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8, 2007

记者与报道的问题和讨论

今天的VS Seminar和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Howard W. FrenchNPRMike的讨论可谓“火花四射”。

这位H那天的演讲非常让我冒火,虽然他的故事大抵可信,但是他对中国的一些讨论,颇有些偏见。BS他的那种天然的优越感,“仿佛我是NYT的,我是独立的,我从来不考虑我做报道的后果”,“我在所有的地方都是这样的”,“我只关心我的故事是否重要,读者是否喜欢”。我还是比较欣赏他的自信和独立的,有点理想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记者。

 

兴趣or利益

I work for my readers’ interest! 记者的使命是为公众(读者)的利益而书写,还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兴趣?尤其是商业化对媒体的冲击,哗众取宠的事情是经常发生,小道消息和八卦新闻何足取?兴趣和利益的分野还是蛮大的。

独立and批判

I’m independent, I’m always criticism。记者的天职是批判?赞美不应该是记者的事情,交给新闻发布会去做吧。记者也不用提供解决方案,那是政府的事情,那是科学家的事情,“It’s not my job”。

记者and编辑

记者决定,编辑建议,记者确认?Mike说有他的声音,所以除了时间上控制外,编辑所能做的有限。编辑需信任和尊重记者,就像尊重作者一样。

选择or全面

You have to choose。你怎么可能得到全面的信息,你只能从有限的信息中选择并且判断。LQ问引用的问题,记者总是断章取义选取被访者的片断,脱离了说话者的语境而片面强调。但记者总是这样做,而且大肆渲染。难免出错,出错了改正。

事实or信息

Tell me what fact isYou can never catch the facts, but put as much as information you can get to form a clear picture. 事实说话,多好听。可是什么是事实?谁的事实?

国家or人性

I tell a story as human。关于记者的立场问题,他是否主要代表美国的观点,他则强调是从人和人性的角度出发,不管什么国家,也不管政府立场,因为你不知道政府的立场是什么?It changes, but human nature not.

策划or报道

John说“The media loves to build people up and then tear them down.”成也媒体,败也媒体,信息时代媒体左右,一旦成为公共人物,你得小心和媒体大交道,你以为你利用了媒体,其实是媒体策划了你。不过娱乐界对此是乐此不疲。

 

LL说,好的报道就是“到此为止”,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到此为止,读者看了你的报道再也不用看其他的了,这就是做新闻的境界啊。

 

Tuesday, February 27, 2007

他们是怎么招院长的2

今天收到L的信,LOS的助理,她转发了院长候选人火拼的一周安排。而Mark说,Dean SearchCommittee完全是外部的,由教务长聘请,共七人,我还不知道committee都有谁,但是从下面来看,chair是信息学院的院长,还是对媒体比较在行的。

另外,OS本人是在Committee之外,这让我有些意外。因为毕竟OSJ干了10年之久,对于自己的下一任怎么说也不能没有发言权吧。但也许是独立于Committee之外的发言权。

果然,不出意外,Committee中包括J-School的一名学生。今天在Arthur的演讲中碰到这位Committee中的学生代表C。她非常自信,“我的职责就是代表学生,把学生的意见反馈给committee,当然我也有一票的权利”。

我问她是怎么选出来的,她说她也不知道怎么选上的。但是我觉得她还是不错的代表,很认真的组织了一个学生团队,分工听4个人的全程,记录,发给学生们(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maillist server),收集意见,讨论等等,我看到了他们定的安排,细到每一场谁来买pizza给前来参加的人。

 

 

J-school Dean Search Heats Up

With Dean Orville Schell stepping down, the UC Berkeley J-School is looking for a new leader. Yesterday, the search committee announced the first of the candidates. Find out who they are after the jump.

 

Dear Journalism School Community,

 

On behalf of the Dean Search Committee I want to thank you for your continued support and patience as we seek to identify the best candidates for this important position. We have scheduled four candidate visits to campus and we remain in conversation with several other applicants. We plan to complete the campus visit and information gathering process prior to Spring Break (March 26-30) at which time we will submit our recommendations to the Chancellor’s Office.

