长江家驷教授,强调中国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同时在内外压力下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长远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机遇。香港思汇研究所陆恭蕙女士表示在气候治理全球框架受阻的条件下,进行区域合作的可能和选择。而《世界环境》杂志主编贾峰先生则表示后京都框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仍是需要坚持的原则,中国与世界共同参与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论坛的许多关键之处,都有创新的点点滴滴。如在谈气候变化的影响时,艾克曼博士推出一块从冰山切出来的真冰,并通过人与冰的对话,表现了人类的贪婪自私对于自然的影响。诗的语言和形象的对话,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在论坛的最后总结中,艾克曼博士通过四只分别搭握的手,感谢参与者、主办方、赞助者和地方的支持,正是论坛与各方都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才能走到今天。

       艾克曼博士在采访中谈到,泰勒伯里是个“小村庄”,但是泰勒伯里论坛却是个“大世界”,是“工业面对自然”,“科学碰到艺术”,“政治服务教育”,“激情唤起反思”,“原则大战实用”,“知识酝酿行动”的地方。这里“没有队伍”,没有角色,而是一个矛盾的统一,是一个“见识涌出,责任凸显”的网络。

 

 

 

第三篇        学习共存

执笔/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一千六百余年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映射着人类各抒己见互通有无的传统理想。兴起泼墨的羲之或许不会相信,这样一场思想盛宴会在2007年瑞典泰勒伯里小镇里重现。也的确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拥有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代表们,怀揣各异的问题与理想,却不是只是为了答案而来。本年以“Learn to Live to Learn”为主题,继承了往届集思广益的传统。短短五天无法更改寰宇,400余人的代表团更难以引领全球,眼看无数一生无法见到第二面的人们在轻舟和风里侃侃而谈,殊不知交流与学习才是会议的良苦用心,毕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于是,有了瑞典移民局局长哈菲得阿巴斯(Hafid Abbas)与伊拉克国民社会企业委员会主席巴塞尔穆罕默德(Basid Mohammad)的对话。西装革履正是而立之年的瑞典官员骄傲得告诉与会者,瑞典在2006年接受了6,000名伊拉克难民,2007年预计接受将此数字扩大到20,000,占欧洲总收纳难民数的15%。坐在他身旁50余岁的伊拉克老人,长途跋涉之后风尘仆仆,不想翻译还被拒绝入境,几番道谢之后,开始描绘叙述起他的祖国——90%的地区没有接通电力,72%的居住人口没有纯净的水喝;作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却在不断造就无力且无助的年轻人,成为一片用100美元就可以购买一个自杀炸弹者的蛮荒之地。然而背后的真实是:美国的军事干涉切断了伊拉克与任何其它国家的政治交涉。整个发言期间,分会场出奇安静。

这样一个礼貌谦卑,从容睿智的老者形象,瞬间颠覆了大多数人对伊拉克人的思维定式:受教育程度低,绝望,狂热,诉诸暴力。会后人们蜂拥而上,询问着,倾听着,为了这难得的真实。一位美国代表在返回的路上含泪感叹道,这是她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听到之后,虽然更加困惑了,但她也明了这个世界的复杂,惟有不断倾听才能了解真实。

一位来自摩洛哥女士的例子是摩洛哥不建高楼,因为当城市里有30%的空房时,人们不再需要摩天大楼。面对随处可见的宏观差异,论坛不仅凝聚四方才华,更是背弃了长期以来统御媒介的欧美论调,建筑了一个平等宽容的平台。京都议定书的争议,不乏有代表愤慨地表示应该理解发展中国家高速前进的需求;而更多的,是人们对了解中国的渴望。 

可喜的是,五天里碰撞出的思维火花,仿佛黎明前的曙光一般,让与会者们看到前进的动力在于逐渐学习互相理解。乌干达Kasese省省长基耶斯喀伊卡(Giles Kahiika)去年同一时间正面临着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有关发展战略的巨大矛盾,他带着满腹问题参加了去年的会议,参照其他代表的建议,调整了管理方法,获得了可观的成效。第二次出席会议,他希望汇报该省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发展体系。

青年教师贾可比,面临着是揭穿当地外资企业残酷的劳工制度而切断当地人唯一的生活来源还是纵容剥削的道德难题。在广大的世界面前,他面临更困难的选择: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该选择什么样的产业?转移什么样的生产类型?该怎样对待环保?在衡量发展状况时,应该以什么为标准?三天的思想洗礼之后,经过几番讨论,分会场直觉性的建议是,寻求国际媒体和智囊团的帮助,召开会议集思广益。而这不正是泰勒伯里么?

