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24, 2007

欧洲纪行:巴黎断章

去巴黎纯粹是因为到了欧洲,而Tallberg论坛和德国培训还有几天间隔,巴黎自然是首选。利尔克曾说:“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艾青也煽情:巴黎,你这珍奇的创造啊。直叫人勇于生活,像勇于死亡一样的鲁莽!可惜我没太看懂他这首现代诗的韵味,除了一堆巴黎的符号和情绪的乱码。还是MaLin mm的建议来得实在:

 

1,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协和广场、凯旋门一线值得一去,大概要一天。

2,巴黎圣母院、cite 岛值得一去,大概半天,推荐周日上午,因为有弥撒,音乐很美。

3,埃菲尔铁塔、塔下有游船8欧沿塞纳河转一圈,大概半天,推荐下午和晚上。

4,拉丁区,索邦大学、卢森堡公园、先贤祠、咖啡馆、塞纳河边。大概半天。推荐下午和黄昏。

5,蒙马特高地、圣心教堂。推荐上午。

6,奥赛博物馆、蓬皮杜艺术中心,如果师兄感兴趣的话。大概半天。推荐上午。

7if u have enough time,还可以去凡尔赛宫,呵呵。那里算是真正的奢华宫廷,还有后花园很典型。

 

Stella看到这个计划就来了一首,基本上算是巴黎必读指南了,太有才了,除了去品味,就是去体会了:

塞纳河边品咖啡,先贤祠里访前辈。

卢浮宫中寻魅影,凯旋门外看斜晖。

埃菲铁塔城心驻,钢筋铁骨日下巍。

巴黎圣母院里钟,应同弥撒一般美。

若得空闲稍歇事,凡尔赛宫听泉水。

 

所以在这个城市的空气里,寻找断章的点滴。

 

先贤祠:

自由平等博爱兼,思科文比帝王先。

祠堂教堂本无间,只因埋骨是忠贤。

 


S应声和了一首,颇有感觉,惊为同往!

处子斗士一身兼,书生本在战卒先。

谒墓如闻惊天气,劈开长夜曰先贤。

(我说“书生本在战卒先”怕兵GG不干了,S道,本是想说,改变中世纪蒙昧状态的、不是枪杆子,而是书生们的思想;并加上要格外说明一下,原作者对捍卫我们祖国安全的兵哥哥怀有无比的敬意和崇敬之情。)


 

看《大国崛起》的时候,其中总有一个镜头是给先贤祠的,因此这个地方也成为在巴黎的必去之地。解说“这里埋葬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伏尔泰的灵魂”,而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科学家居里夫妇;文学家雨果、左拉;还有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伏尔泰和卢梭在入室的大堂正对,目前仅有四人,足可见作为思想家,他们在法国的地位和影响。思想启蒙而带领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思想,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而居里夫妇同处一个墓室上下,是先贤词里唯一一对夫妇,而居里夫人也是第一位也是目前为之唯一的女性。雨果、左拉正对,在侧面的同一个墓室里。先贤祠原本只是个普通的教堂,却因了这些和法兰西同在的名字,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只可惜啊,错过了被抹黑的大仲马,可见没做好功课就去旅游实在是错过了那一抹风景。

 

莎士比亚书店:

塞纳河淌城市光,圣母院飘钟声响。

莎士比亚来此地,老城深处暖书香。

 

S随声和了一首:

原是长夜启明光,粉妆墨描战鼓响。

而今已是百年过,塞纳河畔有余香。

 

教堂多是西方城市的城市眼,一个城市因为教堂的连缀,就像一个有机的社区蜘蛛网,教堂就是网的节点。当然,这样的节点也不一定是教堂,书店就是。游走在塞纳河畔,桥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跟随这赛纳微波的节奏,阳光的音调,流淌着巴黎的浪漫曲。刚到巴黎的时候,我就是等不及的走到巴黎圣母院,然后迎着斜晖,在桥与老城中穿梭,去弹奏这个城市的故事。比方说在喝点咖啡,吃个便当。比方说这个莎士比亚书店,虽说在老城深处,却也在塞纳河畔,门庭一点也不大,名气却一点也不小。旧书的故事是一个书店的味道,逐书而聚的人是一个书店的品味。“暖”偷了老罗的经典,不过用在这里却也是词尽其用。