 

Please find below the times of the public presentations by each of the candidates we have invited to campus. Meetings with faculty, staff, students, and others will be scheduled separately by the School. Please make sure to arrange to participate in these meetings since we value feedback from the community on theses candidates.

 

Arthur Brisbane February 26-27

Journalist and former Knight-Ridder executive

Public Presentation Monday, February 26

5:00 – 6:00 pm

North Gate Library

 

Neil Henry February 26-28

Journalist, autho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ournalism, UC Berkeley

Public Presentation Wednesday, February 28

5:00 – 6:00 pm

North Gate Library

 

David Talbot February 28 – March 1

Journalist, author and co-founder of Salon.com

Public Presentation Thursday, March 1

5:00 – 6:00 pm

North Gate Library

 

Dianne Lynch March 5 – 6

Dean, School of Communications, Ithaca College

Public Presentation Monday, March 5

5:00 – 6:00 pm

North Gate Library

 

We invite your thoughts on these candidates following their visits. Please use our confidential e-mail address journalismdeansearch@berkeley.edu for all such communications. Many thanks in advance.

 

Best regards,

 

AnnaLee Saxenian

 

Chair,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Dean Search Committee

and De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Friday, February 23, 2007

他们是怎么招院长的1

恰好OS要离开UCBASJ-School也在招院长,李老师对于NRS招聘副教授的观察和思考,这极大激发了我观察和跟踪的兴趣。先从分析招聘启事开始,这是20064OS宣布要离开后就出现在伯克利官方网站并立刻转载于各大媒体的消息,我们看伯克利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院院长:

DEAN.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vites nominations and applications for the position of Dean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 The appointment is effective July 1, 2007.

The School offers a master’s degree program that prepares students for the highest levels of journalism. The School’s purpose is to educate professionals to work in areas ranging from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television to documentary film, radio, photography and new media. (学院的培养目的很明确啊,没有大词,就是要输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和劳动者)

The Dean provides academic, intellectual, professional, and executive leadership and maintains a collegial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excellence in teaching, research and journalistic integrity. (对院长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对大学环境的了解,以整合教学与研究,注意,这是摆在第一条的)

The Dean also takes a leadership role in raising funds and promoting relationships with alumni and the profession(筹款和校友是重头戏,两者有时候也相关,尤其对公立学校). Applicants for this position should demonstrate an accomplished journalistic record consistent with a position in a news organization of recognized excellence(业内认可是重要的). Top candidates will have a record of demonstrated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ve skills. Teaching experience is desirable but not required. (这个很重要,要找院长,并不一定是教授,这让我想起了Yale森林环境学院的院长Gus就不招学生,也较少讲课,到时有很多公开讲座)

The Dean may (可以) hold a professorship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注意他也鼓励本院教授申请,这在后面的提名中会体现). Applications should contain a letter of interest, detailed resume, and the names of at least three professional references. Nominations should include complete contact information, through either print or electronic means. (怎么看像申请学校了)

This is a sensitive position and subject to a criminal background check(这个也是要政审的).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s an Equal Opportunity, Affirmative Action Employer.(强调一下机会均等)

他们是怎么招faculty的

和李老师讨论的时候,她介绍了她对伯克利招faculty的观察和思考,深受启发,且先看李老师怎么说:

“总在讨论一流大学应该如何管理等等,虽然不认同所谓的“一流”大学的经验就一定适合北大,但是认同不认同的前提都是要对其过程有相当的了解。恰好遇到所在的系拟聘一位assistant professor,而我的host professor (L) 恰好代表所在系成为该次聘用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就来了兴趣,试图弄清楚Berkeley在聘人方面的整个管理程序。

首先是在系所在学院CNR的网页上公布招聘信息,截止日期是20061015。同时,成立招聘委员会(search committee)。不同于北大的是,该委员会成员并不是固定的,每次因所聘职位的研究方向不同而不同,都是临时专门为某一职位的聘任成立的,通常由包括1名研究生(真是学生为本啊,学生是怎么选出来的呢?)在内的5-6名成员(其中包含1名外院教授)组成。

