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9, 2008

断章随想~


最厚的围城。又是第一大考公务员考试的热期,一边是裸官出国未归,一边是百万大军齐备考。一边是博士中有一半是或做了公务员,一边是10个副秘书长70个局、办、委。我是如此希望和祝福有社会理想的“求索者”和“追寻者”找到理想的平台,为这个国家的公正和公平,而不是这个国家的权力和女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围城最大的悲剧乃是你需身在其中才能体会,你必身在其外你方能理解,所谓世态炎凉,冷暖自知。

 

门口的手电。我的第一个房东Harry是个老人,他喜欢打网球,更喜欢教人打网球;打赢了大叫豪爽,打输了大骂爹娘;不喜欢奥巴马,但更讨厌麦凯恩,会说你好,偶尔再见的美国人。当然,他也会细心的在大门口放一个手电,以便我在回家较晚的时候,可以用手电的光,摸到钥匙找准锁孔开门。所以离开的时候,我还特意摸了一下那个手电,虽然我从来没有用过它。

 

谈出一个新气候。CoP4波茨南在即,我特意再看了几次Kevin Conrad在巴厘的彪悍发言,对美国的无理拖延和无赖蛮搅,“Please get out of way”应该成为所有谈判人的勇气。虽然对于谈判从未期盼过多,即使谈出一个哥本哈根协定,还会面临京都议定书同样的执行困境。当然,哥本哈根协定也许不出意外,适应、技术转让也会有所进展,then so what?所以,谈不出一个新气候,只有变革出一个新世界。

 

The world is on fire。中心主任David Victorsharp,比方说谈现在的经济情况,“America is on fire, just like fire in LA”,因为LA的气候变化会议,有人说会议表明了美国的态度,David马上说,“It’s Obama, not America”,说明Obama也不能代表美国。而谈到Obama最核心的是要解决经济危机,他有很多事情要忙,以至于没有时间来谈气候变化,“except a vedio on the conference”。

 

感恩节感恩心情。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各个社会中,总有一些人,他们自觉的和世俗生活保持一段距离,以便于思索,以便于自由,我们称之为历史的脚印。在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在各个阶梯,总有一些,他们走近我们心里,引领我们内心的追求,以便于梦想,以便于爱与责任,我们称之为灵魂的竹子。所谓自由,只是一种宽容和共存,是淡然、宁静和感恩。

 

Wednesday, November 12, 2008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行动2


各地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挑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博士曾用三个维度来解释各国的行动选择,即一个国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越大、减排的成本越低和国际压力和责任越大,这个国家就越需要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分析各国行动选择的一个视角,各国由于情况各异,利益不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对策和行动也有差别,但正因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所以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携手应对。

欧盟

欧盟是气候变化的领导者。在发展路径上,欧盟强调可持续发展,倾向于环境友好、高技术含量的发展道路;在价值层面,欧盟更加珍视平稳与均衡,勇于承担国际历史责任;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欧盟则更加强调多边协作及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欧盟提出必须在2050年之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一半,把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范围内。20073月,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

同时,欧盟努力在摆脱核能发电的同时确保温室气体减排,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性能源的比重大幅增加;欧盟建立起了更有利于环境的交通系统,努力摆脱汽车依赖型的社会;欧盟最早征收碳税、能源税等,不断运用价格机制取得相应成效;欧盟还努力通过废弃物循环利用,建立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循环型社会;同时,欧盟在国土计划、地域计划、都市计划中都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标准。这些,都使得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了全球领导力的作用。

此外,欧盟还建立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利用碳权交易等市场手段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2005年,欧盟碳市场交易量已达3.21亿吨,碳交易金额为79亿美元;2006年,欧盟碳市场交易量快速上升为11亿吨,该年全球碳交易总额300亿美元,欧洲排放权交易就占到了244亿美元。目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并将在全欧盟范围内使用单一的温室气体排放上限限额,而不是各成员国在减排计划和配额方面各自为政,因此,已经成为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基石。

美国

美国因为退出《京都议定书》而成为众矢之的,当初布什总统给出的借口,一是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二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未承诺减排。需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和历史排放国,人均能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对于美国这一做法,不光是国际社会表示谴责,就是在美国国内,地方政府和企业界也纷纷自愿采取有利于保护气候的政策与措施,2006年,加州通过《全球温室效应治理法案》,提出到2020年,加州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5%,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同时联合西部各州签署《气候变化联合行动纲要》。在西北部也形成了区域的碳交易市场。