“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人们细心倾听,坦诚理解,共识不难寻求。论坛有一个环节中代表们分桌而作,互相说出自己来论坛最想寻求解答的问题。一片沉默之后一位男士端起水壶,问道,大家需要一点水么?人们相视而笑,感叹这是最好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问题。无法衡量论坛之后是否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至少,这场头脑风暴,更新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这些或激昂或平静的交谈,正是历史车轮前进的声响。

 

 

 

第四篇        论坛侧记

执笔/周莉雅

关于问题

论坛第二天的午后,主持人说下面的环节是由大家来提问题,并鼓励大家提一些可能没有答案的问题,体会那个只想问题不想答案的过程,也是一种收获,这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比如主持人问:有多少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会比自己的上一代好?会场里几乎所有的人都举了手,之后的问题变成:有多少人觉得自己下一代的生活会比自己的生活好?仍然举着的手就寥寥无几了。又比论坛最后一天晚上,在小花园里,一个做导游的马达加斯加人号召在场的人们围成一个圈,然后他唱了一首曾经让两个参会的美国女士流泪的歌,“I can change the world, with my own two hands. Make it a brighter world, with my own two hands. Make it a safer world, with my own two hands…”一共四段12句的简单的歌词,没有任何伴奏,却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受到了音乐和歌词的完美结合而让人感受到潜藏在心底的某力量被激发的感动。在论坛最后一晚,一个没有真正的黑夜、让人永远能看到希望的夜晚。唱完歌,他问了大家两个问题。“How many of you think that you love the world?”所有在场的人都举起了手,“How many of you really told the world:World, I love you!?”只有两个人仍然举着手。这就是泰勒伯里,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随时带给你惊喜或启迪的地方。

 

关于不同

欧美人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在某一次圆桌对话(Table Talk)的时候我说在自然散步(Nature Walk)之前我没有去过真正的森林,同桌的一位老先生当场惊呼,随即摘下眼睛,差点落泪,毫不夸张,之后茶歇的时候他还专门走过来对我说谢谢,他说他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在二十岁的年纪仍然没去过森林,他说如果我们的下一代都不知道什么是自然,我们何谈保护自然?欧美人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环境条件去发展和构架很多潜意识,但我的情况在我回国后对周围朋友的调查中并不罕见,特别是和我一样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对于长期生活在各种压力各种日程安排下长大的孩子,我们的国家或者个人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大部分人的现状呢?

主会场帐篷里是一张一张六人围坐的圆桌,一次我望着一位和我同桌的先生拿起玻璃樽,纯净到灵动的水流入他的杯中,冒上几个晶莹的水泡,本来是平常不过的事,却因为拿樽的人的不同让我浮想联翩,来自肯尼亚的从事水资源方面工作的他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他国家的现状,有多少肯尼亚人能喝到这样的水呢?对山区贫困有所耳闻的我还有些动容,而可以放心饮用自来水的欧美人,又有多少人会理解或者哪怕仅仅是关注这些人群呢?

今年的泰勒伯里论坛,我们有了发言的机会,临时加入的中国特别分会(China Session)吸引了大大超过我们预期数量的听众。今年来自非洲的代表们信誓旦旦,明年的论坛,也许会有更多的来自东方和南方的声音,也会有更多的不同,这也是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泰勒伯里。

 

关于答案

从一开始对泰勒伯里的好奇,对和欧美人谈环保问题的好奇,对和更多的来自我不曾涉猎的国家的人民的交流的期待,到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个用所有可能运用的方法(在“自然专家”的引导下走进森林,看搭配着给人震撼的图片的演讲,在酒吧里、教堂里、主会场帐篷里甚至草地上欣赏各种各样的音乐等等)来引导大家讨论和本次论坛主题相关的话题,泰勒伯里,到深刻地记得一些人是以一个怎样的态度以表达类似“中国人尽量不要继续快速地污染我们的地球”的想法,到我开始接触巴西人、印度人、非洲人以及回国后开始了解他们的文化,我想我在论坛的最后一天找到了答案——

