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4, 2007

文化的李约瑟问题?

BCSSA请来了国内的明星学者易中天瞎掰了一通“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他充分运用了中国汉语的丰富词汇和浩瀚典故,找到了“面子”“关系”和“吃”的根源,我央央大国竟是“吃”出来的龙种。不过既然调侃嘛,于嬉笑中听听趣味细想经不起推敲也就无所谓了。血缘地缘与泛血缘化构成了国人的交往方式。至于说结婚纪念日是重申合同关系有效,而回家过年是重申血缘关系有效也是“滥用”经济学的症状,却也不乏歪理。

中国文化博大精神,而汉语词汇量大,任何道理要找到些证据似乎不难。而寻一线索,串起五千年文化,故事八卦,嬉笑怒骂,也是佳话。不过正如说“看不清现在的中国”,别说中国,我们何曾看得清自己。想到一个问题,正如林求解李约瑟的问题一样“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为什么所谓“自由、平等、民主等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也没有诞生在中国?”

Monday, April 23, 2007

F的代价和D的成本

20块买命钱。刚来伯城的时候,Yi跟我说,你兜里最好揣20块钱,如果有流浪汉跟你抢钱,20块钱一般就不会挨打了,如果是5块或者10块也许赔了钱还讨顿打。那时我没太把这事放在心上,反而好奇的想20块钱的定价是如何而来,搜索积累的经济学知识猜测20块钱够一个流浪汉维持一周的生计,或者普通人三天的伙食。你够意思我也不要太过分。经济学无处不在,自由也有代价。

 

L的午夜惊魂。VS中的L住在College Ave,离学校很近。有一天在MSN上她突然告诉我们,她前天晚上“被吓个半死”,因为半夜有人敲门,敲了很多次,他都没敢开,那人吼道“You are killing yourself by doing so”,后来报了警,警察才把这个“疯子”带走了。那一晚都没睡着。伯城的夜景也还算不错,如果你被提醒晚上不要出门那也是正常。DMCambridge过来玩的时候,从SF回来晚了,出BART就有流浪汉“要”钱,好在他人长得比较彪悍,虽没有挨打但也颇为不爽。

 

弗吉尼亚的枪声。这是最近发生的事情,很多新闻关注的凶手是否是华人,美国朋友J告诉我,如果是华人当然会有不同,因为很多美国人担心中国的崛起是威胁,这种可能就会是导火索。但是他认为最重要的讨论可能会是在“枪支管理上”,因为允许成人买枪是宪法修正案赋予他们的权利。有说是对政府的不信任,不得验证,但这确实是他们所谓自由的一部分,而弗吉尼亚又是枪支管理最自由的地方。这是一个人性的悲剧,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反省,任何对于生命的践踏都是灾难和悲剧。这也是人和社会的复杂性,美国人对自由的花结出的恶果强吞下。

 

繁琐的税表。有人说研究美国人的税就知道美国的民主运作了,因为两党竞选都拿税收作为“贿赂”选民的手段,选民最关心的也是税收。然而这个税收体系却是繁杂得难以想象,细致到无以复加。还好我暂时还不用填报琐碎的税表,有人说一年的整整一周都是要做这件事情,所以很多人干脆交给了自己的税顾问。“只有两件事情不可避免:死亡和交税”。联邦税、州税、物税、个税,还有复杂的退税制度。天知道这么多的paper work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盖个楼要多久。田长霖是伯克利的华人校长,也是伯克利也许是最有影响力和魅力的校长,他主持伯克利的时候,筹到很多钱,对学生很好,坚持自由和学术理念,伯克利上升最快。他本人也被认为是华人突破玻璃顶的典范。伯克利为了纪念田先生,决定修建田长霖楼用于支持东亚研究。而去年我来的时候这个楼已经要封顶了,如今还在收尾,你可以说这是鬼子注重质量,但是围绕这个楼该建?如何建?已有长时间讨论,而修楼的工会等等因素又多有延迟,这个速度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院长还没定。前一段报道了新闻学院的院长遴选,奇怪迟迟没有宣布,后来有机会跟OS交流,问他进展,他说学生们对候选人不满意,认为经过一轮的竞争、筛选,没有他们满意的院长人选,因此要考虑重新考虑院长。我的宝啊,邀请所有这些人来,前前后后,吃吃喝喝,花的钱不下6位数,现在院长不能定,这钱沉没了。他们说事前花钱比事后扯皮好,是不是省钱不好说,但是这就是民主的成本。包括BP项目,学校扛不住,赶紧花钱请人来谈,进行全校的宣传云云。而学生们的竞选,要让每一个人知道你,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法比民主和自由都重要?和S讨论的时候,她读《乌合之众》的感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理想的状态是保留过去的制度,只用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滴的加以改进”,“时间是我们最可靠的主人”,所以即使我们不知道下一块石头在哪,摸着石头过河都是稳妥的方式。虽然温总说“民主、自由、平等、幸福是全人类共同的成果”,但我们如果没有准备好接受自由的代价,也无法承受民主的成本,我们只有把这一切交给时间老人。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完美的制度,每个人都在走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们也是。

