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31, 2009

5刀!收还是不收,这是一个问题?


写这篇东西的时候,伯克利学生学者联合会(BCSSA)的新春晚会正在举办,祝愿BCSSers玩得开心。每年的新春晚会,是BCSSA多年的传统了。大家“流落”海外,也没有个过年的气氛,整个晚会大家一起聚聚玩玩乐乐,也算是过了年。当然,看晚会也是需要买票的,以提供晚餐的名义,5块钱一张票。07年一个人第一次在米国流浪的春节,就是在一场不算精彩也不算搞笑没有印象但还温暖的晚会中度过的。

就在晚会的前一天晚上,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L同学在BCSSAmail list上,用非常醒目的标题“Can I attend the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 TOMORROW free?????? IF i do not need the dinner.”而正文非常简单“I want to attend the celebration without the charge. I’m poor!”。

本来这个时候一般是BCSSA的组织者们“最后提示”之类的,而这封邮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就有人响应(second),还引用林肯的话,说BCSSAof, by, for(OBF)中国学生学者,谈到提供晚餐并不是晚会的目的,更何况食物的质量也无法保证。

LOBF似乎没有兴趣,他认为大家都知道领馆一般都会提供BCSSA活动经费,而且BCSSA搞类似活动也是有赞助的,应该能覆盖活动成本,为什么还要收钱?他只想和同胞们一起“快乐的”庆祝一下。

接下来的讨论就更有意思了,因为L的观点不乏支持者,尤其是那些对晚饭并不感兴趣,只想过去看看演出的同学。有人还专门就食物作了分析,认为如果我是素食者,或者对豆子、鸡蛋等敏感,我买了饭就不能吃,岂不是白扔了。认为BCSSA应该慎重考虑L的想法。

很快BCSSAcommittee member按不住了,也许组织过类似的活动,赶紧出来解释,认为收钱是可以理解的:BCSSA要接新生、办晚会、搞活动,也需要很多经费啊;领馆给的钱不够用啊;对于5块钱的说法,认为并不多,因为你到伯克利随便吃个饭也要108块的;另外,认为收钱和OBF不矛盾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其间有理事会成员单独发信解释,除了春节晚会、还有中秋晚会,还有奥运系列活动,学术讲座等等。而L对这些解释貌似并不感冒,因为他来伯克利一个月,既没有享受到接机,没有得到BCSSA的任何帮助,也没有活动通知。L似乎希望更多的关注,把回复邮件又发到了整个list上。

于是有人就开始不满了,说5块钱小事,你拿发邮件的功夫就赚了不止5块钱,何必在这里唧唧歪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又不想出钱又不想出力,就呆在家里”。有人说在美国呆了20多年,还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情,5块钱真的那么重要吗?看来事情绝不是5块钱那么简单。有些人开始说点脏词骂人,管理员开始提醒要封人了,有人说L也应该被封。

再说一下国外的一些不便,在国内院校BBS风起云涌,国外的这些组织,多半还是用古老的mail list,结果造成鸡毛小事都在list发,买卖租借送,垃圾邮件满天飞,但是不在list上,有时又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所以哥大CUCSSA改成了BBS,只有重大通知才用list,虽然“张主席”名满天下,但是这点就是在他任上变的,还是要大大表扬的。

还有一个政治系的同学,则讨论起OBF来,认为BCSSA只是个NGO而已,认为她拿了领馆的钱就是政府的一个分支,就要OBF了是不合逻辑的。而一句“PEOPLE, WHERE IS YOUR PART OF ROLE”又显然受了肯尼迪的影响了。我看着这个事情不仅觉得有趣起来了。

当然,也有讨论建设性意见的,比方说5块钱是不是包括晚餐?如果包括晚餐,对于只想看演出的,是不是就便宜一点,比方说2块或者3块。而最新的进展是主席同志邀请L同学加入committee的活动,希望L更多了解BCSSA的活动和运作方式;另外,committee承诺以后定期公开BDSSA的财务,使得其公开透明化便于大家了解和查询。记述一下这样一件很偶然的事情,觉得湾区真是有趣。春节开心!