很喜欢论坛接近尾声时的一段十分钟左右的环球旅行。主持人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曾经做的或正在做的一件你没有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而做的事情,以及一个可以改进它来达到你的目的的途径……用你的灵魂和你的心灵去想象,想象一个蓝色和绿色组成的地球,靠近它,随着它的旋转,把其中的每一块大陆都看得更清楚……想象一个你想了解得更多的国家以及那里的人民,作为一个世界公民……”

这就是泰勒伯里带给我的改变。

 

 

 

第五篇        艺术魅力

执笔/杜婷婷

泰勒伯里论坛将自然和艺术巧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每年的论坛都是在瑞典人最快乐的夏天举行,而六月仲夏是瑞典气候最暖和、白昼最长的时候。仲夏那天,泰勒伯里的Hollen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嘉宾们与全镇的居民都聚集到了这里,等待着“五月柱”的升起。每年的仲夏节,瑞典人都会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升起用桦树枝和鲜花装饰的五月柱,为生命与丰收祈福。瑞典人是热爱艺术的日耳曼族后裔,每个瑞典人几乎都是音乐家,他们能歌善舞,尤其以小提琴的演奏最让人印象深刻。而泰勒伯里所在的达拉纳省,其民间音乐被誉为最传统、最纯正的瑞典民间音乐。当五月柱升起的时候,不管是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还是年迈的老人,都会围着五月柱边演奏着小提琴,边跳着欢快的土风舞,庆祝仲夏的到来。

晚上的宴会非常丰盛,但更有趣的是所有食物的烹制过程都是露天进行的,与我们的餐桌只有不到10米的距离,为我们充分展示了瑞典的民俗风情。除了烙饼的大婶、熬汤的姑娘和分饼的小女孩,旁边还坐着牧羊女、织毛衣的老奶奶和铸铁的老爷爷。虽然在露天,感觉却像是回到了家,温馨而亲切,为泰勒伯里小冷的夏天带来一阵温暖。远离尘嚣的人们坐在长长的餐桌旁有说有笑,难得的清闲,谈论分享着这次论坛的收获和想法。除了思想的碰撞和丰盛的食物,我看到了友谊之花在五月柱下温情的绽放。

瑞典是除英美以外的第三大音乐出口国,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孕育艺术人才的温床。在瑞典,神秘的海盗时代、古老的维京文化和少数民族为瑞典音乐取得惊人的成就有着不置可否的贡献。无论是早期的传统古典音乐还是后现代的死亡摇滚,都充分表现出瑞典人在音乐上的造诣和天赋。在泰勒伯里的最后一晚,融合不同民族、不同音乐形式的音乐会将论坛推向了高潮。

音乐会取名为“天地之间”(Between Heaven and Earth-Airborne),聚集了来自世界五大洲不同国度的音乐家。他们当中有技巧娴熟、配合精湛的乐队,也有临时组合;有现代摇滚,更有原生态的民歌。不同的演奏风格和曲风却演绎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组合Ale Moller是由来自西非、北欧、北美的音乐家组成,他们将瑞典民族音乐、非洲鼓乐以及墨西哥舞蹈结合在一起,向人们证实了世界是个大家庭,肤色、语言、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并不会妨碍我们生活在一起。叙利亚乌得琴演奏家Mousa Elias和非洲鼓手Omar Joof将中东和非洲乐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为热闹的夏夜带来一丝宁静,把人们的思绪拉到了遥远神秘的阿拉伯国度。瑞典土著民族萨米族姑娘Sofia Jannok 用她轻柔悠扬的声音唱出了北欧风情,她的声音柔美而安静,静化着人们的心灵,闭上眼睛,仿佛随着她的歌声飞扬在瑞典的天空,领略着极地的雪景和萨米族人快乐安详的生活,她的音乐象征着为数不多的萨米族人渴望生活和向往自由的心愿。年轻的摇滚歌手Emmanuel Jal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与其他摇滚歌曲不同的是,他的歌更多的宣扬着停止战争和向往和平。Emmanuel七岁的时候就曾在苏丹当过童军,5年的时间里他天天与比自己还高的机关枪生活,他深切地体会过战争的可怕和人性的丑恶,因此在他的歌声中总能听到他对和平的渴望和呐喊。这场音乐会是文化的盛宴,但同时也隐含着深刻的含义:地球应该像音乐和艺术一样,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歧视、没有战争也没有政治偏见,人们尊重彼此文化和民族的差异,并努力创造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未来。