 

镜厅:

穹顶辉煌晶灯耀,钟声拂华旧尘稍。

镜厅明亮虽妖娆,还照弱国无外交。

 

凡尔赛宫大概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巅峰之作,号称“如果欧洲只有一个城市,那就是巴黎;如果巴黎只有一个地方可去,那就是凡尔赛宫”。每个城市都有她的故事,所以这种号称,也就只能当号称罢了。徘徊或者徜徉其中,一方面因其大气华丽幽静而生的赞叹,一方面又总有“如果圆明园还在”的忧伤,基本上还是一个进步粪土青年。凡尔赛宫的历史,在其路易王朝的奢华在法国大革命的浪潮中云散,但花园的精致和运河的大气和宫殿的华丽却没有烟去,喷泉涌出,清风徐来,碧波微兴,绿枝云翻,色彩是如此明亮。但,这只是一半的凡尔赛宫。镜厅当年镜子是最奢华的装饰,大约比黄金还贵,穹顶的油画、辉煌的水晶吊灯,上百面巨大的墙镜,分外妖娆,可是,也是在这里,签订了《凡尔赛合约》,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却遭遇了割地的命运,弱国在谈判桌上就逃不了被宰割的悲剧。

 

卢浮宫:

金字塔口卢浮围,叙利门前凯旋对。

维纳斯断梦萦回,蒙娜丽莎笑恒美。

雅典娜展胜利飞,镇宫三宝堪珍贵。

八方宝物不思归,但有此处艺术随?

 

卢浮宫集世界艺术之大成,用金碧辉煌的博物馆,成就了世界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盛典。花了整整一天,基本上把黎塞留、叙利、德农三馆的全部展区缕了个遍。对于艺术,我基本上是个土人,对于高雅艺术,就是个木头了,欣赏自然是谈不上,不过惊喜还是有的,蒙娜丽莎的永恒微笑,维纳斯的断臂细腰,雅典娜的智慧新招,还是看了真迹明了。其他的八方宝物自然不计其数,却多是掠夺搜刮世界宝贝而来,所以总是有百般矛盾的心情,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是要大加挞伐的,可是此处留存的还是世界遗产供全人类欣赏流连,比在当地被破坏殆尽要好?这一客观结果又如何能抵消当时掠夺的本意?又或问问这些艺术品本身,或者也是乐不思蜀,大概是贪恋这里被人当成艺术的感觉吧。又或者艺术即艺术,哪来历史之累,艺术没有国界,艺术品却有自己的祖国?唉,腿说,累死了,回去吧。不过当晚硬是双腿爬上了艾菲尔。

 

欧洲纪行:Tallberg Forum in Sweden

从德国回来也有一段时间,因为Tallberg论坛和德国环境部和伯尔基金会支持的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培训,这一趟从斯德哥尔摩转Tallberg村,折斯德哥尔摩,飞巴黎,走柏林,穿波茨坦,赴波恩,往科隆,停汉堡,回柏林复斯德哥尔摩返北京。一路友同行,交流思想,磋商活动,亦复愉悦精神,碰撞文化,也是一道欧洲大餐,S鼓励偶清理点滴拿来分享,就像她特别赞助我们小组的口香糖一样慢慢咀嚼。上天赐予我细腻的情感和微妙的思想,却只给我粗略的笔和笨拙的口。

 

湖溢晨曦天欲雨,夏来晓染草露路。

帘卷窗外三重雾,几双喜鹊争暖树。

艺术自然音乐悟,论坛卓立脱桎梏。

群贤纷至话时笏,何时天下谐共处?