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转两段雷人英语中文歌给大家拜年!

第一首,《说句心里话》~






第二首,《辣妹子》~






XDJM们春节愉快啊!

Friday, January 16, 2009

斯坦福大学中国学者联合会系列学术研讨会之一:创新与发展


斯坦福大学中国学者联合会系列学术研讨会之一



为加强中国学者的学术交流,提升中国学者的凝聚力,展现中国学者的学术创造力,打造中国学者的国际竞争力,斯坦福大学中国学者联合会计划组织系列学术研讨会,首期推出"创新与发展"。



第一期:创新发展



时间:2009年1月18日(周日)下午13:00——17:00



地点:斯坦福大学Encina Hall, E410会议室(东区的4层410会议室)



主持人:何钢(斯坦福大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第一节 从三鹿奶粉危机的原因与对策看中国农村发展的创新思路



演讲人:(30分钟)



张利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题目:从三鹿奶粉危机的原因与对策看中国农村发展的创新思路



参考书:张利庠《2008中国奶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



主要内容:三鹿奶粉问题的原因分析看中国农业产业现状



          三鹿奶粉事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中国奶业的出路与发展新趋势



          基层选举的未来走向?中国农村政治改革的创新



         农业市场化还是政治化?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创新思路



          城市化还是新农村建设?进城还是返乡?



点评人:每人5分钟



         香港科技大学 韩莉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周雪光(待定)



         斯坦福大学亚太中心教授、博导  Scott Rozelle(待定)



         斯坦福大学sisac研究中心研究员 薛理泰



互动问答:自由提问,演讲人回答,大家讨论(30分钟)





茶歇(10分钟)





第二节 从引进型创新向原始型创新发展:如何提升中国经济的原创性.



             ——对硅谷原创性制度的思考



演讲人:方竹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30分钟)



参考文献:方竹兰 《探索硅谷超常型默示知识的管理制度奥秘》



主要内容:中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经济分为引进型创新和原始型创新,目前中国还处在引进型创新阶段,需要向原始型创新阶段过渡,在这一方面,中国需要向美国学习,硅谷是美国原始型创新的摇篮,研究美国创新经济就需要研究硅谷。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硅谷存在着对超常型默示知识管理的非正式制度:超常型默示知识的自我发现制度、超常型默示知识的评价制度、超常型默示知识的竞争超越制度和超常型默示知识的隐形组织制度。



本研究就是力图将这一制度奥秘介绍到中国,促进中国原始型创新能力的早日形成,尽一个中国学者的责任。



点评人:每人5分钟



ROwen :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和亚太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Jie wang: 斯坦福大学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北京大学  李桃



     上海交通大学  陈晓荣



     大庆油田副总工程师  程杰成



     中石化兰州公司副总经理  丁俊



互动问答:自由提问,演讲人回答,大家讨论(30分钟)





第三节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中国的金融安全



演讲人:(30分钟)



李福胜(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开发与创新部副总经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曼达林基金合伙人)



题目:从美国金融危机看中国的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The Economist



          WSJ



          主要内容:

1、危机四伏的时代:拉美、亚洲、俄罗斯、美国的金融危机。



 2、居安思危对中国人来说已经成为过去时。



3、中国金融没有免疫力!



4、四万亿意味着什么?



点评人:每人5分钟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 MONIC SUN(待定)



         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博士生 黄卓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杨雪峰



互动问答:自由提问,演讲人回答,大家讨论(30分钟)



敬请关注,欢迎参加!



