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8, 2006

10年后上海之港桥城


从华亭到机场,只用了20分钟,上海的交通还是很顺利的。匆匆登记,真郁闷alix送的枫蜜被安检收缴了,当然还有更郁闷的,到登记口,我们的飞机晚点1个小时。想起了来的时候国航班机只推迟了15分钟到达,机上的一位哥们说“这是这个月少有的准时”。大概就是这样了,不过恰好,notebooking一下,记录一下今天的收获。


上午参观上海临港新城,上次来南汇面试的时候也来过,但是当时天气不太好,没怎么下车看,而这次同参观都是欧美同学会的专家,所以安排了最好的人来给我讲解。在路上,看到上次来尚没有竣工更谈不上绿化的高速和道路,现在已经成了漂亮的景观道,短短几个月,真是惊叹变化的速度。Stephanie说是“三日不见,刮目相看”,她正在学习中文,虽然不太准确,但是表示了这样的意思。


在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给我们介绍了“港-桥-城”的关系、战略和未来。发展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洋山深水港是依岛建港,保上海国际港地位,因此需要长达32.5公里的东海大桥,而为港服务,因而有临港新城。城有滴水湖,“滴水成湖,黄浦江、钱塘江如双龙,画湖点睛”,城以湖为中心,辐射三环依次为商贸、景观、住宅,“泛起涟漪”。上海的四个中心: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打造国际化大都市。


与临港相辉映的是物流园区、保税港区、重型装备园区。与上海的战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先进服务业”,重型装备、物流分别占一。在保税港区展览厅里,可览港、桥、城全景,那个叫壮观。一个专家说“大手笔”。其实洋山港的决策也是惊心动魄,堪称政治与经济的大决战,也是地方利益和国家战略的角逐。最后还是最高领导拍板,这一拍不要紧,中国最大的国际港、世界最长的跨海桥都在这里诞生。


及至看到桥本身,委蛇如练深入大海,大小洋山岛若隐若现,而浪腾风远,都在轮下腾风远,都在轮下延展。IEA的杨明连连惊叹“震撼”。三年建设的奇迹,摄影师江祥新说起这个桥,那是最牛B的技术,中国在桥梁建设方面已经相当先进了,自豪。这种大型工程,在其它任何国家都难以上马。而这里,渔民的解决,占地的征用,港桥的建设,一如Hammer的赞叹“奇迹”!


到了小洋山港,在一个小山头,可览一期港口建设全景,其实在路上来往的大卡挂着集装箱,在海风中前进,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物流。看到繁忙的港口,有一艘大型货轮正在卸货,大型机器臂吊着集装箱上下来回,有条不紊,就像搭积木。以海和蓝天做为背景,这里就是长三角的出口和东亚的入口。而那边,二期正在紧张的建设。山头一个导航塔,信号架在旋转,看着过往的大卡和吹碎的海浪。


这种场景,难不生豪情,岂不怀憧憬。一句话,这里是上海的未来。如果浦东代表上海的现在,那临港则是上海的未来。10年后看上海就在此。


 


在飞机上用一下电脑,透过窗看着上海的夜景,又是别样的繁华。


今天的环球时报做了一期专刊“近代影响中国的50个外国人”,用人物来串历史,做得还不错,评论也颇有些启发。中国历史到近代是穿越最难转型的“三峡”。


报上还有一段争论干细胞的评论,或者也是strong先生的问题。美国《医学与哲学》杂志主编恩格尔哈特认为可能会有一场“文化战争”,“对人生命的意义、患病、临终和死亡的认识上,我们时而达成一致,时而陷入痛苦争议,我们注定要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这大概就是人类所谓的宿命。而人类对于自身的疑惑,讲永远超过对我们周边世界的疑惑。生命科学的发展,不仅是对人类智慧的挑战,更是对人类道德观的挑战。

Thursday, July 27, 2006

夜游浦江


夜游黄浦江,江风吹拂,别有惬意。正是:滚滚黄浦江,悠悠上海滩。灯火辉煌夜,宠辱皆忘时。


要说几个人,这样的环境,容易放松下来,比较适合交流,对岸是霓虹璀璨的浦东,这边是流光溢彩的外滩,“上海风采”鸣笛浦江,确实让人看到摩登的上海。海默在哈佛肯尼迪政管本科,然后在伦敦经济学院搞定博士,现在哥大教书,背景是很强吧。第一次来中国很新鲜,最好奇中国这么多人怎么运行的一个复杂系统。这个,基本比较难。