 

TallbergCompanionBo的一些话很有意思。Tallberg Forum is a celebration of the beauty of thought and the thought of beauty. … open search for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our time. Tallberg Forum是通过 by the arts and music, inspired by nature…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er,而不是doing the wrong things right. 今年的三个关键问题:实现可持续性、保护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应对气候变化。

一个论坛的坚持与创新,坚持的是它不要任何宣言、报告、合同等定量标识会议成果的东西,甚至是反对;二是坚持把艺术、音乐以及融合自然作为平等对话交流的催化剂和兴奋剂,在论坛中的很多环节,都有音乐的渗透;三是坚持论坛请的人采取独立的网络模式,同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四是讨论的话题都是人类根本性的问题,比方说这次这个“How on earth can we live together?”这种坚持与创新使得论坛多少与众不同。

Tallberg Forum 2007,是从这个湖的夜开始的。我们抵达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多,因为靠近北极,天还亮着。Green Hotel的这个湖,名Siljan Lake号称是瑞典第四大湖,湖的颜色变换,森林里的腐殖质很多,所以湖并不显得清澈,却荡得欢快。这些天里,在湖边与老贾的散布,在湖上的对话,在湖远处的观看,湖基本融化了Tallberg的全部。自然,让人心静。

只用了18个小时准备的China Section终于搞定,来的人大大超过了我们预期,而我们准备的personal的故事分享,太极入场,老江分享,故事流觞,梦想舒畅,书法礼尚,也是把一个小时的Special Event整得像那么回事。反响还不错,不过来的人大概都会跟我们客气几句。老贾说有点失望,我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我们的section结束时,稍觉轻松,正是夕阳西下,湖映斜阳天接水,草连森林人浴光,长吸一口气,颇觉爽快。

要大大赞一下Jennifer的流畅主持,Xin的沙漠转折、tingting的职业发展、xiaobin的民族融合、Lang的教育忧虑,状元哪,Getty的中华图片展播与大眼睛,This is also China。呵呵。Roy的书法“道法自然”也是切题,要是再好好的讲解发挥一下就更好了。都不是什么专家,那就从自己的角度讲故事好了。不过倘若下次是要好好准备些话题,拿出来晾一晾。气候变化谈的是Global Governance,我觉得有点玄,不过却很重要。

在斯德哥尔摩还见到了cutestarhongtao同学啊,哈哈,别来无恙,特别感谢一下star夫人的热情款待,hongtao友情相送。离开斯德哥尔摩,飞机起飞的那一刻,森林、湖、草地和红房子又映入眼帘,而与海的连线,岛屿星列……这里是诺贝尔奖的故乡,这里是近代环境运动的发端,这里是岛与桥的海洋,这里是福利社会的榜样……离开斯德哥尔摩奔赴巴黎,期待和不舍如同窗外的云海,流转变换,斯德哥尔摩还是个让人留恋的城市。

 

Thursday, July 19, 2007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此文发于《世界环境》2007年第2期)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CCX®)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的一个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先驱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核心理念即“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1980年,美国启动汽油除铅的项目,被认为是排放交易原则应用成功的经典案例。后来被美国环境署用于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计划中,这一原则被更大范围内应用了。为减少酸雨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排成本高的电厂可以向那些低成本的电厂购买准许排放量,由此形成的交易促使电厂最大程度地减排。二氧化硫的减排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生效,国际社会对弹性的基于市场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和政治支持。排放交易也是京都三机制之一。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承诺减少到1990年的水平。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重视,温室气体减排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对交易的需求也会增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由会员设计和治理,自愿形成一套交易的规则。交易所的会员自愿但从法律上捆联合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要求会员实现减排目标,即要求每位会员通过减排或购买补偿项目的减排量,做到在20032006年间,每年减少1%的排放。并保证截至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6%的减排量。具体来说,就是允许那些已经超额完成减排义务的国家,将自己多余的减排份额有偿地转让给那些达不到减排目标的国家。

通过交易所平台,会员能更加系统地做出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通过CCX,卖出超标减排量,可以获得额外利润;向股东、评议机构、市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关于气候变化的战略远景;及早采取具有信用度的减排和认购补偿行动,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领导地位获得认同;通过CCX了解碳交易的风险和市场走向,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为企业做好全球交易的准备;定期测量排放量,有选择地采用各种减排技术和缓解措施;在CCX进行减排交易,成本较低、结算速度较快。