主办:斯坦福大学中国学者联合会

Sunday, January 11, 2009

听海闻海侃“金融海啸”


听说海同学来参加美国经济学年会,顺道在湾区做个讲座,主讲金融海啸,于是上个周末PDPD的跑到机场附近的君悦,听了一堂时事开讲,还见到了一直没见面的WY夫妇,也算是有点收获。顺道整理一下记录的笔记,学习一下热点问题。

 

湾区校友会组织了这次讲座,主持人海吹了一番“沧海横流”,海同学怪难为情。开讲就谈说金融海啸的题目其实不能这么说,金融危机还差不多,金融海啸是被夸大了。

三个问题:如何看待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持续时间;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经济危机。抛开了次贷危机发生过程的纠缠,海从另一种角度来观察,他认为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必然性是金融创新中出现的问题,难免出现的失误。流行的所谓的华尔街的贪婪、美国提前消费的生活方式、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危机有关系,但是不足以提供解释。金融系统分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他回顾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认为上一次是因为商业银行出了问题,之后就有了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和一系列的监控措施,而这次是投行出了问题,是新情况。但是,他相信会得到解决。同时银行出问题和制造业出问题还不一样,银行是一个系统,出问题会影响到其它的银行和各个行业,因此,对银行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偶然性在于次贷危机也可能是可控的,或不至于演变为金融风暴。在雷曼兄弟倒的第一时间,如果政府出手救市,也许会有转机,但是那个时机已经过去了。政府的救市,救企业是为了制止人们的恐慌,这种恐慌的蔓延会恶化经济危机的影响,如挤兑印发资金链的断裂而影响正常的经济运转,或者不敢消费和投资使得经济循环停顿。所以,如果政府在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到了的时候,能下决心救市,或许不至于如此,因此也一部分是政策的失误造成的。

结论:不代表一种制度的终结,而是前进中的问题。但是对于我很关心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好像没有具体分析。

 

第二个问题,金融风暴影响多大,持续多久?

海试用情景分析,可能性一:金融系统长期瘫痪,并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这种情景不太可能发生;可能性二,美国政府投资已由金融领域转向实体经济,以阻止多米诺效应,同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有积极的作用。海认为,重演大萧条已经不太可能,因为大萧条后,主流经济学界已经有很多反思和讨论,凯恩斯理论也是经济学中的一场革命,即政府出手干预市场已经被广为接受是必要手段之一。因此,较乐观的估计,一年内实体经济可以止跌回升,二到三年内金融系统逐渐恢复。经济学家们对经济的每一次预测都破产了,海同学会不会呢,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个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是对金融系统。海认为对欧洲的冲击是最大的,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使得欧美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中国的金融系统这一次似乎是“因祸得福”了。中国也吸取了97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作了一些调整。但是他认为现在国内流传的说法有误导,比方说他提到一条民间短信“1949年是社会主义救中国;1978年是资本主义救中国;1989年是中国救社会主义;2008年是中国救资本主义”,好像资本主义走到尽头了。而货币战争啊、资本掠夺啊,也是对金融系统缺乏了解一些学说。海说,中国金融改革路途还很远,金融系统不是没问题,而是问题很大,盲目乐观就好比夜郎自大。对美国的制度,他貌似还是很有信心的。

其次是对实体经济。他用了对宏观经济健康的四个评价指标:GDPCPI、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

GDP。投资、消费和出口号称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经济危机对出口的影响最大,中国GDP20%依赖出口。从10月份开始,中国制造业的订单就大幅下降,欧美的购买力下降,金融担保的半瘫痪状态,使得三驾马倒了一匹。他不担心保八的问题,因为政府说保八,政府统计一般都差不多过去了。

CPICPI开始下降,与上半年政府想方设法降温形成对照。前段时间人民币升值太快,政府专注对付通货膨胀,提高银行准备金、提高利息,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后,现在利息连降了5次,政府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人民币贬值是必然结果。