到了截止日期,共有110人申请该职位。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所有申请人的简历都放在网页上,所有的教员、学生都鼓励从一开始就介入聘任程序。该5人委员会花费很多时间一一阅读所有申请人的简历。第一轮以后,淘汰掉大多数,剩下16人,公布在网页上,任何教师、学生如有异议,都可以随时向委员会反映;第二轮,进入面试,此过程淘汰掉11人,还剩5人;第三轮,该5人需要进行公开的讲座,讲座内容、时间、地点等都事先通知到每个教员和研究生参加。

本周一,是第一位candidate公开讲座,在系里的一个大的阶梯教室。除了委员会成员,我注意到很多教员也来了,同时还有许多研究生,后勤管录像的工作人员也早早到场架设好录像设备。该申请者是位年轻的女士(着装是少见的正式,在Berkeley)。她用50了分钟时间介绍了她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博士论文的工作,是关于如何应用科学、技术帮助环境决策的。接下来是提问,都是极具挑战性,整个提问过程大约持续了30-40分钟。

按照系里的通知,另外4位候选人将陆续在接下来的2个星期中做公开讲座。据L介绍,等5人全部讲完后,委员会将讨论确定最终的那个人选。该人确定后,召开全系教员大会,委员会公布其决定,如没有反对意见,则通过;如有反对意见,则提交院、甚至学校一级进行仲裁。

当我问到是否发生过委员会的决定遭到大多数教员的反对的情况,L说当然有,在去年本系的一个assistant professor职位的招聘工作中(注:在Berkeley, 一般对外招聘的位置仅限assistant professor, 其余更高职位的associate professor professor都是由内部晋升;但是院长的职位,有时要从外部聘请知名学者。这和私立的Harvard and MIT不同),曾发生聘任委员会认定的最终人选在全系教员大会上遭到质疑的事件。

该委员会的主席是著名的S教授,她在70年代即在资源管理与政策领域成名,著作颇丰,是我崇拜的对象。在系教员大会上,有教员提出该委员会认定的人选曾经是S教授的学生,因此有任人唯亲的嫌疑;同时委员会认为另一位非洲裔的女性后选人更合适。由于出现分歧,最后交由学院、学校处理,现在该职位还处于pending

我问L对此事的看法,她说她认为S教授在此事的处理上不很妥当(尽管LS教授俩人的私交很好),当发现进入最后面试程序的人选中有她的学生时,L认为S教授应该申请回避。但是当我问到如果不考虑程序公正的问题,仅就两名后选人的学术水平,谁更具有竞争力,L依然认为委员会认定的人选更合适,她认为那位非洲裔的候选人的“学术认同度”比较弱(原话:weak on academic recog.).

2个星期内,每个申请人要安排一次与系里研究生的午餐讨论会。会有很多研究生对此感兴趣,原因有二:他们希望能从新进的教员中了解、挑选能够帮助自己论文研究的导师;若干年后,他们将面临同样的求职程序,因此也渴望了解整个的过程。另外,这5名候选人还要依次被安排与委员会成员共进午餐或晚餐。通过这种非正式场合的聊天,你能发现很多除了学术以外的次人的personality。”

这是一个为时1年多的过程,江老师说系里一定会准备专项资金用于招募,开销除了前后折腾以外,还包括所有候选人来回机票和这边的住宿,以及吃饭活动等等安排,当然也是一笔不小的钱,但是系里必须保证。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和发言权更是得到了机制的保障。前后的折腾交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以双重保证:一是保证进来的人是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二是经过这个磨合,进的人能很快融入团队工作。同时因为进来不易,也会更加珍惜这份教职。

后来和Jade讨论美国的Tenure制度,要保证你在最有创造时期用最大的努力去创造,到了学术高峰期过了,授予T给你一个终身的回报作为激励,同时也作为退出机制。一个成熟和繁荣的学术体制,背后是有一整套的制度作为保障的。而这又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学术市场,论文的发表,PhD的生产,Marketing Paper的申请,教职的落地和升迁,流动的访问交流或者转移等等。

后来参加AAAS的年会,各种论题的选择,会议的召集与发布,成果的交流与媒体,对于优秀的奖励和宣传,乃至青年学者的职业规划,科学如何影响公众等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在这样的金字塔下,你看得到塔尖的辉煌,你也看得到塔底的活力。