交易所包含两种截然不同的联系机构:一种是CCX的会员,包括企业、城市和其他排放温室气体的实体。会员必须遵守相关年份的减排承诺;一种是CCX的参与者,是温室气体替代物和流动性的提供者。芝加哥交易所现有会员近200个,分别来自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数十个不同行业。开展的减排交易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2004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在欧洲建立了分支机构——欧洲气候交易所、2005年与印度商品交易所建立了伙伴关系,此后又在加拿大建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目标有:促进温室气体交易,价格透明,设计合理,环境友好的交易。建立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效益分析的技巧和制度。促进公共和私营部门温室气体减排能力建设。加强成本效益和有效的温室气体减少知识框架。帮助在管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等方面的公共讨论。

2006年,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制定了《芝加哥协定》,在协定中,详细规定了建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目标,覆盖范围,时间安排,包含气体,投资回收期和银行等,减排,注册、监测程序,交易方案等等,可操作性非常强。该协定可以到CCX的网上下载,从中可以了解气候交易所的交易细则。

(http://www.chicagoclimateexchange.com/about/pdf/ChicagoAccord_050623.pdf)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系统由三个主要的部分组成,一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平台,这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市场,用于CCX注册用户通过网上执行交易。这个交易平台最大的特征是价格公开透明,因而显示了市场的秩序、深度和连续性。该系统还能阻止匿名交易和通过私人谈判达成的双方交易。因而也保证了前述的公开透明性。二是清算和结算平台。该平台每天从交易平台得到所有交易活动的信息,从而处理所以交易活动,并把每天和每月的交易陈述传递给会员。三是注册系统。用于记录和确定会员减排量和交易的碳金融工具。

目前,CCX是全球第二大的碳汇贸易市场,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HFCS)物、全氟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六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建立了现行减排补偿项目明细表的碳汇市场。建立了子公司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截止到2006616,它的碳汇交易量达到2.83亿吨,占欧盟京都议定书气候贸易体系交易总量的80-90%,成为欧盟系统中最大的交易所。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主席理查德•桑德尔博士也是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他首创用市场经济模式推动全球环境保护的理论,为国际社会成功应对这个时代的挑战作出了杰出贡献。早在70年代初,就在美国芝加哥贸易委员会担任副总裁和首席经济师,曾经创造了的以银行浮动利息为基础的金融期货理论,为现代国际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所芝加哥贸易委员会誉为“金融期货之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称赞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市场的成功范例”。 

(编译 何钢)

应对气候变化与媒体和NGO参与

应对气候变化与媒体和NGO参与
文/何钢(此文发于《绿叶》杂志2007年第6期)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日益增多,配合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发布,中国掀起了关注气候变化的热潮。媒体和NGO成为中国公民社会中参与气候变化最为活跃的两种力量。


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吕学都认为“中国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本质上和保护气候是一致的”。北京大学环境基金理事长江家驷教授则表示担忧,现在中国谈得比较多的还是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而比较少谈到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他认为这种现状需要改变,不谈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将难以与西方进行沟通。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责任,中国应该更主动地承担世界责任,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那么,中国公众是否已经为此做好准备?


媒体和环保NGO参与能力有待加强


中国公民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正日益增强,并蓄积着一场变革的力量,但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还面临一些现实的挑战。


首先是专业性局限。与其它环境领域相比,气候变化的专业性更强,对于媒体、NGO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化视角包括从更深层次上敏锐地发现环境问题,以及提高参与能力、提出解决方案两个方面。IPCC的四次评估报告每个都有上百页,涉及上千专家,跨越地质历史时期,如何整合专家资源去消化吸收其内容并提出有说服力的主张,为公众、政府提供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建议,是媒体和环境NGO亟需解决的问题。


据“科学与发展网络”中国区负责人贾鹤鹏统计,2005年,中国党报报道气候变化的文章数量四倍于商业报纸,而中国的报道大都把气候变化认定为事实,国外的报道则偏重报道争议。中国的报道很少有中国的例子,大都是两极、乞利马扎罗山冰川融化等国外案例。同样,中国的报道只有20%会援引中国科学家的话,国外报道几乎每篇都有对本国科学家的直接引语。


中国媒体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的把握仍显乏力。中国媒体对于气候变化的关注,主要还集中在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北京的暖冬,重庆的干旱,沈阳的大雪等等类似的极端天气;或者集中在对于新的研究成果和计划发布上,如《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影响力仍然有限。


