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6, 2009

带一本《古文观止》去富国岛

看到老罗介绍“龙姑姑”的新书,循着找到一个录的博客,转录了龙先生《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部分篇章,忍不住就读了新书先读的这些故事。让我最触动的是《十万大山》,讲述了“见过你大爷”时一批被共军追剿的“匪军”颠沛流离穿越十万大山,最后逃到中越边境,缴械后却被法军押至富国岛集中营,三年后乃遣送台湾的故事。一个无辜学生挟带的《古文观止》如何伴随所有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并成为台湾“中州豫剧队”和豫衡中学的种子。


大学时跟随老蔡去广西做项目,多少见识过一点十万大山,想想原始森林对于环保人来说是“地球之肺”,而对于后有追兵前面是未知的一切的逃亡的士兵和他们的家人来说,这就是“人间地狱”了。学习地理的一个偏好自然是地图,更何况有了Google Earth/Map这样的工具,不禁查了一下富国岛的位置。网上多是富国岛的旅游攻略,绝少提这样一段历史,不过如果有机会去到那里,再翻翻十万大山的云和雾,想想这一群人,普通人,在一个“伟大”的年代,走过怎样的迷途,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


还有一个原因大概是《古文观止》也曾是大学时代我床头的睡前读物,虽然不及我床头对面的轩轩翻烂的宋词三百,但我记得是岳麓出的蓝皮本,编排的文章大都还耳熟能详,部分篇章也许还能串起一二,纵横捭阖、壮怀激烈或讽喻古今的古文字,陪伴了不少青春的梦。当然了,在龙的1949年的追寻里,这本书的命运和故事就完全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试想只有一本书的学校,但也正是这本贯穿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文人骚客的汇集,穿越了烽火与“屈辱”,直达文化与人性的根底。


很久以前,第一次看到龙先生的照片,竟然是个女士,才知道先生也可以是巾帼的。而《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大概也是早期的民主和公民意识的脚本。说来龙先生的文字是锵锵有力的,当然,安德烈、目送也还是一席平凡的温情。天下杂志有《大江大海》全部的专访和演讲,包括台湾场、香港场和采访的一些片段,或者也值得一看。


虽说龙先生说这本书不是冲60周年的大庆来的,但是,如果在这样的日子,除了阅兵,还有读书,有倾听、诉说、反思、宽容、理解和融合的话,也许是更平和与深刻的纪念。想起了一段话,大意是说20岁如果没有理想,是可悲的;如果50岁还在谈理想,同样是可悲的。说到这里,改编一下这句话,也许可以说如果大学时代没有参加过“游行”,是遗憾的;如果大学毕业还为“游行”沸腾,也是令人遗憾的。十年前,我刚好大学入学,也恰好是另一场阅兵。是为记。

Thursday, September 24, 2009

假如没有气候变化,世界是怎样?

气候变化峰会落幕,哥本哈根就在眼前,气候变化好像就变成一个关键词,环保或者政治都像要念着气候变化的“紧箍咒”,去抢占“道德”或者“低碳”的高地。而我也承认哥本哈根也像是一道坎,不越过这道坎,人类面对危机的信心要受很大打击。作为搞气候变化的分子,当然希望紧箍咒念叨得更快一些,也希望这个坎给迈过去。不过呢,有时也会想,假如没有气候变化,世界又会怎样?



比方说,



 



没有气候变化的世界



贫困:千年发展目标



疾病(HIV/AIDS):?



战争:?



 



没有气候变化的中国



贫困:三农、发展经济



民生问题:住房、教育、医疗等等



社会不公、不稳定:河蟹



贪污腐败:政治改革、公民社会



污染:环境保护



还可以列很多……



 



这些问题,应该说都是困扰人类或者纠缠中国很久,那我们再来看,气候变化跟他们是个鸟关系。贫困,气候变化可能会加剧贫困,或者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区域,没有什么可以评价的指标,很多贫困不是气候变化引起的,但是确实会有一个恶性循环的加剧作用。比方说绿和的报告的说明。疾病也是同此凉热。战争不排除因为气候变化引发大型灾难或者资源型的战争,目前还不能说。



而把气候变化与中国的问题靠,你会发现,还占不上队呢。这也是我为什么严重欣赏和同意CJL的问题,相对于其他因素(以下略去千字)造成的问题和痛苦,气候变化不能说鸟都不是,但真的算不上最大的挑战。不过能源危机、气候影响和国际压力,中国也必须有所姿态,更何况应对气候变化和应对能源与其他挑战并行不悖。同时似乎还酝酿了新一轮全球竞争的机遇。高举气候变化的伟大旗帜,向着低碳经济的道路快跑。



所以,



是要给气候变化足够的重视,但是也不要上升到“世界末日”灾难片的高度。应当视气候变化为一个各国合作的“可能”,大概没有一项环境挑战像气候变化这样需要全球协力合作共同应对。如果的如果,人类能在应对这样的挑战上走的更深远,其意义非同小可。气候变化要和其他系统一起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为什么C提出来政治改革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哥本哈根也就是一个会而已,会有谈判、表演、争论甚至掐架,也不怀疑至少会有一个文件告诉我们:这是我们的共识。而真正的行动岂是一个哥本哈根可以搞定的事情,也大概也是搞气候变化的分子不可不知的“令人不适的事实”。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09

中国要做气候变化的“大哥”了

话说胡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颇得好评。

除了套话以外,还谈了四点:“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很有意思,第二点和第三点都用了定量数据,而第一点只用了“显著下降”,多少算显著?不知道是不是十五20%的节能减排压力不小,不能轻易承诺。另外,对于第二点,有些分析貌似偷换了概念,2008年,光水电就占发电总量的16%了,以为这很好实现。可人家胡总说的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而不是发电的比重。贴个图很容易看出这两者的区别。即便是算上三峡这样的大家伙,水电也只占一次能源的6%。核能只占1%。到2020年,核能能占到4-5%就不错了,剩下的靠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及生物能、地热等共同实现,难度还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