还有alix,上次在伯克利见过了,不过没怎么交流,我说中国人很多,他说他已经习惯了,他们家就很挤,他说他还有12各兄弟姐妹,他是老七,恰好在中间,所以都叫他midboy。是个商人,看到浦东的场景都会畅想一番,那边金茂大厦,未来的办公室也许就设在那边。其实生意并不容易,也许曲线救国成功。


夜景很美,容易让人陶醉,总是在这样的时候思绪万千又心静如水,任柔风吹细浪打,过尽千帆,笛声灯影,梦回北大。那些爱过的人,那些走过的路,那些岁月随风而逝,记忆的灯光只投影在心上。醉也容易忘却难,浦江转弯回故乡。


很有意思,strong先生在回来的路上,望着灯火辉煌的高楼大厦,突然问,“这似乎不利于能效的提高?”然后睡着了。他大概辛苦了一辈子,在环保领域里呼风唤雨,但对于人类,还是带着这样的疑问,这大概不好回答。追求舒适有时甚至是奢侈和排场的生活vs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和正在遭受破坏的环境。

参观莘庄生态建筑


下午对口参观,江老师说我们也要建设绿色大楼,其中一个就是莘庄生态建筑示范区,在会上他们吹每平方米5000美元就可以建成,而江老师了解的国际平均造价约1万美元,所以想去看看到底他们怎么实现的。


离华亭不远,绕上高架,路经过很有特色的圆亭式的南站,是个综合交通枢纽,hub。跟浦东环保协会的头聊聊上海的环境保护,即便是浦东,虽然被评为环保先进,但其实环保并不容易。不过这个城市似乎更显得清新和年轻,散发着宜居的气息。拐入一个绿化颇为青春的地方,说是到了,竟然没有堵车。


第三次来上海,干净,不过也许赶上了好天气。这是上海建科院、交大、环保公司还有植物园什么的一起搞的试验,所谓实验就是砸钱、做概念、超作,然后商业化、产业化,搞钱。不过我觉得还不错,现实生态办公室,进去感觉清爽宜人,天庭下面有植物,光亮宽敞,就在大厅,副院长总工给我们介绍所谓的理念和技术。


无非是节能、舒适、循环等等,自然通风、超低能耗、自然采光、健康空调、绿色建材、生态绿化、只能控制、水资源回用、舒适环境云云,关键还是技术上实现。给我们演示了一下自动监控系统和自动控制的开窗、空调等等,确实还不错。还参观一下花了500万搞的环境模拟实验室,就是温度、湿度、光线、声音都可以控制的人工模拟环境。50平米的盒子,按同行的一个老师说,10万一立方啊。江老师特别了解难点在相对湿度的控制,如果什么都可以模拟,这个钱是可以赚回来的。


环境模拟实验室的机房是相当复杂啊,到这你才知道那500万是怎么花的。所有的设施都要考虑极端情况的出现。立体的绿化还是很有感觉,不过正如他们说的,都会有点问题。但是作为实验,使用过程中才知道需要什么?问题在哪里?怎么改善?仔细想想还是amory做的原则很有意思,仿生、循环、服务、减量,再加上因地制宜和以人为本就够了。


后来进去的生态住宅更牛,5000万砸出来的,不过像别墅,那是相当爽啊,太阳能等能源的利用,温、湿、气等的实时监测和调控,看那摄像头、温感头、控制系统,房间的设计,楼层的搭配,阳台的布置,说来一个字就是方便舒适。唉,让人有爱家的感觉。


对于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原来他们室内的部分,多为各单位和企业参与赞助等,是没有花钱的,因此总的造价下来了。牛皮看来是吹了,但是这种商业运作模式倒是值得学习的。

大都市的能源、经济与环境(技术)


上午的报告都偏技术,比方说徐旭常讲的是煤的清洁利用的问题,讲了四个问题:供需现状和预测;高效低污设备;新能源;燃煤污染控制。一个是评价标准用单位产能能耗与人均GDP的对照作为衡量,而不是单纯。两个关键时间,2020年前关键是化石能源的高效低污利用,2050年前要考虑新能源,又主要是小水电和风电的利用。原煤洗选有助于节能和减少污染。