2008114日,民主党奥巴马当选新一届总统,在其竞选过程中,曾承诺在新能源和气候变化上采取积极措施,他表示“绿色岗位”和“应对气候变化计划”是一个中长期的解决方法,还计划在十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美国国会对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多种方案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白宫也在人民日益高涨的舆论压力下,开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这样的条件下,美国有望开始调整其气候变化政策,并重新回到国际社会联合应对气候变化的轨道上来。

其它发达国家

20073月,英国政府13日公布一项“气候变化法案”草案,确定到2020年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6%32%,到2050年减少60%。在气候政策领域,英国的《斯特恩报告》也非常有影响力,该报告从经济学的角度着重论述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强调只有尽快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能避免全球升温超过2℃可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且减排成本并不高。

日本在气候变化行动上也非常积极,《京都议定书》就是在日本签署的,日本对此非常自豪。20023月日本重新修订《地球温室化对策推进大纲》,同年6月正式批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挑的战略目标,日本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希望“环境与开发两立”。2008年,日本提出到2050年要将本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60%至80%,日本还将出资12亿美元,参加支援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基金。

澳大利亚一度和美国一样是京都议定书的“麻烦制造者”,因为两者先后退出京都议定书,但2007123日,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当选的第一天即宣布澳大利亚重返京都议定书,并形成比较完整的新的气候变化政策框架。2006 年澳大利亚发起成立《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2007 年制定《澳大利亚气候变化政策》、《2007 国家温室气体和能源报告法案》等。并提出到2010年比常规发展排放减少15%,约相当于1990年水平的108%。并以能源部门为主要温室气体减排部门,推动了一系列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20087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八国集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八国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它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发达国家的联合行动,当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达国家都提出了一定的愿景,但是在近期和中期的具体措施上,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发展中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的联合的重要谈判集团。在谈判中,中国与77国集团一起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许多国家仍然面临减少贫困、发展经济的严峻挑战,在历史排放中所占的比例小,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小岛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深远,适应能力弱。因此,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京都议定书没有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定量减排义务,同时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机制,包括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然而,随着谈判的深入,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国情不同,以及在争取国际清洁生产发展机制市场份额和国际资金援助等方面的利益存在分歧,谈判立场也日趋分化。例如,巴西强调历史责任和义务分担;印度人均排放较低,因此偏爱人均排放方案;小岛国家深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主张长期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最脆弱国家的情况,要避免对小岛国进一步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因此国际压力和任务也日益艰巨。

除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和《京都议定书》的全球协议下的各国行动外,国际上各种多边或双边组织、机构,乃至基金会、智囊团等等,都把气候变化作为最为重要的挑战之一和核心的工作内容,比方说,联大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G8+5”领导人对话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欧峰会和东亚峰会、世界经济论坛等全球和区域多边会议都有专门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议题和行动。此外,经济大国气候变化会议,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伙伴计划、甲烷市场化伙伴计划和碳收集领导人论坛等也在发展推进。这些都是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就是要发挥一切可能机制的作用,调动一切可能力量的行动,联合共同应对。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中国也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7年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近百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20 世纪50 年代以后,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 年减少2.9毫米,且地区分配不均,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量增加。近50 年来,我国旱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南涝北旱加剧。近50 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年均上升2.5 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据科学家预测,我国未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会更加明显。中国南北跨度大、气候条件差异大、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多、底子薄,面临适应气候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仍然是中国面临最为紧迫的问题;中国的人均排放较低,人均累积排放更低,而且排放总量里很大一部分是为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生存排放;由于国际分工变化和制造业转移,中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但是,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担心在中国及印度的漫长工业化道路上,仍在未来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占未来20年里新增排量的45%。这些特点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独特问题,但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并解决上述问题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气候变化也是重要的机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007年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时还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涵盖国务院16个部委在内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这些目标的实现既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举措,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2008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再次重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并强调,“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专门针对气候变化发布政府白皮书,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举措。白皮书也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综合决策的结果。

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近年来,中国积极参加了安理会、联大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G8+5”领导人对话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欧峰会和东亚峰会以及中日韩、拉美、地中海等全球和区域多边会议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与合作,显示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负责任态度。中国还参加了经济大国气候变化会议,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伙伴计划、甲烷市场化伙伴计划和碳收集领导人论坛的有关活动。在双边领域,中国同欧盟、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举行了双边气候变化磋商与合作,中国和巴西、墨西哥、南非等也加强了气候变化磋商或协调。中国在气候变化上的全面国际合作对于国际社会联合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际谈判的进一步推进,后京都的国际气候框架应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支持,扩大适应资金来源;国际社会还应积极探讨建立有效的技术推广机制,降低成本,加强信息交流、技术转让和共享,要努力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国际合作。这些都是重要的挑战,气候变化是重大的发展问题,攸关各国的国计民生,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的共同繁荣,国际社会应以深远和宽广的眼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何钢)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行动1

