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9, 2008

Tallberg论坛一瞥

再回Tallberg,花相似湖不同,思想盛宴的点滴。

一个目标

350ppm。350被Tallberg设为通向哥本哈根的目标,自然是非常aggressive的目标,因为工业革命前的温室气体浓度是280ppm,而今天已经到了385ppm。EU曾提出过2度的目标,IPCC计算相当于温室气体445到490ppm的水平。刚看到一个科学家报道北极冰川今夏可能完全融化的例子,表明地球很多系统的boundary因为气候变化已经到了一个tipping point,350是一个可能悬崖勒马的目标,但是也非常aggressive,人类需要警醒,一个no return point的边界,一个要跳着摘得桃子,为哥本哈根准备。

system boundary

Common Sense

越是日常的概念,越难解释。好像是谁说的“教育就是忘掉过去一切刻意学习过的东西后剩下的”,我觉得common sense也有这个感觉。来来说,common sense跟文化有关系,而且在变,以前是common sense的东西,现在可能不是。BJ的将人性的美全部变成Commen Sense的梦想,就像一个美好社会的路线图。不过也是,自然、科学和艺术就是要把原来不是CS的东西变成CS,不过也很危险,就是如果CS了,就意味着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理所当然;所以KAO说,Respect the rule,but change the melody! 他们的目标就是要把气候变化,要把350ppm变成CS。

一个奖

安南做了一个很平和但是很激动的演讲,Bo请瑞典国王给安南颁了一个卓越领袖奖。Bo和安南很早认识,1996年安南第一次参加Tallberg的讨论,那时候Tallberg还只是个小范围的研讨会,而以“How on earth can we live together?”为主题,还是过了千禧年的事,也许是突然的灵感,Bo为这样一个梦想和创意而激动,跟几个搞企业的哥们说,我们把论坛搞大吧,于是才有了今天的Tallberg,而安南说,他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全球问题为伍,看着Tallberg的成长壮大独树一帜。Bo谢完了所有的人,全场掌声雷动,当然为他的leadership,也为他的“cool”鼓掌,那一刻我觉得他比国王还有成就感。最后结束时,Bo和安南一个大提琴,一个手鼓,配合就像兄弟。我觉得,这个奖,也是颁给Bo的。

无处不在悄无声息的会

Tallberg的会开得很平静,除了最后的狂欢。没有标语,没有欢迎领导的场面,没有一连串领导的致辞,没有先后顺序,3天N个Section,N个redesigned workshop,N个host conversation。可以看见来自70多个国家的“客人”来来往往,穿行于天高云底湖远林近的乡村各个宾馆与帐篷之间。自然和艺术的盛宴,对话、交流、碰撞,脱掉头衔的皮,摘下职务的冒,大概就是神仙会的样子。当然,你也可能碰到对不上牛嘴又不方便离开,最后只能知道厄瓜多尔的社区也受到了气候变化影响。不过也常有惊喜,碰到一些有趣的有想法的人,于是这一切就是为你们而设的了。悄无声息毕竟不是风平浪静。

N个故事

很多人很喜欢来这里,是因为,这里不需要记数字,比方说匈牙利的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的比重多少,而是可以讲故事,公共的演讲讲故事也需要技巧。比方说瑞典环境部长的两个故事,怎样做好一个政治家:第一,他说他跟他妈妈去田里刨一个什么东西,就是两边茎叶很高一眼看不到头夹在当中还分不开的那种地里,他妈说“只要做事,不要抬头”,因为抬头他会害怕;第二,他喜欢游泳,他妈妈的提醒是,永远不要试图到高过你身高的水里去游泳,水很深,不要瞎趟。Bill Mckibben是美国环保主义者和作家,戈尔的电影中就有引用他的一段。当然也有平凡的故事,比方说Ela Bhatt也许可以说是又一个特蕾莎。

回到地上

北欧是很容易被童话的国家,峡与湾的牵手,风与雪的追逐,云与湖的相恋,都太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就是这里离天堂最近。但是,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幻觉。他们只是比我们少了一些悲伤的理由,比方说天赐良土、资源相对来说丰富,国土的60%都是森林;比方说制度相对完善合理,比方说教育、税收、医疗等等。可是也是在这里,LY和PJ都在火车站书包被偷,电脑等悉数顺走。我们既要对抗雪灾的暴虐,也要收拾地震的废墟,还要习惯洪水的狂流,而在生存、生命和生活面前,我们远还没有这样所谓的“气质”,对人类终极问题的追问,还是要回到地上的“挣扎”,而懂得珍爱生命和享受生活该是一个民族从灾难中成长的“坚强”。

