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世界环境》发布2008全球十大环境热点


 

热点一:中国环保机构入阁助推科学发展

SEPA’s Entering into Cabinet Promotes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China

 

热点二:气候变化引发自然灾害频发

Climate Change Triggers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热点三:08北京奥运兑现绿色承诺

Beijing Olympics “Cashes in” Green Compliance

 

热点四:可再生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引领世界可持续发展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 Leads up the Worl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热点五:沃尔玛要绿化供应链

Wal-Mart is Going to Make its Supply Chain Green

 

热点六:金融危机或为可持续发展赢得时间

Financial Crisis May Gain Tim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热点七:亚欧首脑会议发表《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

ASEM (Asia-Europe Meeting) Releases “Beijing Declar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热点八:地球亟待拯救全球政坛转绿

The Earth Needs Rescuing and the Global Politics Turns Green

 

热点九:美国大选鸣金,环保成为主题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is over, Environment Appears as Focus

 

热点十:气候变化公约第14次缔约方大会召开,为哥本哈根铺路

COP 14 is Coming up soon, the Negotiation Deadlock Needs to be Broken

 

---------------------------------------------------

热点二:气候变化引发自然灾害频发
Climate change triggers frequent natural disasters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缅甸热带风暴、美国中西部洪灾等大型灾害事件至今还留在人们痛苦的记忆中。这些自然灾害在频率和规模上都超出了当地以往的记录,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1月中旬到2月上旬,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上海、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新疆等20多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受灾,给交通、电力、工农林业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失。据民政局统计,全国因灾死亡129人,失踪4人,紧急转移安置166万人;农作物大范围受灾成灾,房屋大面积倒塌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
灾害的记录很快又被刷新, 5月2日,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在缅甸的海基岛附近登陆,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灾难,据缅甸国家电视台报道,截至5月16日,死亡人数近7.8万人,失踪人数近5.6万人。而从6月上旬开始,美国中西部密西西比河流域发生多年来罕见洪灾。据报道,截至6月19号,洪水已造成至少24人死亡,148人受伤,数万人流离失所,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亿美元,同时约200万公顷农田被毁,经济损失达200亿美元。
2008年内发生的其它典型自然灾害还有如4月和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大火。根据救援网络(ReliefWeb)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统计,2008年,玻利维亚、塔吉克斯坦、叙利亚、巴拉圭等国均受到旱灾影响;苏丹、摩洛哥、也门、哥伦比亚、斯里兰卡、中美、越南、布隆迪、肯尼亚、阿尔及利亚、尼泊尔、巴拿马、智利、喀麦隆、乍得、巴基斯坦、尼加拉瓜、孟加拉国、菲律宾、巴西、坦桑尼亚等国则受到洪灾威胁;秘鲁还受到寒流侵袭。
从以上记录看,2008年自然灾害在强度和频度上都有增强增多的趋势,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留给人类对于气候变化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空间。

 

点评/王毅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近年来,各类飓风、洪水、风暴等大型自然灾害频频来袭,一些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上升,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8年,这类自然灾害更是集中体现出来。尽管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有证据显示,其中许多事件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相关性。在目前科技水平下,我们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立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机制,提高危机处理和防灾减灾能力。
另外一点需要重视的是,受气候变化或极端气候灾害最深的往往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更是影响明显,我们应该从过去发生的灾害及防灾减灾过程中充分吸取经验和教训,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和协调行动,保障国计民生的基本需求,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Saturday, November 29, 2008

断章随想~


最厚的围城。又是第一大考公务员考试的热期,一边是裸官出国未归,一边是百万大军齐备考。一边是博士中有一半是或做了公务员,一边是10个副秘书长70个局、办、委。我是如此希望和祝福有社会理想的“求索者”和“追寻者”找到理想的平台,为这个国家的公正和公平,而不是这个国家的权力和女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围城最大的悲剧乃是你需身在其中才能体会,你必身在其外你方能理解,所谓世态炎凉,冷暖自知。

 

门口的手电。我的第一个房东Harry是个老人,他喜欢打网球,更喜欢教人打网球;打赢了大叫豪爽,打输了大骂爹娘;不喜欢奥巴马,但更讨厌麦凯恩,会说你好,偶尔再见的美国人。当然,他也会细心的在大门口放一个手电,以便我在回家较晚的时候,可以用手电的光,摸到钥匙找准锁孔开门。所以离开的时候,我还特意摸了一下那个手电,虽然我从来没有用过它。

 

