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14, 2007

宏大叙事的存在与虚无

19世纪的中国贫穷、落后、挨打;20世纪的中国争独立、求解放、图发展;21世纪的中国呢?”  ——CS

 

有一段一直在想Tallberg的东西,主题就是“What can China do for the world in 21st century?”而我对宏大叙事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警惕,然而这次却不得不来一种碰撞,这让我再次体会了一种理念的存在与虚无。从11月到1月,共收到了120多份申请,三轮面试,5个幸运的孩子。我们注定错过很多优秀的孩子。很普遍的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论述,就像高考的议论文,既无新意,也少灵气。多少怀着一种YY的自负和精神胜利的口号。我需承认,这样的东西,我也很难写好。倒是如果能读到一些自己的故事,一些自己的思考,感觉格外亲切。

我们太急于去追赶别人了,以至于我们忘了我们自己。张老师说,我们透支了几代人的生活和十几代人的环境换取了高增长的GDP和所谓的崛起。你说我们都还在“混个日子,求个温饱,图个生存”,你想“有事觉着忙,没事觉着慌,有事没事想着啥时混出个人样”。这样的生存状态中,对于这样的宏大叙事多少有点骨头上糊肉。有些讨论,总会引入到人性的思考,那些所谓的经典,大都是对于人性的抽丝和缠绕,使得赤裸裸的人暴露在白花花的选择上。而真情,总是打动人,有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故事,当然,把这一切放到一个宏观叙事的背景下还有一个清晰的自己。

不过,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使得这样的讨论更为有意思。拉下圣坛回到地坛祭天曰是华夏神州,祭地曰长江黄河,还是中国心中国情。达尔富尔、缅甸、伊拉克……你开始想这些地方开始和你发生某种联系,而我们的“祖国”,更确切的说是我们的政府在这些地方的作为,在一个号称全球化了的世界与大国利益的博弈。既是彼此依存,还是如何共处。有个孩子说,“我只是想去到另一个地方”,她没有入选,但是我是多么真诚的希望这样简单的愿望,在这片土地上,不再成为很多人的梦想。

而年青人,倘若你冠以年轻的名义,带着中国的帽子,便以为你就是中国的未来了,这是多么可惜。所以,还是有这样的真诚,这样的热情,你知道你只是卷入了这个洪流的浪花,为这条河流增加点亮色就已经够了。可是,对于这土地的热切和忧患,常常使得心在乐观和悲观中震荡,你见过太湖的浓绿如痰一样化不开,你见过北京的浊气如烟一样吹不散,当然你也见过那绿色种子开出的蓝色的花……而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这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每个人都是part of the problem,也是part of the solution

口号和logo不仅是自我表达的技巧,也是在说的时候使说话人的理想固化,我们太不容易记住别人了,我们记住的只是别人的口号。口号和口号带来的话语权大概会带给人双重快感,甚至是利益的高潮,因此多少人对这个“愿望的固化”乐此不疲。所以,适时提出来的口号,对于我们的思维和“幸福”,大概都是一种粘结,但听者需保持警惕。比方说Yu同学所鼓吹的“反规划”,把人从理性的“白色巨塔”拉回地方和地方文化多少有些帮助。生活在一个identify林立又最容易失去自己的identify的时代,随便给自己贴个标签确实不是什么好事,还是多点学问和事情,冷眼看山头的旗帜。而什么都可以和谐的Hu时代,我们还是多多关注人性、自然和文化那些所谓永恒的价值。

4 comments:

  1. 如果能把虚言归于实处,才是所谓牛人吧~~口号确实有魅惑人心的作用,大概是合了人们“胸膛”的要求,满足了那么点小想法。

    ReplyDelete
  2. aiiiiii......in the face of everything in the face of life. way too hard to express .....

    ReplyDelete
  3. the loss of self or the sin of pride?...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