克洛讲的是法国核能的发展,法国核能占到了全部能源的80%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核能的利用其实主要是第一核原料泄漏和扩散的风险;二是核电站运行的风险;三是核废料处理的问题。所以对于核能的开发,尚存在争议,尤其是国外的NGO,几乎一致反对核电。核电不见得是一种安全的能源,但相对来说是一种清洁和高效的能源。因此可以说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核废料,采用了闭合循环政策;针对核安全,正在开发第四代反应堆:先进的用后燃料分割、废料焚化、深层地质储藏。


周凤起讲的冷热电三联产其实就是多联产,co-generation。没听得太懂,大意就是规模效应,但是觉得比较适合大规模的公共设施供电。另外关于分布式能源供应的讨论也很有意思。


所谓利用新技术的财富神话施正荣讲的是太阳能的利用,一个简短的历史,560年代主要用于太空开发;70年代,卡特总统投入很多,进展较快;到80年代日本的阳光计划、新阳光计划,开始有了新的突破。他介绍了日本的推广模式,政府补贴初次安装成本的70%,经过10年的发展,制造成本降低了50%,现在政府不补贴了,居民还是会买太阳能设施。德国最近有一些新作法,就是出台可再生能源政策,由电力公司高价购买入网,从而分摊到全体居民身上,这样的做法可能更可持续。西、意、韩等都采用这种做法。中国现在发展PV的瓶颈在硅原材料。硅提纯技术投资的成本大,需几亿美金,约2年。2010年也只能有8万吨左右,最多提供8GW的太阳能。要提高常能,一是减少硅片厚度;而是提高转换效率。技术创新:每瓦成本决定产业发展。他们公司就不做广告了,不过这个传奇人物确实是时代造英雄。要了个名片,也许可以请来作个讲座什么的,不过估计大家感兴趣的不是太阳能,而是他的财富传奇。不过传奇也只是传奇罢。


FrankBerkeley见过也讲过,他讲的是煤电厂的多污染控制技术,说白了就是什么都“脱”,连二氧化碳也脱。叫什么电力催化氧化技术,竟然用了一个ECO,技术细节我也不懂,我想这个技术中国很需要,不过商人嘛,嗅觉总是很灵敏。他的公司在美国只是小公司,他大概也想“曲线救国”一下吧。


后面的讨论也很有意思,我感兴趣的是面临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大都市如上海如果解决自己的能源问题。他们把上海和日韩做比,一是上海经济实力牛B,二是主要靠外输入。周凤起提的优质能源供应战略倒是很有意思。坑口投资电厂。还有一个十六字方针也很有意思,“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实效”,不过说了等于没说。严先生总结的还是大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源、经济和环境,3E要和谐。


先汇报这么多,吃晚饭去了,晚上浦江夜游,这是我喜欢的,哈哈。

Wednesday, July 26, 2006

上海“能源与大都市发展”论坛

严东生,欧美同学会会长。一位老者和长者,大概经历了很多风雨,反而变得祥和和亲切。上海欧美同学大概也是一个很牛的组织,一看成员都是院士级的人物,而多有留学背景。两年搞一次论坛,比方说“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问题”、“大都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和“上海面向国际化——塑造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都是比较有时代气息的题目,而且直接影响决策。比方说崇明岛建设生态岛就和2000年的论坛有关。


 


中午吃饭的时候,与我同桌的竟然是周凤起,他是能源所原所长。和他一起讨论了一下能源的一些情况。他认为环境是一个限制因素,我认为这没错,但首先是一个基础,即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


认识了乔治亚理工大学来上海做论文的关凯儿(Stephanie Kwan),他是香港过去的华侨二代,美丽的女孩很有气质,她很想做咨询,但是她说来中国的国际咨询公司大都做水,而她做气,所以比较郁闷。其实也不一定,我是觉得她这种背景很适合在中国发展,她说她喜欢中国的食品。


 


下午的Panel discussion


严陆光:他上来问了三个问题:一是怎样把煤用好?二是如何保证石油的供应?三是怎样做好能源结构调整?把生物质能当成一个产业来做。能源植物、制氢。


翁史烈:第一个意见是要总的概念,燃气三个基地:上海、哈尔滨、四川。二是可再生能源,建设崇明岛为生态岛。第三个意见,世博会将有7000万人参观,必须要有集中的能源系统,如何组织好?