音乐会的另一个主题是:净化空气——为了下一代。该主题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主办的,通过放飞可降解的气球和由生物燃料驱动的热气球和飞机,放飞人们的希望,保护环境。伴随着气球的上升和飞机的盘旋起伏,泰勒玻璃的天空似乎变成了一幅油画,画家听着五洲音乐,面向美丽的锡利扬湖(Lake Siljan)用画笔在天与地之间描绘着美好的未来。

泰勒伯里不仅是思想的盛宴更是文化的盛宴,不仅从内容上体现了如何共存的理念,更从形式上以艺术这一全人类共同的语言证实了人类可以共存的事实。

 

 

 

第六篇        青年责任

执笔/张鑫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泰勒伯里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给各国青年人以平等的权利和尊重:一个青年领导力培训项目专门为青年而设;青年们个人学习经历和体会也成为大会主题论坛上分享的内容之一;完全由中国青年自己设计主持的“中国专题”也吸引了来自各个领域的参会代表……从大会的发言到饭后的交流,很难会意识到正在聆听自己讲话的人会是皇室成员、商界领袖、或是政府高层。他们的认真与谦和给予了我们极大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对自己个人权利的认知。

作为青年,常常会因为自己资历浅薄而对发表自己的意见、质疑权威畏首畏尾;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却在灌输权威知识的同时,强化了这种心理,却忽略了青年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也是最可贵的权利:聆听、认知和表达。学习新鲜事物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如果没有了质疑,对真理的探求也就失去了活力。“如果没有好的问题,何以有好的答案?”泰勒伯里就在通过自身的论坛设计和安排来鼓励所有人,尤其是青年人要尊重并实践这种权利;而作为青年人我们也应当主动增强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了解我们的想法。

面对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泰勒伯里给予了青年人很高的期望,期待能够通过教育方式的转型来培养青年人担负起引导社会发展转型的重任。新时代的青年具有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犯错、勇于创新的素质,因为在目前经济模式面临危机的今天,我们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来创造未来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新的范式。新时代的青年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要始终做好应对不可知未来的准备,这个社会对于革新的强烈需求要求我们青年人不能墨守陈规,不能惧怕改变。新时代的青年人还要作好教育的中间媒介,将新的信息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促进社会的系统性变革。青年人同时还应肩负起跨文化交流的重任,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促进各个国家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使得我们未来的社会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今年的泰勒伯里论坛给予了中国青年人厚爱——特别赞助8位中国青年大学生参加会议。然而论坛的强大吸引力和有限的名额给青年代表的选拔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北京大学环境基金理事长江家驷教授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21世纪的中国能够为世界作些什么”。会议的通知发出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120余名学生申请:“中国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为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范式”;“减少贫困人口,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将是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巨大贡献”;“中国继续通过政治经济改革,促进世界共同财富的增加和世界和平”……

8位中国青年学生的到来为论坛带来一股清新之气;论坛专门为中国青年代表小组的一个特别会议,也成为了今年论坛的一个亮点。虽然与伦敦副市长的特别会平行,却也吸引了近百名听众。“向更多的人传递我们心中真实的中国,是我们的责任”在这个信念的驱动下,大家通过各自的成长和经历,从家庭、职业、民族、环境、教育和社会文化多棱镜等方面,展示了中国青年的中国风和中国梦。作为论坛的特别声音,青年们的故事和梦想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来自不同专业的青年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欣喜地发现,中国青年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财富,更是全世界的财富。因为这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要依仗这新一辈青年的责任感、领导力和创造力。 

 

 

 

泰勒伯里论坛的坚持与创新:一是它不要任何宣言、报告、合同等定量标识会议成果的东西,甚至是反对任何形式的教条;二是坚持把艺术、音乐以及融合自然作为平等对话交流的催化剂和兴奋剂,在论坛中的各个环节,都有自然体悟、音乐过渡和艺术欣赏的渗透;三是坚持论坛请的人采取独立的网络模式,同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论坛所承担的交流平台与合作空间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与体现;四是坚持讨论人类根本性的问题,比方说“How on earth can we live together?”这种坚持与创新使得泰勒伯里论坛卓尔不同。

借一首笔者刚到泰勒伯里作的小诗,为参加本次泰勒伯里论坛做一个小结:

湖溢晨曦天欲雨,夏来晓染草露路。

帘卷窗外三重雾,几双喜鹊争暖树。

艺术自然音乐悟,论坛卓立脱桎梏。

群贤纷至话时笏,何时天下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