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2, 2008

八卦一下贝迩气候变化专题课程

虽然最终没有连线成功,贴出来八卦一下,也顺便问候一下贝迩的朋友们。还有小鑫的八卦~

想起来是感慨蛮多的,专门针对气候变化课程,这还是第一次,参看永不言弃的北大主页新闻

 

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我想结合在贝迩课程的经历跟大家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体会。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思想,并且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江家驷教授曾经有一个环境和经济谁大谁小的评论,环境与经济不是谁大谁小,而是如何达到平衡、相互共存。这两天在读麦克尼尔的《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很受启发,麦克尼尔说20世纪环境史很特殊,就是人类第一次主导地球环境,人类必须学会和环境如何共处,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最近大家如果关心新闻的话,关于环保大部制的讨论很多,潘岳在三年环保风暴后,也开始倡导环保新政,就是利用经济、政策、法律、教育等手段建立环境的良治。而这门精心设计的课程,选择典型的技术,第一次这么系统的去探索和思考环境问题尤其是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我想是非常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的。

第二,交到新的朋友。首先当然是两位老师,他们都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得最好的老师,创业基金,每一个电子邮件的回复等,课程的一点一滴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等。还有豪华的专家团队,这些专家你平时很忙很难有面对面的交流。我也收到张老师也大家发的第一个电子邮件,我注意到课程安排了两个助教,谢旭轩和黄德生,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谢旭轩还担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会主席;苏杭、罗锐、赵春红也在其中,他们都参加过联合国的气候变化会议;侯爱军、张飞达等都是中国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的成员,在这个领域也有丰富的经验。还有很多我不认识的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院系,有不同的背景,有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是这门课程也是你们最大的财富。当时我们有机食品团队,有两个工科,一个学商学,一个社会学,两个环境,两个地理,现在有一个在MIT,一个在浙江省发改委,一个在清华科技园,一个在BCG,有三个继续在北大读博,我们至今还保持联系。其实,最持久的朋友是有共同的兴趣,因为有共同的兴趣,所以不需要去维系;最难忘的朋友是有共同的经历,因为一起经历,所以永远珍藏。

第三,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走访浙江滕头村暑期实践,写了一些文章和新闻,有些现在还能找到,组织团队协助两位老师编写教材,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会的一些活动;到后来和一些朋友一起创立CDM Club,联合中国气候变化行动网络等等,与其他关注气候变化与环境的朋友一起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门课程的设计,从小组讨论到国际论坛,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永远不要怀疑一群有梦想又肯为梦想而努力的人,是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的。

总结起来,学东西,有用;交朋友,有趣;做事情,有成就感。选这个课何乐而不为呢。希望大家在课程当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成就多多。我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向贾老师和张老师表示我衷心的感谢。

  

Monday, February 18, 2008

读书《阳光底下的新鲜事:二十世纪环境史》

阳光底下的新鲜事:二十世纪环境史

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作者:约翰ž麦克尼尔 J.R. McNeill

出版商:W. W. Norton

出版时间:20001

 

 

麦克尼尔这部力作的核心思想是人类活动在20世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尺度改变了地球的面貌。虽然这一观念并非麦氏首创,但麦克尼尔在书中最开始就利用历史的宏观叙事和数据曲线介绍了1500年来人类经济的增长,以及从公元前1万年来人口的增长和能源使用的历史,生动说明了20世纪的一个特殊事实,即人类开始主导地球环境。

 

作者抓住20世纪环境发展的这一特点,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用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叙述了岩石圈和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因为人类的活动造成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城市空气污染、区域和全球大气环境问题、水污染、水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森林以及鱼类的逐渐消失和生物物种的入侵等等。

 

