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3, 2007

他们是怎么招faculty的

和李老师讨论的时候,她介绍了她对伯克利招faculty的观察和思考,深受启发,且先看李老师怎么说:

“总在讨论一流大学应该如何管理等等,虽然不认同所谓的“一流”大学的经验就一定适合北大,但是认同不认同的前提都是要对其过程有相当的了解。恰好遇到所在的系拟聘一位assistant professor,而我的host professor (L) 恰好代表所在系成为该次聘用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就来了兴趣,试图弄清楚Berkeley在聘人方面的整个管理程序。

首先是在系所在学院CNR的网页上公布招聘信息,截止日期是20061015。同时,成立招聘委员会(search committee)。不同于北大的是,该委员会成员并不是固定的,每次因所聘职位的研究方向不同而不同,都是临时专门为某一职位的聘任成立的,通常由包括1名研究生(真是学生为本啊,学生是怎么选出来的呢?)在内的5-6名成员(其中包含1名外院教授)组成。

到了截止日期,共有110人申请该职位。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所有申请人的简历都放在网页上,所有的教员、学生都鼓励从一开始就介入聘任程序。该5人委员会花费很多时间一一阅读所有申请人的简历。第一轮以后,淘汰掉大多数,剩下16人,公布在网页上,任何教师、学生如有异议,都可以随时向委员会反映;第二轮,进入面试,此过程淘汰掉11人,还剩5人;第三轮,该5人需要进行公开的讲座,讲座内容、时间、地点等都事先通知到每个教员和研究生参加。

本周一,是第一位candidate公开讲座,在系里的一个大的阶梯教室。除了委员会成员,我注意到很多教员也来了,同时还有许多研究生,后勤管录像的工作人员也早早到场架设好录像设备。该申请者是位年轻的女士(着装是少见的正式,在Berkeley)。她用50了分钟时间介绍了她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博士论文的工作,是关于如何应用科学、技术帮助环境决策的。接下来是提问,都是极具挑战性,整个提问过程大约持续了30-40分钟。

按照系里的通知,另外4位候选人将陆续在接下来的2个星期中做公开讲座。据L介绍,等5人全部讲完后,委员会将讨论确定最终的那个人选。该人确定后,召开全系教员大会,委员会公布其决定,如没有反对意见,则通过;如有反对意见,则提交院、甚至学校一级进行仲裁。

当我问到是否发生过委员会的决定遭到大多数教员的反对的情况,L说当然有,在去年本系的一个assistant professor职位的招聘工作中(注:在Berkeley, 一般对外招聘的位置仅限assistant professor, 其余更高职位的associate professor professor都是由内部晋升;但是院长的职位,有时要从外部聘请知名学者。这和私立的Harvard and MIT不同),曾发生聘任委员会认定的最终人选在全系教员大会上遭到质疑的事件。

该委员会的主席是著名的S教授,她在70年代即在资源管理与政策领域成名,著作颇丰,是我崇拜的对象。在系教员大会上,有教员提出该委员会认定的人选曾经是S教授的学生,因此有任人唯亲的嫌疑;同时委员会认为另一位非洲裔的女性后选人更合适。由于出现分歧,最后交由学院、学校处理,现在该职位还处于pending

我问L对此事的看法,她说她认为S教授在此事的处理上不很妥当(尽管LS教授俩人的私交很好),当发现进入最后面试程序的人选中有她的学生时,L认为S教授应该申请回避。但是当我问到如果不考虑程序公正的问题,仅就两名后选人的学术水平,谁更具有竞争力,L依然认为委员会认定的人选更合适,她认为那位非洲裔的候选人的“学术认同度”比较弱(原话:weak on academic recog.).

2个星期内,每个申请人要安排一次与系里研究生的午餐讨论会。会有很多研究生对此感兴趣,原因有二:他们希望能从新进的教员中了解、挑选能够帮助自己论文研究的导师;若干年后,他们将面临同样的求职程序,因此也渴望了解整个的过程。另外,这5名候选人还要依次被安排与委员会成员共进午餐或晚餐。通过这种非正式场合的聊天,你能发现很多除了学术以外的次人的personality。”

这是一个为时1年多的过程,江老师说系里一定会准备专项资金用于招募,开销除了前后折腾以外,还包括所有候选人来回机票和这边的住宿,以及吃饭活动等等安排,当然也是一笔不小的钱,但是系里必须保证。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和发言权更是得到了机制的保障。前后的折腾交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以双重保证:一是保证进来的人是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二是经过这个磨合,进的人能很快融入团队工作。同时因为进来不易,也会更加珍惜这份教职。

后来和Jade讨论美国的Tenure制度,要保证你在最有创造时期用最大的努力去创造,到了学术高峰期过了,授予T给你一个终身的回报作为激励,同时也作为退出机制。一个成熟和繁荣的学术体制,背后是有一整套的制度作为保障的。而这又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学术市场,论文的发表,PhD的生产,Marketing Paper的申请,教职的落地和升迁,流动的访问交流或者转移等等。

后来参加AAAS的年会,各种论题的选择,会议的召集与发布,成果的交流与媒体,对于优秀的奖励和宣传,乃至青年学者的职业规划,科学如何影响公众等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在这样的金字塔下,你看得到塔尖的辉煌,你也看得到塔底的活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