失业率。失业率增加,后面还会详述。

国际收支。贸易盈余会减少,原因也是出口减少。这次危机对出口的影响大于97年,因为上次人民币未贬值,因而经济力减弱,所以政府采取出口退税的方式降低成本。这次中央政府又采取退税,海认为收效甚微,因为这次不是竞争力的问题,是购买力的问题,是欧美市场萎缩,便宜了人家也不买。

 

海谈到,这四个指标中其实他最担心的还是失业率的问题。现在的失业率比政府统计的要高,因为我们现在采用的“城镇失业登记”不能反映真实的前提。我国还处于转型过程的“起飞阶段”(罗斯托),完成起飞的标志是:非农人口占人口绝大多数;非农产业占主要比重。我国现在还有一半农业人口,其实也不是完全农业人口,是农民工。“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产物,未纳入失业统计。

海认为,缺失失业指标统计,是08宏观经济调控最大的失误。对付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是相悖的货币政策。而自07年以后,一直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企业一直面临的问题。07年以后,企业贷不到款,人民币升值,一些社会发展措施(如更严格的劳动法和环境保护措施),都是不利于企业的宏观环境。其它如产业升级,环境政策(如节能减排),他认为不是不重要,但是要考虑地区差异,不能全国一起升。所以就有产业转移,不是转走,而是转出。因为这些政策都是全国政策。有人讨论GDP和失业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恰恰是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就业影响最大的行业。

因此,他认为09年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失业率。另一个问题就是改革的理念,比方说现在有观点认为要加强国有化等,另外,中国政府有意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实行福利政策,比方说北京的公交,这种补贴全民的方法可能为时过早。

 

总之,这次金融危机来得突然,是人类金融创新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当信心恢复和监管到位时,经济也应当能恢复正轨。

 

讲座完了之后,海同学在答问环节又讨论了一些问题,比方说4万亿怎么用?农民工和城市化问题等等?还是挺有意思的。比方说城市化的制度障碍:城市户口制度和土地制度,不许土地买卖,究竟是好是坏?他说耕者有其田,使得农民工舍不得那块田,既无决心,也无资本(土地不能买卖),投入到城市化的怀抱。中国需要城市化建设,而不是新农村建设,这点貌似和他的同事林同学的观点针锋相对。海同学对于8*8事件和台湾问题的大胆表露,也颇为放得开。更有意思的是,最后一个提问的同学提问的时候,评论道“所以你说的全部是错的”,海同学略带尴尬的回答“这是我今晚听到的最好的评论”,算是为严肃讲座添了一段小插曲。

 

Tuesday, January 6, 2009

纽约时报的“研”透





China’s Power Surge Ends (for Now)


By ANDREW C. REVKIN


China's power generationClick image for larger version. A graph compares patterns of growth in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 since 2002 (YOY means “year on year”) and shows a steep drop since the fall. (Credit: Richard K. Morse, Stanford University. Data from China’s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extraordinary growth in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hich quickly vaulted the emerging industrial powerhouse to the top of theglobal list of carbon dioxide emitters, has collapsed under the weight of theglobal economic implosion — at least for now. Emissions of the main human-generated greenhouse gas are surely tracking the reversal in electricity output, given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country’s electricity comes from burning coal. But those data lag the power statistics.

Researcher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who closely track China’s power sector, coal us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have done an initial rough projection and foresee China possibly emitting somewhere between 1.9 and 2.6 billion tons less carbon dioxide from 2008 to 2010 than it would have under “business as usual” if current bearish trends for the global economy hold up.