Sunday, February 18, 2007

熊地过年

算是第一次在国外过年,熊们是不过年的,不过要说一点年味没有似乎也有些过,中国留学生的新年晚会就还不错,伯克利的中国学生很多,加上ABC的话据说有上千人,没有特别的安排,所以晚会陆续来的人就很多了。节目看得出来不是专业表演,却也是精心准备。主持人想学奥斯卡的颁奖,想把重音特别拉高,却无奈异常搞笑。

整个一个国际文化节,韩国的“让人疯的”鼓,是震得我想打退堂鼓。越南的特别舞蹈,似水柔情该是很美的情歌,那一顶越南帽就是民族特色。印度的歌舞,眼睛的灵动似乎比踩着脚点的步子更懂得音乐的韵律。至于说冲动有余,表演不足的超男超女,自娱自乐尚可。而热情观众的手机喝彩,黑暗中的亮光怎不让每一个平凡的人而生舞台的梦想。而地方戏曲的联唱,竟有样板戏的京剧,各地经典片断倒也印各自家乡情节。

LGI-house有很多类似的活动,逃开了西餐的折磨,莫错过了文化的盛宴。Yi的乒乓球,Yao的饺子,一样的圆。呵呵

 

这边大年三十,SL请大家一聚,加州的葡萄酒地道,而川味轩的麻辣也是够味。吃着饕餮大餐,然后争论一顿这个中国媒体的生存之现状。在印度开会的时候,有人问“中国的媒体管得怎么严,不知道你们怎么还做得下去?”

SL自然习惯得意的说“Good QuestionI have been asked these question thousand of times”,然后把提问的这个大记者的气焰压下去,在中国“你更应该执着能做什么,而不能做什么”,而你发现在转型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有这么多能做的故事,自然很Happy。更何况“没有找到放弃的理由”。

而中国需要怎样的世界,我想起了那个关于分饼的理论,现有的国际秩序,每个人都守着一块饼,中国其实不是要动你手中的奶酪,而是希望把饼做大,你能分到更多的饼,我也能更多的奶酪,共赢和谐普天同庆。但是,问题是,做饼的资源基础并不是无限的,饼香的环境舒适也受到了破坏,所以如果做饼还需商榷。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寻求跨越式发展可能求解。

几杯红酒下肚,不少辣椒开胃。SLLG边就开始使坏,光吃饭没意思,每个人都要讲故事,LG狡猾的笑。

Yoshi’s Story:这是关于媒体的传奇,他把大阪市的市长斗垮了。类似上海“社保基金”的黑幕,他勇敢的坚持曝光,然后市长下台,这当然不是一个三言两语的故事,但是却是媒体的利器。而Yoshi也因此享受了报社一年的无限制假期。掌声送给英雄的人。

LG911故事:在杂志课上,他提了一个问题,讨论911那天每个人的经历和故事,有人当天就在曼哈顿,那自然永远难忘的灾难和伤痛。有人说美国人终于也必须学习像他在别的地方制造的灾难一样可能带来的伤痛。他也因为自己的美国朋友也联想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发展应该建立起更多的平民朋友关系。而另一些人“我们讨论杂志,谈fk911拒绝对伤痛反省的机会怕是危险的信号。

HY的故事:赢在中国大概和Apprentice有点像,不过成功的故事总是充满了资本的传奇,商业世界的魅力还不止于此。LQ的故事:小孩的眼神,“把钱包里所有的钱都给他(流浪汉)”。孩子大概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知道什么是贫困。这让我想起来另一个故事。“妈妈支持你(给希望工程)捐款,但是如果你拿妈妈的钱(100元),那是妈妈的爱心,不是你自己的”,最后小孩砸了自己的储钱罐,他学会了去权衡,最后拿出10元,那是他一个星期的零花钱。

说起来这是第一次在国外过的年,却竟然是像seminar,学术的年,因为Yoshi在,更是用英语交流,年夜用英语聊天,估计也碰不上几次,也是不能忍了,真应该把Carolyn也请来,这个年的seminar就完整了。