 第二是行动力局限。目前NGO大部分工作仍然停留在意识宣传,项目策划,网络建设等“虚”的方面,而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切实行动则难以开展,所以往往“论坛成空谈”,“网络成网罗”。虽然这些对增强意识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行动和项目来进行落实,跟踪进入深入实际、社区的工作,公众参与气候变化仍然只是空谈。


而国内的NGO也常常因为“激情有余,能力不足”受到批评,由于受到体制和条件的制约,环境NGO 在法律正当性和国内资源筹集方面空间仍然有限,而长期对国际资助的依赖也对它们努力建构的正当性有所削弱。同时,由于类似组织数量大幅增加,相关NGO在资源方面的竞争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并分享进行社会参与所需的技术、信息、资源和机会。受视野和资源的影响,国内NGO大都没有能力参与国际会议,更难以影响谈判,游说政府。


媒体和NGO如何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首先,应该提高专业能力。一是要提高媒体和NGO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专业化水准;二是要提高NGO和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和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和立体化。


通过培训和与科研机构或相关专家的通力合作,提高媒体和NGO的专业能力和相关科学知识积累,用事实说话,激情可以感染人,事实才能打动人。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张可佳谈到现在的一个流行的有效做法,“是将自己的碳排放计算出来,用直观、易操作的方式了解自己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选择更环保的方式生活和工作”。这就是应用科学方法改变公众行动的生动实例。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英国文化协会计划在2007年至2009年间,通过举办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及中英气候变化媒体报道作品推介、气候变化科普教育和气候变化青年大使推介、可持续消费与气候变化市场调查和英国可持续消费设计展、“气候酷派”青少年设计方案、创新作品征集等活动引导公众自觉投入到改善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行动中来。


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媒体负责人梁若乔也表示注重培训媒体,因为媒体在教育公众方面是最有效的“第四种力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魏可钦则认为,“气候变化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依赖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但最终挑起大梁的还是要依靠公众的参与”。


200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鲜明突出了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利用事件、节日进行公众的教育和宣传应该成为环境组织的传统和有效的方式。此外,结合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和突发事件进行宣传教育和活动,也是增强当地感的重要方面。


其次,NGO应该努力促进社区行动。气候变化最终要通过各个层次的行动才能改变,而社区是社会的细胞,也是行动的基础。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社区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有效办法。


2005年,一场由NGO发起的“26°空调行动”席卷北京,这与法国巴黎等城市实行“停电5分钟”的活动实际上起到了同样的警醒作用。北京地球村主任廖晓义介绍,地球村发动节能减排公民行动,通过到社区发放承诺卡,对公众进行可持续能源的宣传教育。承诺卡是一套十二张再生纸印刷的小卡片,卡片上分别印着通俗易懂的“节能三字经”的十二种行为:冬十八,夏二六,省空调,换灯泡,爬楼梯,不待机,骑单车,坐公交,小排量,低油耗,购绿电,认绿标。这种实实在在的社区行动,可以“让最大众的消费转化成最有效的环保行为”。


NGO还应该注意推动公众网络的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最大的网络——“气候行动网络”(CAN: Climate Action Network),有超过8个全球区域的300多个全球的气候变化相关环境组织加入,围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促使政府及个人行动起来,把人类造成的气候变化限制在生态可持续的水平内;协调有关国际、地区和国家的气候政策与问题的信息交流;阐述有关气候问题的政策选择及立场;采取进一步合作行动,促使非政府组织(NGOs)有效地参与防止全球变暖的活动。


CAN因其强大的网络和信息共享机制及联合行动能力,在气候变化领域具有“呼风唤雨”的魔力,大到组织不同区域上万人的联合游行,进而影响谈判进程,小到选择何种排放标准的汽车,CAN的组织行动力通过强大的网络得到了有效放大和执行。


中国目前也有环境记者沙龙、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国际大学生环境论坛、新能源一代等以联合会和论坛形式出现的网络组织,并且跟外界网络保持了一定的联系,但是各组织之间交流较少,甚至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尤其是有效的行动组织未能建立起来。这些发育于社区和行业的网络,如果能自主联合和有效行动,将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大基层力量。


(责任编辑 窦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