China had seen slowdowns in the growth in electricity supplies recently, often because of shortages of coal or the ability to get the fuel where it was needed. But the sharp decline in the last few months is new, said Richard K. Morse, who studies coal and power tren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climate. I’ll be adding more here shortly as he and others at Stanford, including Gang He andDavid G. Victor, analyze the numb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http://dotearth.blogs.nytimes.com/2009/01/06/chinas-power-surge-ends-for-now/

Saturday, January 3, 2009

制定一个大胆的计划


美国要带领世界进入无碳太阳能时代还为时未晚,但却需要像二战时那样倾全国之力。

 

/丹尼斯·海斯 

 

在政治当局否认气候科学几十年之后,当选总统奥巴马将在一个碳中和基础建设远落后于欧洲和日本的国家里走马上任。美国曾作为世界可再生能源的领头羊,但现在它已经被那些率先过渡到低碳能源的国家所取代。

还是一个总统候选人的时候,奥巴马就宣称,他打算促进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与气候变化作斗争,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和创造绿色就业机会。不幸的是,一个新总统必须应付布什最后留下的紧迫的灾难性遗产——增加了一倍的国家债务。我们现在欠我们的孩子超过十万亿美元,纽约时代广场的国债钟显示我们外债累累,金融系统的崩溃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那些在过去30年来一直敦促彻底改革国家的能源态势的人,极为了解反对变革的利益联盟的力量。我们在挑战石油、煤炭、电力和汽车业——所有这些都是当前获利可观的行业。我们认为,我们需要危机——一个能源珍珠港或能源人造地球卫星——来动员公众支持这样一个意义深远的变革。它可能以中东战争、切尔诺贝利事件,埃克森美孚油轮泄露案的形式出现。但是,这些危机来了又走,并没有让国家能源政策发生明显改观。

但是,现在机会以意想不到的形式来临:一个需要数万亿美元投资才能避免崩溃的金融体系,再加上才华过人的新当选总统、全新看待一切的意愿、民主党占主导的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以及对于改变的强大指令。

避免长期深刻的世界性经济衰退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大量进行绿色投资,使数百万失业人士重新投入工作。例如,当选总统奥巴马可以明智地在5千万户人家每家投入 6000美元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他已经表达了对建设智能电网的兴趣——通过培训成千上万的人,来取代在婴儿潮中出生、现在即将退休的那批人,以缓解公共事业的窘境。如果联邦政府同意投资500亿美元解救底特律(汽车行业),它应该要求这个重病缠身的行业进行重组,急剧提高燃油效率和对汽车工人、技师的再培训,(使他们能够)了解新技术。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个致力于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全国动员,其规模须与二战时相匹敌——当美国释放出其科学创造和工业力量来支持战争的努力。我们需要卡特总统所说的道义战争

 

重申错过的机会

美国今天的能源形势比卡特总统离任时更糟。自1981年以来,美国石油进口从每年16亿桶跃至37亿桶,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从47亿公吨二氧化碳增至59亿公吨。

1979年,卡特总统宣布,在2000年之前,美国将至少有20%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研究所(后改名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处于这一努力的核心地位,我当时在那担任主任。太阳能研究所带领着一个由来自国家实验室和重点大学的杰出科学家和分析师组成的团队,为满足甚或超过20%的目标起草技术和政策的蓝图。

里根总统上台的第一年中途就放弃了这一目标。牙医吉姆·爱德华兹担任里根政府的第一任能源部长,他把太阳能研究所1.25亿美元的预算削减至仅2500万美元,并裁员一半。里根总统下令撤下白宫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

继任的乔治·布什和克林顿,在大量廉价石油的情况下对能源政策摇摆不定,并没有促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把美国经济转向可再生能源。而在过去8年中,美国总统在能源政策上是如此的错误百出,以至于以北极钻探的开始和结束的能源政策一般都不被列入显著缺点之列。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启动太阳能革命

2008717日,阿尔·戈尔发表了《难以忽视的真相》的尾声。迄今为止他讲话中最大胆的提议是这样的:“我挑战我们的国家去承诺在十年内能实现从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碳源中获取百分之百的电力。 ”

令人惊讶的是,一个燃煤公用事业协会发言人乔·卢卡斯,嗤笑戈尔是非主流”。卢卡斯是正确的,正是那些主流思想把我们推入了现在这个烂摊子。戈尔更勇敢的继承了卡特道义战争的传统。