夜与昼的拥吻

Sunday, June 22, 2008

书中自在有千秋

搬家稍为安定下来,离DC更近一点,我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国会图书馆,等S睡着,糊弄了个中饭就出发了到Union Station下车,沿着第一街走6个block,经过联邦最高法院就到了。顺带说一下,联邦法院白色大理石在阳光下实在很晃眼,“Equal, Justise under law”是一个法治国家的“正大光明”。DC的这个格局很有意思,国会山一直到林肯纪念堂大草坪的两侧分布着联邦的各个部,白宫耍横着,国会居山,联邦法院和国会图书馆则再更高更后的地方看着这一切,仿佛规则和知识代表了更高的“权力”。

联邦法院

国会山后面就是国会图书馆,有一张国会图书馆的宣传照片就是图书馆的大穹顶和国会上的大穹顶排在一起,像两个大草帽,图书馆装点了国会山的环,国会山衬托了图书馆的宽。由Jefferson, Adams, Madison三座风格迥异的楼联系起来的图书馆群,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了。Jefferson楼颇有笑傲群儒的感觉,回望Explore,Discover和Be Inspired的巨大屏幅,与国会上交映,倒也不失对读书的“读”的一番阐释。

国会图书馆

explore

通过安检就进了Jefferson楼,中庭异常开阔,二层廊道环起来的玻璃穹顶大堂,装饰着彩绘和雕塑,比方说春夏秋冬,每天都是读书天,比方说尝、看、闻、听、摸,读书要把所有的感官都用起来。对于不同学科门类的解读等等,中庭过廊的每一个绘画都代表了人类对于知识的求索和对知识的理解和欣赏:智慧、理解、知识和哲学。北战争、南和平,总的是把人类对于知识或者普世价值的追索,通过一些元素纳入到这个厅堂,创造一种氛围和感觉:你继承了千年文明,去发现永恒真理吧。

大厅

参观Jefferson私人藏书馆,看到一套柏拉图的全集,对牛皮封岁月流转掉皮和褪色的感觉有一点无知的癖好,觉得这才像经过历史的书。Jefferson说“I can not live without books”,大概是爱书人的告白,被自己喜欢和挑选的书包围,死而无憾了。Jefferson等对于国会图书馆的贡献自不必说,原来只是为国会研究服务的草帽也因为一些有远见,或者所谓leadership的“领导”,而被戴上了世界知识宝库的桂冠。

国会图书馆珍藏了林肯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演讲的讲稿,中国金刚经屏风,“移民母亲”的经典照片,林肯遇刺前包中的随身物品等等。当然,这些只是所谓千万卷中的一两个浪花,号称美国每一部正式出版物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比方说在一个展厅看到地图历史,对于搞地理的自然亲切,还看到了“地心说”主宰下,人类对球边界的表述。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认识和突破,对于地球和宇宙的观察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在地图的演变中展露无遗。

主阅览室更是让人惊叹,穹顶的环绕人类知识的8个门类,宗教、商业、历史、艺术、哲学、诗歌、法律和科学,每个门类精心挑选了两个人并置以他们的雕塑,比方说诗歌选的就是荷马和莎士比亚。给游客做介绍的Tony说,如果到这里来看书,你把你的书名告诉管理员,他将从图书馆的50多个藏书处中给你找,因为图书馆特别大,有时需要等一个小时之久,不过你也不用担心,你可以先进行你的研究,而管理员找到后会送到你的跟前。

参观完了,就想找个地方看书,于是了解了一下,跑到Madison楼,出示一下护照,服务员给了一张表,然后从网上填了一下信息,提交后自动分配了一个图书证号,然后再到管理员那里照个相就搞定图书证了,不用什么“单位证明”,也不用什么“押金”,当然,证也是免费的,管两年。整个过程5分钟就搞定了,这多少让我有点吃惊,不过有了这个小方片,就可以到这个碉堡中的任何一个阅览室去了。

Saturday, June 14, 2008

DC风云飘荡

想来到WRI实习,这是第四次来华盛顿。

第一次是刚到纽约不久,一个美籍印度裔朋友T全家要来参观白宫,据称参观白宫需要提前一个月网上预约,而且最好有美国朋友一起,于是就在一个周末随同他们一起,特别参观了一下白宫。对东、绿、蓝、红厅,国家宴会厅看看也就过了,大抵精致不像卢浮宫的奢华。对图书馆到时印象深刻,大部头的独立宣言更像悬挂的毛主席像,作为一种象征。因为着急赶回去,在白宫转悠一下贡献一泡水就回去了。初到华盛顿,因为天气较好,觉得天特别蓝,就像华盛顿纪念碑可以把天空刺穿的感觉。