Thursday, April 19, 2007

Google总部有多腐败

VS组织去Google总部参观了一下,虽然未及深入,多少有些失望,但是还是不住感叹:

GoogleCampusTD大啊。

Google的生活真TMD腐败啊。

Google的创新真TNND的强啊。

本来想写点东西,不过发现我看到的没看到的都被写了。


S评点:物欲横流的休闲世界和创新空间。

Tuesday, April 17, 2007

AAG之Jared Diamond

这次来伯城,不仅蹭到了AAAS的年会,还赶上了AAG(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的年会,也算是体验到了学术大餐。相对于农村,伯克利是城市,相对于城市,伯克利又是农村,静静的不即不离的距离,是学术的理想分寸。而对于年会这样的庙会,一般是老相识的自娱自乐,顺便娱乐当地风景。不过也会有一些意外的惊喜,比方说今年的开幕Keynote就请到了UCLAJared Diamond教授。我多少是冲他去的,呵呵。

到得稍早一些,瞎转悠进入一个新经济的讨论会,竟然碰到了贺灿飞老师,哈哈,开会还有个好处就是不知道会在哪碰到熟人。简单聊聊,原来周一星老师也过来了,很想去拜会一下。学问人生对后辈影响颇深的,除了对着政绩市长的提高人口规模要求,拍桌子“大不了我不干了”和对学生的早逝痛惜流涕,其实还有更多的故事成为我们心里的印记。

而他们“做的都比较简单”,其实来参会,也是很多新手练手的地方,因为很多老手在。还有遇到的方修琦老师,UMYehua Wei老师,个中聊到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Carl Sauer是核心人物,土了,在这边竟然不知道。却发现《景观的形态》原是先生的大作,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而唐晓峰的《文化转向与地理学》也曾对伯克利学派有精彩评述,伯克利的地理看来真应该好好开发一下的。

----------------------------------------------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认为地理因素替代时间居于突出地位。在他的这一思想和早期的文化地理学思想影响下,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观既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与文化景现有关的文化历史研究。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者们被称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

《文化地理学》

 

伯克利学派使用的“超机体”文化概念,乃是预设了社会上存在一个主导性的覆盖整个社会的文化力量,这一文化力量是给定的、统一的、稳定的。而对于这个文化,即主流文化,学者们是可以准确无误地再现陈述的。“超机体”文化概念不是索尔的创造,而只是传统的延用。这一传统文化概念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遭到激烈批判。在话语、文本、解构等新潮理论的背景下,超越人自身而存在的“超机体”文化概念当然被抛弃。进而,对文化景观的理解也出现新的视角,景观不再是客观的自在情景,而是要凭主观“阅读”的“文本”,一切符号意义、文本误读、再创作等问题随之而来。

《文化转向与地理学》

-----------------------------------------------

绕了很久,主持人介绍本次AAG年会是历史以来参与人最多的一次,超过5000人注册,一个容纳上千人的Continental Ball Room后面也站满了,这让主席同志很有面子,大为自豪,颇有地理学在美国的复兴之意。AAG会请一个人来Keynote,并且授予荣誉地理学家的称号,今年呢就是标题的主人公Jared Diamond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从网上看到他的照片,觉得跟John Muir是同类人,须发长者和学者让我有天然的好感。

 JD同志开始K,先表明自己是个地理人,要跟一群人说话,先说是“自己人”是能赢得观众的,就像连战也要申明是回到了母校(母亲的学校)。其实他做的东西跟地理虽然搭边,但还是不在漩涡当中。哈佛生物系本科,剑桥博士,牛人牛背景,主题是Why geography matters more than ever? 怎么感觉酸酸的。

从身边的经历入手,大谈飞机转运中的地理知识,有忆及自己儿时的经历,父亲对于战争的关注都会放到床边的地图上,看着战线的移动,等待遥远的胜利。看一个地理学家的地理种子就是那时候播下的。呵呵。不过地理学在美国是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先是哈佛大学撤了地理系;然后是中小学地理教育的缩水;再是旅游travel增多,以探险出现的地理不再有神奇色彩。这大概是地理最艰难的一段时候。