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要做一个手册之类的东东,假如你从来不知道气候变化,我要怎么用最简单的语言跟你说清楚现在围绕气候变化到底都有些啥子事呢?要感谢YJ和HWY的修改和建议,修改征求意见稿,欢迎给我提意见,争取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些。或者说有我没说明白的地方吗?发我邮箱~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有人把其列为与能源与资源短缺、消除贫困平行的三大挑战之一,这是政治家们的口号。而背后的逻辑,是我们在上一章综述了的气候变化的科学背景和事实,科学家们在现有实验条件、观测水平下,用实际观测和模型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地球系统已经并将继续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科学家们还发现,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超过一定临界点(tipping point),整个气候系统将可能发生无法逆转的变化,从而可能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气候变化并不是第一次危机,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气候变化大概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所面临的最为复杂的挑战。因为,问题的产生波及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后果又影响到地球生物圈的所有生命。人类曾在经历了“八大污染事件”等一系列环境危机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社会经济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试图回到与地球“和谐”的轨道上来。人类也曾经有过创造性的尝试,臭氧空洞的科学发现催生政治共识,通过国际谈判实现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达成全球合作,人类在应对臭氧空洞问题上取得令人惊叹的进展。

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上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次,人类似乎没有那样幸运,因为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人为原因造成的温室气体增加,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前者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后者总体上减少了温室气体的吸收。能源是人类经济和生活的血液,不仅牵涉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也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改变谈何容易?但是,人类从未放弃过探索的脚步。这一章,我们将重点介绍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努力和行动。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哥本哈根协定》

说起气候变化谈判,不能不谈到的就是两个重要的国际条约,一个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UNFCCCFCCC)于19929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制定。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另一个就是《京都议定书》,于199712月在日本京都达成。这是因为UNFCCC确定的只是框架性原则,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以及执行机制需要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这就是《京都议定书》。

UNFCCC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准则,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参与国达成了以下共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在来看,发达国家都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还是很低的;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控制应该和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中国、印度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目前被京都议定书豁免,是因为它们尚未经历发达国家的深刻的工业化过程,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不在过去,而将发生在未来的工业化。其次,UNFCCC还确立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的原则。

UNFCCC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各国谈判代表设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至今仍然是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黄金定律”,它既认同了历史责任造成的区别,又把大多数国家团结到UNFCCC的旗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这个时候,不能不说这是反映人类智慧的精炼语言。

199712月,UNFCCC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到各国,又有不同。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1%。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数据,其实是各国科学家大量细致的工作和各国谈判代表唇枪舌战讨价还价的结果。

《京都议定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和OECD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55”条件,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5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第一个55条件达到要求。200412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216日开始强制生效。而这一年离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已经有8年之遥。

这当中核心的问题是美国,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截至2004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了3.3%,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排放量比1990年上升了15.8%。美国的退出,威胁到议定书的生效前景。有关各方在2001年第七次缔约方大会上经过妥协,达成了《马拉喀什协定》,它不仅挽救了《京都议定书》,也是全球多边主义对美国单边主义的胜利。

《京都议定书》在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体减排目标的同时,也引入了联合履约(Joint Implementation,简称JI)、排放贸易(Emission Trading,简称ET)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3个灵活机制,允许发达国家以成本有效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减排温室气体。这些机制本质上是利用市场的力量和手段来帮助解决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以CDM为例,由于发达国家国内的减排增量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5-20倍,所以发达国家愿意以资金援助与技术转移的方式在没有减排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获得低成本的减排量,由此实现减排义务,同时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也向中国企业发出了市场信号,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也能带来经济利益。

这是一种产权明晰并可交易的环境经济学思想的胜利。因为,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采取的面对在全球环境公益产品的“公地悲剧”情景下,给予这种环境安全的稀缺性一个标价。这个价格推动了市场力量参与保护环境,带来了资金流,并且让环境目标在一定范围内可测量,可监督。