尾岛俊雄:东京的经验,东京的温度升高了3度,空调负荷增加1倍。大城市高层建筑一系列问题,还有地震的问题,建立自立型的供能系统。能源供应的稳定。


 


江总结:一是要系统的考虑,规划的协调;二是除了政策的考虑,还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气候交易所,用市场来鼓励节约。


复旦公共健康学院的一个教授:强烈建议把公众健康作为能源决策的一个重要部分,能源效益和健康效益。能源-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浓度-公共健康。上海2000年,相当于当年GDP1.8%


Strong:污染主要来自能源消费,也是能源的消耗main riskcost


老师:全体市民和公民,心中有数,理性生活。例子,1992,上海市政协讨论上海交通,砍掉小汽车工业,上海的交通模式应以大容量公交为主、自行车为辅。美国45%。中国不光是却石油、而且缺水。


清华大学的教授:热岛问题北京、上海都有,而且相当严重;可吸入颗粒物也很严重。能否用黄浦江和苏州河来减缓热岛,影响环境,鱼类死亡。上海用海风降温,而不是用黄浦江,海风走廊。长江口是中国重要的渔产区。热污染。


尾岛俊雄:曾做过简单预测,江边1千米以内空调热排到江里,可能会上升3度左右,一般5°左右是没有太大影响?研究来源?日本火电靠海建设,3°以内对渔业影响不大,5°以内还是比较安全的。


提问:技术的问题?研发,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筑节能的技术。CDM加强高技术的研发。加强政策方面的引导。德国、日本可再生能源使用优惠政策,政府带头使用可再生能源。


复旦:小轿车不作为主导产业?亡羊补牢。严院士新能源的开发要经过半个世界?自力更生或国际合作?人均生态占有,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动态降低。


严陆光:任何能源技术能否发展起来,能否起到作用,必须达到相当的规模。


翁史烈:对生态环境,生态技术?生态保护修复?什么是生态需界定清楚。分布式功能系统。


StrongCDM帮助实现低成本减排。创造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新工业化,中国很重要,而上海又是中国最重要的地方。


杨明:IEAOECD。能源安全。中国能效提高。


 


采访Strong先生:


建立中国气候交易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国是第二大排放国;中国需要,而且可以从中获益;global exchange networkCCX已经准备帮助中国建立自己的交易所。


交大:对上海,是能源作为瓶颈,还是温室效应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能源技术与能源管理?


徐旭常:太阳能热水器推广,用不用在取暖?上海有没有做开发推广的计划?


黄震:提高能效节能?中国的节能胡萝卜加大棒,两手都要硬。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节能?


观众:宏观上产业发展的战略是否需要做调整?具体建议,发展公共交通,做地铁上班,上海市领导带头坐公交车上班?公车2000亿。


孙天晴:节能CO2的减排量交易。


观众:海水温差发电?除了微观节能外的宏观节能措施?


 


晚上与lixia一起聚了聚,可惜老罗回川了,要不就更热闹了。哈哈,在汇港新城,从华亭到徐家汇就一站地铁,而汇港就在地铁出口。地铁很方便的自动售票,出口n多,徐家汇就有12个出口,不过出口和商业是相连的,因此很方便。汇港新城就相当于大的shopping mall了。聊聊学术、生活、上海……我们对一个城市的怀念和“柔软”,是因为那里的朋友把。哈哈,终于看到了幸福的一对儿,祝福中!


 

到上海了


跟随Strong先生和江老师一起来上海参加由欧美同学会组织的“能源与大都市发展”会议。再回到上海,颇多感受。上海有许多朋友,老罗、李霞、华斌、图招、恩龙等等,加上南汇的一批人,真是让人有到了一个地方的感觉。当然还有来参加会议的这些个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所谓财富新贵施正荣。


你应该准备好Good Question!如果你不是专家,你应该提出好的问题,如果你没有好的问题,那你来干什么?知识就是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高的价值。问题就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提出最深刻的创意。


为什么要开这次会议?SORSA的传统?上海的需要?国际的趋势?过去找江老师的时候,他告诉我上海一个领导贪污了32亿,中央要开刀,所以比较敏感,原定的领导主题演讲取消了,换成一个外事领导礼节性的致词,strong先生要见领导也比较难,所以时机有点问题。32亿啊,同志,这是什么概念啊。中国官场真是疯了。


不过总的说,上海还是个让人激动的地方,梦想和财富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