但是美国《国家地理》却是一个奇迹。曾经有一个调查显示,因为对地理的忽视,美国学生和公众的地理知识少得可怜。政府在打阿富汗或伊拉克战争,很多人不知道阿或伊在哪?他还夸张说可能有人连太平洋在哪。由此引发美国的忧患。这或许是一种呼唤。到后来强大的专家委员会《重新发现地理学》。但在我看来,地理学的复兴却不是因为这样的呼唤和发现,而地理学自身能力的提高及对于科学大厦和社会需求的贡献。

比方说富国穷国问题,经济学霸权主义都会说好的制度啊,良治啊,教育啊,却往往忽视了地理的历史因素,比方说内陆国家和沿海国家,你怎么能让他们一样呢?比方说美国的得天地利。但陷入地理决定论也是有问题的,不要互相BS就好了。而他也讲全球化,上次还专门跑到斯坦福去听弗里德曼的《the world is flat》,在全球化的时代,地理差异缩小了,地理学所强调的地区差异也更多的转变成区域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

我最初知道这颗钻石(Diamond)还是老贾《世界环境》一篇介绍他的新书文章《崩溃: 社会怎么选择出故障或成功》(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连同他的《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和《第三种猩猩》(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Chimpanzee)。人类的自然史和人类的文明史,堪称为“人类大历史”。学问小气,得其大而出者是大家。

讲座之后,静静等候,很nice的微笑。我其实想问他一个很基本的问题,“在你眼里什么是地理学”?果不出我所料,他有点惊异我会问这样的问题,但很快,他说“I don’t worry about that, geography is what geographers do”。看,真是狡猾的老头,把问题引到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悖论。不过也是一个千个哈默雷特的问题吧。我从他的反应已经找到了答案,对我来说,Geography is the science of truth, good and beauty in nature, for nature lies embedded in geography.

回来坐在BART上,体会Yi之“BART悄悄的驶过,像草原驰过的马”的妙处。学术从某种程度给人的满足,在于虽然原野无边界,但这匹马的缰绳在你手中。正写着,接到L同学的电话,她也过来参加AAG的会,七年同学,TA&M坚持在地理界混的已经不多了,哈哈,S说,他乡遇故知,不亦乐乎。

Wednesday, April 4, 2007

FD的碎片

明天Ye就要回缅甸了,这位缅甸的新闻人,将从这里出发,为梦想回家。他似乎面临更多的挑战,在一个高度管制的国度,他希望开始他对于新闻理解的五大计划,其中包括建立网络。所以我们集体小聚一下,颇有点送壮士的感觉。

在一个叫Free Speech Movement Café的地方,是为纪念在反抗校方钳制言论而引发的自由言论运动而建立的咖啡吧。1964123,一个名叫Mario Savio22岁小伙子,在这里发表了“place your bodies upon the gears”的演讲,成为言论自由运动的领军人物,呼吁学校当局保障“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

“对我而言,言论自由代表了人类全部的尊严……,使得我们如此靠近天使” ("To me, freedom of speech is something that represents the very dignity of what a human being is ... It is the thing that marks us as just below the angels.")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学生中的活跃分子要支持南部的非裔美国人选举,于是在校园里面摆摊设点,宣扬政见,顺道为民权化缘。这在今日是很普通的事情,昨日在校园里就看不同的人举着一个类似古代巡视“肃静”的牌子,不过上书支持某某竞选P,或者VP,或者EP,有的把照片也贴上招摇过市,非常热闹。

但在当时,学校的还只为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校园集团敞开,而院长马上颁布了一项禁止学生组织参与政治选举、演说、招新和筹款的条例。学生们当然不干了。伯克利的研究生Jack Weinberg坐到了争取种族平等办公室的桌子上,并拒绝出示身份证,所以被捕了。学生们自发包围了警察的车,36个小时车都没动,而车则成了很好的发表演讲的讲台。而后又引发了一次3000人的游行。

骚乱以后,校方还是让步了,196513,恰好1个月的时间,新的教务长Martin Meyerson确定了一个临时方案,允许政治活跃分子在伯克利的校园公开活动,但是只能在一天的某些时候,而且必须是允许的桌子。这就是这个咖啡厅所在地的故事,坐在这里讨论Ye的新闻梦想,想起“三角地”那个传教士,那些选举的孩子,当然还有流浪汉,倒也和谐。

 

又比方说BP的项目,刚来不久,伯克利、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伊利诺伊大学拿到了BP赞助的5亿美金的生物能源的项目。这个新闻在主页显眼位置停留了一周,而伯克利校友会更是屁颠屁颠的给每一个Cal的邮箱发了喜报,仿佛范进中举。5亿美金啊,想咱P大拿了1.7亿RMB就忙不迭待的说史上最大一笔捐款。想来伯克利就要在生物能源领域挑大梁执牛耳云云了。

不过,很快校园里有专门成立了反对BP项目的团体和网站。We insist that UC Berkeley must commit itself to responsible, accountable research in the interest of social justice and sustainability. 反对的原因主要有三:The undemocratic process by which it was struck.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his research. BP's control over the research agenda.