道义战争到底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来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

珍珠港事件后的四年里,美国生产了324750架军用飞机,相比之下其前一年仅生产4000架。美国生产的炸弹比参战双方所有其他国家生产的总和还要多。美国也很快生产了22艘航空母舰,349艘驱逐舰, 422艘潜艇以及8841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

今天,形势甚至比在1941年更为清楚,已经全面参与全球事务的美国,对于全世界为避免气候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而做出的努力取得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美国的参与,气候灾难不可避免。而一旦美国动员起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此外,正如二战使美国走出大萧条,这场道义战争将为深受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飞涨的债务和越来越不利的贸易平衡困扰的经济注射丰富的养料。

美国调查管理顾问公司(Navigant Consulting)计算出,最近将联邦太阳能税收津贴延长8本身将创造44万个长期就业机会。在这个经济体中,上个世纪联邦政府给予传统燃料巨大的税收优惠,虽然太阳能减税是一个成熟的传统政策——但远未达到在2020年实现百分之百无碳电力的政策目标,而后者将创造无数就业机会。

私营产业也开始积极行动。前石油大亨T·布恩皮肯斯正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场。通用电气公司,已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力涡轮机生产企业之一,并开始进入太阳能行列。应用材料公司正下订单以建设十亿瓦规模的光伏工厂。有500家工业企业参展200810月召开的太阳能国际会议。

成千上万的创业者的目标是成为可再生能源的“谷歌”。谷歌本身也是如此!

事实上,一个最有希望的征兆是,那些打破马贝尔和IBM垄断的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基金把目光转向了埃克森美孚和皮博迪。自1980年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当时纷争不断的石油公司掌控着大型太阳能,而商业技能有限的杰出科学家们掌握着小型太阳能。这一次,太阳能行业是由寻求接管能源业务的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掌管。随着150多个太阳能电池制造公司遍布世界各地——其中许多是由高科技巨头支持的——石油工业再也无法像80年代那样把它们悉数购买然后再关闭。

 

列入联邦优先计划

政府帮助新兴工业取代其根深蒂固的老工业的传统。运河比马匹更有效率而备受鼓励;铁路被视为西进之路;州际公路系统取代了许多铁路的功能。

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光电化学)和存储设备(例如纳米启用超级电容器)将从微型曼哈顿计划对研发的投入大大受益。其它的准备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价格——但他们需要确保一定的市场以得到必要的投资。(计算机芯片之所以从高价位的奢侈品变成便宜的商品,只是因为美国空军和美国宇航局大量购买它们,直到其价格下降到自由市场可以接受的程度。)下面有一系列的联邦政策,结合碳燃料限额拍卖机制,将迎来一个太阳能的革命。

联邦政府采购的目标。联邦政府应大量购买光电器件并在所有的联邦大楼、军事基地和布告栏里安装它们—— 并将这些电力大量并网。我们的目标应该是用迅速、可预见的方法扩大市场,同时不断降低价格。

联邦大量采购计算机芯片用于军事和美国宇航局,推动这些半导体器件销量的增长和价格的降低,直到他们便宜到让私营机构看到了爆炸性的需求。现在这种半导体智能贯穿了我们的整个生活。联邦政府大量采购太阳能光伏电池可能会使得这些设备也将无处不在。

构建一个全国性的智能电网。许多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是间歇性或白昼性的。一个弹性智能电网能将实时数据全天候地提供给电网运营商并将彼此的仪表智能化。中碳能源来源和存储的最佳地点都分布广泛。我们需要用全国智能电网联结全国。只有政府可以集合多州通道的权力和传输能力,从而使这样的电网变得可行。所需费用估计约为10年投资4千亿美元。每年投资40亿美元不是个小数目,但请记住,在过去六个月中政府已在一个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投入了1230亿美元,它可无法提供国家智能电网将带来的这些好处。