第二次是和XinSS、猴哥和所长的美东之旅的一战,这次倒是好好走了林肯纪念堂、二战纪念碑,越战朝鲜战争纪念碑,航空航天博物馆,国家植物园等等,博物馆都是免费,这是DC让美国人自豪的事,不过确实很好,热爱源于了解而非教化,对阿波罗航天飞机发射回收的分解动作好好感叹了一下。因为赶上蔡老师的生日,在国会山前面给老蔡录了一段祝贺生日的贺词,算是一段旅途祝愿以表感念之情,而与Y大的朋友们同行之乐,也大大舒缓了我那时的郁闷和压力。

第三次是斯坦福的PESD的面谈,中心的主任DVDC开会,说你来谈谈吧,我们给你报销车马费,于是起了个大早,搭了火车过来,火车很舒适,但价格也高很多,不过大概是最便捷的方式吧。虽然火车晚点,好歹换了个车还是赶得上时间,直奔West FaragutWorld Bank附近的一家咖啡厅,在那里和DV以及MT谈了一个小时,这次谈话让人兴奋,以至于我对这家咖啡店印象很深刻,咖啡的味道倒是忘了,或者是要等很久你才知道那一杯咖啡的意义,这是后话。

虽然习惯了漂泊和流浪,可以卷起包裹拖着箱子就走,但是短期的租房还是相当麻烦,不过还是很感谢WPLL的帮助,收留了我几天。集体的公寓对于外来人员的管理非常严格,门口的保安颇似大学的楼长,这样租了个房子放倒觉得房子不是自己的,因为租约上是说明房间只能住多少人,有小孩又如何,等等。自由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总是在有限制的笼子中飞天,法治的精神绝非对自由的放任,而是对规则的尊重。

世界真小,不是世界真小了,而是我们的触角远了,或者中国大了,于是一些朋友或者感情近了。我大概不会想到和YL在重庆楼吃个饭还能碰到与朋友来DC玩的WC,而SK师兄的相识是通过我的房东,我在我可以搬到房东那里,师兄就帮我解决了短期的安身之处。虽然每天等公交、搭绿线、转红线,单程路上折腾1个小时之久,但还是通勤距离之内,而况路上可遐想瞎想YY,回程又可与CK同行。有一天在城铁上看到华盛顿纪念碑,这就是城市的地标和边界,能看到纪念碑的都是DC

这让我对DC的规划有了一些兴趣。

“华盛顿城虽然只有 200年的建城历史,但坚持了尊重传统、保持特色的原则,使该城市在世界各国的首都中保持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①不发展或不布置重型、大型的工业建设项目,以保证环境的洁净。

②保持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合的道路网;许多道路交叉点被设计成圆形、方形广场;道路宽阔,绿树成荫,景观富于变化。

③卓有远见地规定了市中心区周围的建筑物高度,不得超过国会大厦的高度(33.5米)。

④建筑布置同广场、水池保持合理的空间尺度和比例;在市中心的主轴线上,从国会大厦向西经华盛顿纪念塔、倒影池、林肯纪念堂等约 3.2公里长的空间范围内,草坪、林荫道以及两侧的主要公共建筑群等都经过精心设计。

⑤绿地和公园较多,便于市民的游憩活动,并有利于净化城市环境。全城绿地面积为31平方公里(平均每人超过40平方米),同世界其他国家的首都相比,绿化程度较高。”

5点中,除了第二点对放射状的道路对于汽车交通简直是一场灾难外,其他我都觉得都还是很有远见和智慧的,这给华盛顿一个花园城市的感觉。HHMD来接我,却在DC转绕了许久,他对放射状道路+广场的布置体验很深刻,一个环有最多至13条道路伸出去,从不同方向都集中到这里,路口与转弯加单行绕行,基本就晕了。研究交通的同学是不是有这个案例?

作为首都的DC自然政治氛围浓厚,倒不是因为搬家错过了希拉里的告别演说,哪怕我在马街旁边住的时候,每天早上走马街到Union Station,都会看到类似中国开两会的阵容,警车开道,中间三两不透明黑窗的豪华大巴载着政府的头头脑脑们,再加一辆警车收尾,排行呼啸而去,大概政治无国别,满耳噪声,严重扰民,让人对都市顿生厌倦。马街两旁的绿化倒还是可以让这样的早晨多一些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