虽然到早晨4点为止,还只有276人在网上签名,伯克利共有3万师生,但是别小看这三百来人,他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你看下面这个请愿书,其请也诚,其愿也真,276个人各有他们的师友,这个团体会在很多公众场合散发传单宣传他们的理念,我比较懒惰的人也知道了他们的存在。其实,我并不相信他们真的能使校方放弃这个deal,但是,下次校方起码会考虑,“先听听我的意见”!

Yi给我讲他去州府Sacrament参观的故事,在一个大议事厅,工作人员给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说,“这里是百姓议事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只有一个人不能进,那就是州长,他来会影响我们议事的心情”。通过民权、维权争取来的权利,又通过程序、制度保障,通过教育来传承。

即使在所谓的王国的王国,自由和民主都是争取来的。大概没有天生的“公仆”,只有受监督的权力,公众才可能牵住国家的牛鼻子,使得政府权力膨胀的欲望和与民争利的冲动得到遏制,不得不“为人民服务”。

 

Don't sign the BP deal! Involve the public!

PETITION TO THE CHANCELLOR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With respect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Energy Bioscience Institute, we, the undersigned students, faculty, and staff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and citizens of California draw the attention of the 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to our concerns that

1.Students, faculty, and the public have a right to greater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s regarding large deals with BP and other corporate funders.

2.The Energy Bioscience Institute may contribute to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and injustice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new biofuel and GMO technologies, projects and/or programs.

3.As a public institution,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UCB is the property of the general public, and in order to insure academic integrity UCB activities and decisions must be conducted independently of large corporate interests.

Therefore, your petitioners call upon the Chancellor o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to

1.Hold public forums to discuss and debate the agreement between UCB and BP, and make all information about the agreement and proposal process fully available.

2.Not sign the agreement with BP establishing the Energy Bioscience Institute prior to receiving consent, comments, and amendments from a representative student-faculty body.

3.Provide more equity in funding between different fields of sustainability research so UCB continues to meet its mission as an institution with a strong breadth of academic and research strengths.

4.Develop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that include students and faculty in open discussions and reviews regarding the sustainability and ethical implications of future private-public ventures.

Tuesday, April 3, 2007

情结~

人都是很贱的,因为有那么点情结。有人管他叫“最初的梦想”,有人管他叫“瘾”,也有人管他叫追求,正如“人总要有点追求”,所以情结总是在我们心里挥之不去。而“最初梦想”的诱惑力,绝对不亚于“过一把瘾”。

比方说做学问,你说我适合做学问吗?我是相信只要学,只要问,总还是可以做点学问的。但其实学问是需要点天才的,因为真要做点东西出来,没有比学问更需要创新的了。我不是天才,所以我只能做点老实的学问。可是学问是自己的,若得一理想平台,有三五知己,得意于意会,发挥于言传,桃李满天下,懵懂一老人,其实还是蛮憧憬的。

比方说出国,出国一定好吗?出国其实是一条艰难得路。不敢说大部分人是混个日子,但是不少人想的是如何体面的回来。很多人在痛苦的挣扎,出或者不出,有时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情结。当然,群英闪耀的还是那么多精英。老罗引语,“年轻的时候不折腾,岂不是错过很多风景”,思想的碰撞,文化的冲突,学术的盛宴,创业的激情,若非经历,难有痕迹。你看风景和楼上的人看你,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比方说快乐,其实我能想起的快乐的时候,都是可以忘掉自己的时候,很多时候是自然给我的,很多时候是和喜欢的人一起的,很多时候是为目标努力的,很多时候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我们总是想把快乐作为自己人生的目的,但也许生活要有多种滋味,快乐只是其中一种。你能停止人们去追求幸福和梦想吗?不行,还是加入他们吧。

对于社会,我们只是一个功能;对于别人,我们只是一个角色;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灵才是我们全部信仰的源泉。我们都是注重内心感受的人,我写我心,你读你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人生此路要看透,机会跟着努力来,梦想随着机会走。口上说来不过瘾,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爱你,所以我愿意;我很贱,所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