UNFCCC的签署是国际社会气候变化的里程碑事件,表明人类开始确立国际协议联合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而京都议定书的谈成和生效则是人类采取具体措施实现公约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联合国发挥了重要领导和协调作用,成功地使需要采取全球行动的议题引起国际关注,并推动国际谈判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在这个20年的历程中,科学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1988IPCC成立,它的每一份报告,都促成了谈判的进展,将人类的科学认识化为政治行动。2007IPCC作为一个团体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气候变化自被发现起,就被梦想和理性牵引和推进,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怎样发现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通过理性的谈判达成共识,并通过组织保障和资金支持实现其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政府、科学家、政策研究者、商业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充分地参与和博弈。他们有时候被梦想唤起,有时被现实惊醒,有时为利益争吵,有时又齐头并进。每一个协议的达成,都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心血,而每一个协议的落实,又是人类自身的挣扎和搏斗,曲折中的进展,也是地球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1995年在柏林召开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始,已经走过日内瓦、京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海牙、波恩、马拉喀什、新德里、米兰、布宜诺斯艾利斯、蒙特利尔、内罗毕、巴厘的脚步和阶梯,这些城市记录了多少个不眠的谈判夜,多少人的翘首期盼,唇枪舌战和深情呼唤,人们还将透过波兹兰的迷雾,迈向哥本哈根新的全球协定,从而为《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一个全球框架。人类为地球的未来谈判,但地球正在受到巨大威胁的事实是不容谈判的,所以,如何在根本问题上取得共识,基于科学、超越庸俗政治,并采取坚决行动仍将是气候变化面临的重要挑战。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至今气候变化谈判的历程。

气候变化谈判历史简要回顾

  1979年首届国际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气候变化开始在国际视野中引起世人关注。

1980年代中期气候变化开始列入国际政治议程。

1988年由WMOUNEP联合成立气候变化政府间机构委员会即IPCC

1988年联合国大会首次讨论气候变化问题并通过43/53号决议。

1990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发表,证实气候问题的重要性并呼吁建立全球协议。

1990年联合国45/212决议正式决定发起FCCC谈判并成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

19912月至19925月历时15个月的谈判达成了UNFCCC

1992年地球峰会期间开放签约。

1994321日公约生效。

  199547日,在柏林举行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缔约国第一次大会(Conference of Parties,简称COP1)。各缔约国在柏林启动了新一轮关于强制性目标和时间表的谈判。在此次会议上建立了附属履行机构(SBI)和附属科学技术咨询机构(SBSTA)。通过柏林授权启动议定书的谈判。

  19951211-15日,IPCC正式推出它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报告中强调采取强有力的政治行动的必要性。

  199678日,COP2在日内瓦举行。 发布《日内瓦宣言》。该宣言支持IPCC的研究发现与结论,并要求订立具有法理约束力的目标与显著的减排量。

  1997年,COP3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中形成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实施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具体机制。

  1998112-13COP4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会议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方案》。

  199910月在德国波恩召开COP5。会议决定履行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以加速京都议定书早日生效。

  200011COP6在荷兰海牙举行。会议对于碳汇、国内减量计划的补充性、履约体制等关键议题各国无法取得共识,决定将COP6推迟到2001年在德国波恩举行。

  200144-6日,IPCC第三次报告完成,其中对于气候变暖问题给出了更多的证据加以证明。

  20017月,COP6第二次会议在波恩举行。会议通过了执行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的决议草案——波恩协议。波恩协议包括气候框架公约的基金、发展中国家的冲突与协调、碳汇达到减排目标使用上限、履约程序和违约处罚等。

  20011029日,COP7于摩洛哥的古城马拉喀什举办。会议最终通过了减缓全球变暖的《马拉喀什协定》,协议确定了清洁发展机制的规则并设立气候变化特别基金。

  200210月, COP8在印度新德里举行。适应及与此相关的公平问题将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讨论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之后的目标,会议最终通过了德里宣言。

  2003121-12日,COP9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由于各方过于强调自身利益,此次会议未能形成任何纲领性文件。

2004124-17日,COP10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会议总结了公约十年进展。

20052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

2005年,COP11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这也是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MOP1)。会议通过《蒙特利尔行动计划》,对“后京都”提出设想。

2006年,COP12/MOP2在肯尼亚内罗毕举办,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

2007年,IPCC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

2007年,COP13/MOP3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会议确定了“巴厘路线图”,表示UNFCCC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包括美国)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并提出2009年达成新协议。

2008年,COP14/MOP4将在波兰城市波茨南举办,为2009年的新协议做最后冲刺。

2009年,COP15/MOP5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会议拟谈出新的《哥本哈根协定》,确定后京都的减排责任和路线图,各界对于这次会议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Tuesday, November 4, 2008

Moving by 天涯

 Quote

天涯
     匆匆来,一别家乡有七载。离时新柳成烟霭,不堪折与旧人怀。

     匆匆去,歌尽阳关三叠曲。江南呢哝犹梦里,只身已过大洋西。

     我自长嗟吁,抬眼苍穹泪如雨。我亦长歌起,岁月无情人有意。

     原来这今宵月比昨夜明,草木若有灵。

     卿须怜我我怜卿。

     君且待佳期,山抟锦绣水旖旎。朝迎初露晚逐霞。待到深秋感恩日,比肩看落花。

     有汝处,即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