Wednesday, February 7, 2007

This is the bear territory - 这是熊的天下

Rob告诉我加州最后一只灰熊出现在1910年左右,从此这个庞然大物似乎就从加州的土地上消失了。但是熊作为加州的State Animal却保留了下来。而熊自然也成了加州大学的吉祥物。

 

Bear everywhere

Yi说,当时网上一张一张熊印着金色阳光的照片,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向往,后来专门去寻找这熊,却发现原来只是趴在地上的小熊,大失所望。不过正像未名湖宛如一潭静水,却也不影响其作为精神归宿的栖息地。

熊在这里无处不在,这一切都跟熊相关,你的无线网络是 Air Bear,公交月票是Bear Pass,而UC最有名的球队,也是Gold Bear Team。校园里边熊的雕塑很多,石头的,木头的都有,不过大都很粗糙,有些还呲牙咧嘴的,Yi说的那个已经是最漂亮的了。连人行道的标志也是一串熊的脚印,走在期间,还颇有点熊样。

警察都不忘了拿熊来做个幌子,媒体实验室的门后大大的黑字上书:“This is Bear Territory!”仿佛在说“我是熊,把枪放下”。透过窗外看到的熊旗飘扬,似能感觉一点伯克利的熊风。

 

Who is the bear?

Orville Schell,银发痩高,右手竖托下巴,左手横托右手,这是他思考时的经典造型,上次他与Al Gore电话对话的时候就领教过了。来院里的第一天,被告知对所有的人,无论教授、职员、学生,一律直呼其名,据说这就是Orville定的规矩,目的却是不要有那么多规矩,营造轻松的环境便于交流。

他也主持我们的讨论课,请专家来点评的时候,由于学生很多,每个人要把自己的想法说一遍,“You have only 30 seconds”,然后学生一开口,他就点评“your start is not good start.”几个回合,学生也就知道怎样最短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这都是被逼的。

他主持新闻学院,经常会请一些很有意思的人来讲。比方说Mark Hertsgaard,讲他的Earth Odyssey: around the world in search of our environmental futureMark花了很长时间周游世界,寻找他对于世界的观察和解释。其中对于中国的一部分记录,就很真实,也有意思。在于他有一个中国经济学教师给他做翻译,“你要像中国人一样思维,才能了解这个国度,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有一个中国人跟你在一起。”这是Orville的点评。

还有The Economist的主编John MicklethwaitEconomist当然是一本个性的杂志,独立的观点,不署名的传统是要“看文章,而不是看作者”,而且,“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我们精心编辑的结果”所以赢得了很多的读者,包括在美国。虽然没有中文版,大概也会有一些读者,尤其是网络版。

当然他本人也是9本关于中国的书的作者,遗憾的是这个学期之后他就会离开新闻学院。

 

John Harte,第一次见到他是Ling带我去听讲座,他讲一个生态系统的大一统的可能和理论,讲得玄乎,听得我晕乎,加上英语很烂,更是云里雾里。不过我觉得他的想法还是很好的,就像爱因斯坦,要做大一统的理论。后来Jin推荐我去听他的“Quantitative Aspect of Global Environment”,我觉得就不错,各类系统的模型,清晰明了。

对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快要下课,他问接下来的office hour第一个同学是谁?“你可以跟我走到办公室,这样在路上我们可以多谈5分钟”,让我感动死了。这边的教授都有office hour,你只需在office hour排表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到时候直接去跟教授见面就好了。不用约,而这段时间教授铁打的在。以学生为本的学校,没有不好的。

 

舒立来了。《财经》的大主编,我觉得就是个小姑娘。呵呵。不过很牛,不,这边应该叫很熊。我是很欣赏她的点评,“You are not going to China find problems, you are going to China to search news!”我想一定点醒了很多带着有色眼镜的人。那么什么是News呢?相信做新闻的她一定最懂得钢丝上带着镣铐跳舞的真谛。而“独立、独家、独到”成就的财经也是新闻业内的一面旗帜。

 

还有一些好玩的人,比方说Daniel Kahneman,这是一个专门研究幸福的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因为对幸福经济学的贡献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讲幸福也是自有一番经济解释。不过不知道这哥们自己幸福不幸福?开始听钱颖一的课,总体来说感觉还是不错,没有什么大牌,中国经济改革和林讲的有一些不同,这是有意思的地方。