分领域对于环境问题分析的著作文章汗牛充栋,但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对环境史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挖掘,使得本书阅读起来既有历史感故事性,又有现实感趣味性,作者并不是堆砌数据和铺述案例,而是从数据中分析趋势,在案例中寻找规律,比方说书中对肥料和制冷剂的发明所带来的影响和后果的分析,突出了人物和事件在环境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不无忧虑的谈到,人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地球最小的尺度和最大的尺度,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认为地球的原本和谐的“圈层音乐”,因为人类掺杂了噪声,受到了极大的撞击,甚至无法继续上演。麦克尼尔继续挖掘了这种变化的驱动力: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能源、工具和经济;意识形态和政治。毫无疑问,要从全球角度来阐释环境变迁的动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是一件极为危险的事情,但是如果抓住一些关键因子,对于增加我们对于环境的理解,却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本书涉及的广度非常大,全球不同区域、不同的环境问题等等都有机的结合到作者的历史叙述当中去,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无法进一步阐明其他文化因素,如种族、文化、宗教、性别等在环境转变中的影响;也不可能深入到某一个地区,将书中谈到的环境驱动力结合到特定的时代、人群和地方。环境史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历史,或称“人地关系”的历史,对于人和地这两个复杂巨系统的耦合,环境史恰是两者的交互,简化的抽象可能丧失两者作用的丰富内涵。

 

麦克尼尔认为今天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十分危险的依赖稳定的人与自然的作用,就像适应了自然千百年的“老鼠和鲨鱼”,依赖稳定的气候,丰富的水、能源等资源,以及持续的人口和经济增长,但恰恰是人类自身的活动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因而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因此,麦克尼尔在本书的最后反思20世纪人与环境的历史,希望人类真正了解自身与环境的过去,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从而适应人类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简介

麦克尼尔是乔治敦大学历史学教授,该书获2001年世界历史学会图书奖。

 

出版信息

平装本 421

ISBN0393321835

尺寸规格:9.4 x 6.5 x 1.8 inches

售价:16.95美元

 

 

Thursday, February 14, 2008

改编一首诗祝贺情人节

原诗:

刘禹锡 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改编:

湖光塔影风吹瘦,君情侬爱夜醇透。

飞花应知水流意,流水总携红花走。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并祝S情人节快乐!

Monday, February 11, 2008

一年到头何时是尽头?


我看到的每一处都笑了,看完了我却哭了。

——网友评论

 

昨天终于看了老贾推荐的《一年到头》,据说还是当年他们那级P大五才子业余无聊搞的。片子通过春运和回家过年这一“全民运动”,蒙太奇式的全景展示中国当下的芸芸众生像,21世纪初大转型背景下大国崛起诉求中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堪称一副现代“清明上河图”的热闹和“雪中观中原”的冷峻,让人喜乐行于色,凄凉透心凉。

 

买票难、升学难、看病难、讨薪难、就业难、买房难、结婚难;难一方面是稀缺,一方面是贵,一方面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网络问题、装修问题、医疗事故、民工性生活问题、药品代理问题、空巢家庭问题、离退休问题……要加上一联就是:问题叠问题,利益错利益。横批:难上加难。

 

“一年到头”,电影镜头里生活本身的赤裸的真实让你一眼望不到尽头,然而个中的黑色的幽默和最后的温情还给人温暖的想象:回家过年就是年!忙乎一年头,辛苦一辈子,百姓生活还是苦不堪言。为什么和凭什么?人多底子薄?贪快质量坏?贪污更腐败?污染不记账?制造不创造?我们可以有很多原因和解释,CZW提出一种解说。很有意思,WJM也发了一篇。看来大家都不容易。

 

相信有过坐火车回家经历的人,都会涌现自己曾经亲历的春运的故事,我曾经走过48小时到福州的火车,至今想来后怕,可是南方的这次大雪,我看到的记录是60个小时,晚点的无数。可以想象那些焦急的面孔,期待的眼神如何熬过冰与雪的归途,他们有没有问过,这样的年头,何时是个尽头?

 

资料图片:电影《一年到头》副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