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报告都偏技术,比方说徐旭常讲的是煤的清洁利用的问题,讲了四个问题:供需现状和预测;高效低污设备;新能源;燃煤污染控制。一个是评价标准用单位产能能耗与人均GDP的对照作为衡量,而不是单纯。两个关键时间,2020年前关键是化石能源的高效低污利用,2050年前要考虑新能源,又主要是小水电和风电的利用。原煤洗选有助于节能和减少污染。
克洛讲的是法国核能的发展,法国核能占到了全部能源的80%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核能的利用其实主要是第一核原料泄漏和扩散的风险;二是核电站运行的风险;三是核废料处理的问题。所以对于核能的开发,尚存在争议,尤其是国外的NGO,几乎一致反对核电。核电不见得是一种安全的能源,但相对来说是一种清洁和高效的能源。因此可以说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核废料,采用了闭合循环政策;针对核安全,正在开发第四代反应堆:先进的用后燃料分割、废料焚化、深层地质储藏。
周凤起讲的冷热电三联产其实就是多联产,co-generation。没听得太懂,大意就是规模效应,但是觉得比较适合大规模的公共设施供电。另外关于分布式能源供应的讨论也很有意思。
所谓利用新技术的财富神话施正荣讲的是太阳能的利用,一个简短的历史,5、60年代主要用于太空开发;70年代,卡特总统投入很多,进展较快;到80年代日本的阳光计划、新阳光计划,开始有了新的突破。他介绍了日本的推广模式,政府补贴初次安装成本的70%,经过10年的发展,制造成本降低了50%,现在政府不补贴了,居民还是会买太阳能设施。德国最近有一些新作法,就是出台可再生能源政策,由电力公司高价购买入网,从而分摊到全体居民身上,这样的做法可能更可持续。西、意、韩等都采用这种做法。中国现在发展PV的瓶颈在硅原材料。硅提纯技术投资的成本大,需几亿美金,约2年。2010年也只能有8万吨左右,最多提供8GW的太阳能。要提高常能,一是减少硅片厚度;而是提高转换效率。技术创新:每瓦成本决定产业发展。他们公司就不做广告了,不过这个传奇人物确实是时代造英雄。要了个名片,也许可以请来作个讲座什么的,不过估计大家感兴趣的不是太阳能,而是他的财富传奇。不过传奇也只是传奇罢。
Frank在Berkeley见过也讲过,他讲的是煤电厂的多污染控制技术,说白了就是什么都“脱”,连二氧化碳也脱。叫什么电力催化氧化技术,竟然用了一个ECO,技术细节我也不懂,我想这个技术中国很需要,不过商人嘛,嗅觉总是很灵敏。他的公司在美国只是小公司,他大概也想“曲线救国”一下吧。
后面的讨论也很有意思,我感兴趣的是面临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大都市如上海如果解决自己的能源问题。他们把上海和日韩做比,一是上海经济实力牛B,二是主要靠外输入。周凤起提的优质能源供应战略倒是很有意思。坑口投资电厂。还有一个十六字方针也很有意思,“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实效”,不过说了等于没说。严先生总结的还是大都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源、经济和环境,3E要和谐。
先汇报这么多,吃晚饭去了,晚上浦江夜游,这是我喜欢的,哈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