认真对待汽车里程数。二战期间,底特律被勒令停止生产汽车而开始制造坦克。今天,底特律需要被责令停止生产“民用坦克”而开始生产汽车。制造商应该能够自由地使用任何技术,(使它们的产品)到20201加仑汽油至少能跑50英里,到20301加仑汽油能跑100英里——尽管应当优先考虑电力和外接充电式复合动力车,它们也能为电网提供分布式后备存储器。如果美国政府向底特律提供500亿美元左右的资助,帮助它重振雄风并实现这些目标,它也应该给TelsaModecThinkAptera以及数十个其它有勇气和远见在电动和混合动力车上来挑战底特律的创新公司提供类似激励。如果因我们的税收而扼杀这些改革的推动者,将是悲剧性的。

建造电气化铁路为交通要道。美国几乎是唯一一个没有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工业化大国——一个可以无碳城际旅行的超高效模式。如果西班牙和意大利可以做到这一点,美国也可以。

建立严格的国家建筑节能标准。我们可以实现到2025年所有新建筑达到碳中和。建筑师和开发商自愿接受绿色建筑标准的速度之快,显示出对于建造在其50年使用寿命中始终有用的绿色建筑深层渴望。我们必须加强这一势头,以创建高效节能的新一代生命建筑

发展绿领劳动力。扭转气候变化对于失业的美国人再就业具有巨大潜力。最大的就业机会将对那些安装和维护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电设施,建立和维护风力发电和地热工厂,建造和运营高速铁路系统和智能电网的人开放。

我们需要增加百倍的大学项目(主要是在社区学院)来培训这些新的技能。特别要把重点放在那些在能源转型中失去工作的人(如煤矿工人)和那些城市中的穷人,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就业前景消失在全球化的经济中。

 

但是我们将如何支付这些呢?

最初的刺激措施——以抵御经济衰退和增加就业机会——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赤字融资。它必须立即开始。我是赤字的坚决反对者,但认识到我们恐怕需要再添加一万亿美元的国家债务,我也深感震惊。但是如果从经济中撤出资金(如税收)而投向政府开支,那么这些刺激因素将无法发生作用。

然而,在两年或者更短的时间里,奥巴马总统可以利用一个非常令人愉快的巧合。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双赢:在这个厌恶税收的国家中最吸引人的潜在长期收入来源原来是一个气候和能源政策,即经济学家所谓的上游限额和百分之百的拍卖”。限额拍卖最终将每年产生数千亿美元,并把能源投资从碳密集的燃料,如石油、煤炭、煤变油或气、沥青砂和油页岩等转移出去。与此同时,气候战略是最有可能在不可逆转的损害产生前改变世界能源市场的措施。

 

拍卖和计量每一个碳单元

任何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计划,必须在二氧化碳进入美国经济的2000个地方(煤矿、油田、管道、港口等)确定排放的上限——而不是林立的烟囱和排气管口。

集中于排放量本身的努力往往注定要失败,因为:(1)排放源太多,难以有效管理;(2)美国定期发生一个保守的、反监管的“圣战”,而气候政策需要一个数百年的承诺;(3)它无法测量,更不用说控制一种混杂着全世界亿万个来源(包括农场和森林)的无色无味气体;(4)创造性的贸易商会找到无数种和一个有着众多(温室气体)“源和汇”的体系周旋的方式。如果你喜欢在信贷违约风险调换63万亿美元和去年其它没有资金着落的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你也会喜欢为复杂的国际排放量交易设计的新衍生工具。

全球“限额-交易”计划概念上非常简单。但是,我们缺乏实时的知识,更不用说推动它生效和实施的权力。例如,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7%来自森林砍伐。几乎所有的森林能以低于在发电厂捕获二氧化碳成本的价格得到保护,因此发电厂运营商将可以通过购买森林来抵消其排放。但是,森林是复杂多样的:千差万别的碳吸收率,甚至受保护的森林偶尔会遭受森林火灾。森林通过蒸发和反射率以及碳储存来影响气候;总的来说,保护极地寒带森林中实际上使地球更温暖,而不是更凉爽。即使在森林保护显然有利于气候的地方,我们如何保证一片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森林能永久得到保护?