Friday, February 2, 2007

Rape of Nanking - Nanjing Massacre - 南京大屠杀

Michael告诉我CDT上有一个南京大屠杀的记录片,在Youtube上已经超过100万的访问量,而且是外国人拍的,这让我很惊奇,而据说拍这部片子所花十万美元全部是制片人乔瑟夫自己的积蓄,这不禁让我感动起来。而该片的助手和编辑吴海燕也是J-school的毕业生。

历史的真实和人性的残酷摆在我们面前,震惊和反省应以唤起我们对于这一段历史沉痛的回忆。“南京大屠杀的原始影像资料基本保存在美日两国,但它们像是被遗忘了一样”。南京大屠杀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失声”。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所以这里学到的,还有媒体的良知和责任感。

在日本讨论课上,靖国神社的讨论异常热烈,中国VS的问题一个一个的砸过去,“靖国神社供有14个甲级战犯,可有20万慰安妇的牌位?”不过如果要深层次的讨论,还需发掘神道教的历史,靖国神社的渊源,以及这背后的政治、经济势力的消长和国民的心态等等。这似乎是一个解不开的节,但中日关系终归还是要开苦涩的花。

而两国的媒体隔阂如此之深,对于北京、上海一个小规模的反日游行,中国为防事态扩大,没有太多报道,而在日本就变成全国性的反日运动了。而中国媒体大篇宣言日本老兵谢罪的时候,日本民众根本不知道本多立太郎何许人。如果不弥补这样的隔阂,谈何相互理解和信任,媒体什么算公正?

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即使是在歌舞升平,万生“和谐”的大国崛起之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样的历史:《南京梦魇》。

想起《大国崛起》中的一句话,1970127,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评论解说“一个人跪下去,一个民族站起来”。

而对于民族的灾难,我似乎又想起了一个小姑娘说的话:“学习,并且铭记!原谅,但不遗忘!”借以此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









Thursday, February 1, 2007

记者的那些八卦

在北京一些公共场所的洗手间,男士这边常常可以看到“请勿尿出便池”的标语,而某家商场的英语翻译则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只见上书两个单词:”Don’t Shake”。事后几个老外看了,也无不为之笑倒。北京开始迎接奥运清理不规范英文翻译,像这样的历史遗迹估计是再也看不到了,不过这样的故事,也算是劳动人民对英文的伟大贡献。

 

记得前一段在网上看到中国很有意思的口号,口号记录历史。比方说“少生孩子多种树”,变种“少看美女多读书”;还有类似的“要想富,先修路”。计划生育的尤其多~英语里也有这样的口号,比方说新书“No Logo”。我们怎么可能逃得出logo帖标签呢,你不觉得No Logo本身就是给自己贴了一个大大的Logo吗?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媒体的使命就是抓住眼球,然后把它挤爆。

 

几个记者朋友分到的是东南亚,做国际报道,最后是要出文章的。这是一个强大和多样的阵容,一个央视、一个新华社、一个时尚。最后分工,一个做经济、一个做中产阶级,一个幽默做Sex Worker,因为他做HIV/AIDS报道多年,而且小有名气,他的同事都尊称他叫Mr. AIDS。当然,跟Carolyn汇报是不能用Sex Worker的,要用AIDS

 

Voice有一期的标题也跟sex有点关系,很醒目的封面标题,“Make Love, Not War”,主题图片则是PhotoshopBushRumsfeld亲吻的照片,辅以晨曦照耀的白宫和华盛顿纪念碑作为背景。这个口号当年反越战的时候用过,现在用来反伊拉克战争,也是应景。想起报道连站访华的标题“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充分说明了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

 

海伦·托马斯在《民主的看门狗?——没落中的华盛顿记者团及其如何失信于民》新书中说“媒体成了白宫的回声筒”,面对误导公众或干脆是假话的政府声明,记者们“变成了速记员,而不再是拷问者”。禁不住追述往事:“并非出于怀旧,而是出于深切的忧虑。”真的应该多出几个“让总统发抖”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