一个更好的方案当然是在碳燃料进入经济环节时实施碳许可证和使用其他手段来维护森林和农场。在一个“限额-交易”制度中,除非卖方持有它所包含碳含量的许可证,否则在美国出售任何一个单位的化石燃料将是非法的。在碳许可证签发数量的设定上——从而确定有多少煤,石油和天然气可以进入经济——政府将建立一个绝对的、容易执行的排放量上限。(这样一个系统是美国太阳能协会给111届国会的一部分政策建议)。

通过每年减少许可证拍卖的数量,政府可以保证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预期目标:零燃料,零排放。

使用碳基燃料的公司将确切地知道,从现在开始5年到10年内燃料的提供将减少多少,然后他们可以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投资和制造工艺。

最为关键的是,所有碳许可证是被拍卖——而不是分发。在欧洲,排放许可证被分发给碳的大用户,以缓解他们向新贸易制度的过渡的压力。这使最严重的污染者获取暴利,惩罚了那些已经在高效率的新工厂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投资的公司,并可能导致欧洲不能实现其京都目标。

与此相反,拍卖百分之百所有碳许可证将是公正和透明的,有利于那些自愿减少其碳使用而需要较少燃料的企业,消除顽固公司幕后的特殊利益诉求。

如果国会担心在这脆弱的经济时期对主要工业产生灾难性的破坏,可以第一年拍卖足够的许可证以减少前一年消费量的百分之一(所以许可证的价格将非常低),并让系统启动。可以第二年减少百分之二的许可证,然后在经济稳定下来的随后几年里减少百分之三甚至更多。

除了精确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戒绝美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和加快投资的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来创造绿色就业机会,一个上游限额-拍卖系统最终每年将产生数千亿美元的收入。

由于拍卖会从经济中吸引资金,拍卖的运作需要至少几年的时间,而且第一年的上限可能是相当松散的,它不会充当短期经济刺激剂。然而,在48年的范围——一个当选总统奥巴马极感兴趣的时间范围——它将把明智的气候和能源政策与稳健的财政政策结合起来。

在更长的时期里,拍卖的收入可以用来建立一个全国的智能电网,以协调电力间歇性和白昼性的来源;建设可以使用无碳燃料高速电气化铁路(不像飞机那样);保证太阳能技术和其他后碳经济的新兴行业拥有广大的联邦市场;以及大力投资提升联邦研究。为了弥补拍卖带来的轻微衰退的情况,部分收入应当用于资助绿领就业培训项目和造福贫困群体的医疗改善或其他项目等。

 

因此,结论如下:

美国有着无与伦比的科学和工程优势,强大的财政实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一个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创业文化,非常适合帮助领导世界进入一个富强的碳中和时代。与其花纳税人的钱用于解救一群被超额支付的、管理不严的投资银行、经纪公司、抵押贷款公司和保险公司,不如用其一小部分迎来一个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时代。

让我们创造一种政治候来允许——并保证——奥巴马总统和民主党控制的国会利用好这个机会。浪费(作为转机的)危机是可怕的事情。

 

作者简介:丹尼斯·海斯是查尔斯格里利艾博特奖获得者,美国太阳能学会的研究员和董事会主席。他是布利特基金会主席和国际地球日网络名誉主席。卡特政府时期,海斯是联邦太阳能研究所(现称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主任。本文大量引用了海斯发表于在线杂志《耶鲁环境》6月刊的文章。本文刊登在Solar Today 20091/ 2月刊。http://www.ases.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34&Itemid=23

( 翻译/魏可钦  审校/何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