谈出一个新气候。CoP4波茨南在即,我特意再看了几次Kevin Conrad在巴厘的彪悍发言,对美国的无理拖延和无赖蛮搅,“Please get out of way”应该成为所有谈判人的勇气。虽然对于谈判从未期盼过多,即使谈出一个哥本哈根协定,还会面临京都议定书同样的执行困境。当然,哥本哈根协定也许不出意外,适应、技术转让也会有所进展,then so what?所以,谈不出一个新气候,只有变革出一个新世界。

 

The world is on fire。中心主任David Victorsharp,比方说谈现在的经济情况,“America is on fire, just like fire in LA”,因为LA的气候变化会议,有人说会议表明了美国的态度,David马上说,“It’s Obama, not America”,说明Obama也不能代表美国。而谈到Obama最核心的是要解决经济危机,他有很多事情要忙,以至于没有时间来谈气候变化,“except a vedio on the conference”。

 

感恩节感恩心情。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各个社会中,总有一些人,他们自觉的和世俗生活保持一段距离,以便于思索,以便于自由,我们称之为历史的脚印。在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在各个阶梯,总有一些,他们走近我们心里,引领我们内心的追求,以便于梦想,以便于爱与责任,我们称之为灵魂的竹子。所谓自由,只是一种宽容和共存,是淡然、宁静和感恩。

 

Wednesday, November 12, 2008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行动2


各地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挑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海滨博士曾用三个维度来解释各国的行动选择,即一个国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越大、减排的成本越低和国际压力和责任越大,这个国家就越需要采取积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分析各国行动选择的一个视角,各国由于情况各异,利益不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对策和行动也有差别,但正因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所以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携手应对。

欧盟

欧盟是气候变化的领导者。在发展路径上,欧盟强调可持续发展,倾向于环境友好、高技术含量的发展道路;在价值层面,欧盟更加珍视平稳与均衡,勇于承担国际历史责任;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欧盟则更加强调多边协作及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欧盟提出必须在2050年之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一半,把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范围内。20073月,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

同时,欧盟努力在摆脱核能发电的同时确保温室气体减排,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性能源的比重大幅增加;欧盟建立起了更有利于环境的交通系统,努力摆脱汽车依赖型的社会;欧盟最早征收碳税、能源税等,不断运用价格机制取得相应成效;欧盟还努力通过废弃物循环利用,建立抑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循环型社会;同时,欧盟在国土计划、地域计划、都市计划中都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标准。这些,都使得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了全球领导力的作用。

此外,欧盟还建立了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利用碳权交易等市场手段来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2005年,欧盟碳市场交易量已达3.21亿吨,碳交易金额为79亿美元;2006年,欧盟碳市场交易量快速上升为11亿吨,该年全球碳交易总额300亿美元,欧洲排放权交易就占到了244亿美元。目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并将在全欧盟范围内使用单一的温室气体排放上限限额,而不是各成员国在减排计划和配额方面各自为政,因此,已经成为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基石。

美国

美国因为退出《京都议定书》而成为众矢之的,当初布什总统给出的借口,一是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二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未承诺减排。需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国和历史排放国,人均能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对于美国这一做法,不光是国际社会表示谴责,就是在美国国内,地方政府和企业界也纷纷自愿采取有利于保护气候的政策与措施,2006年,加州通过《全球温室效应治理法案》,提出到2020年,加州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5%,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同时联合西部各州签署《气候变化联合行动纲要》。在西北部也形成了区域的碳交易市场。

2008114日,民主党奥巴马当选新一届总统,在其竞选过程中,曾承诺在新能源和气候变化上采取积极措施,他表示“绿色岗位”和“应对气候变化计划”是一个中长期的解决方法,还计划在十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美国国会对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多种方案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白宫也在人民日益高涨的舆论压力下,开始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这样的条件下,美国有望开始调整其气候变化政策,并重新回到国际社会联合应对气候变化的轨道上来。

其它发达国家

20073月,英国政府13日公布一项“气候变化法案”草案,确定到2020年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6%32%,到2050年减少60%。在气候政策领域,英国的《斯特恩报告》也非常有影响力,该报告从经济学的角度着重论述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强调只有尽快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才能避免全球升温超过2℃可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且减排成本并不高。

日本在气候变化行动上也非常积极,《京都议定书》就是在日本签署的,日本对此非常自豪。20023月日本重新修订《地球温室化对策推进大纲》,同年6月正式批准《京都议定书》。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挑的战略目标,日本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希望“环境与开发两立”。2008年,日本提出到2050年要将本国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60%至80%,日本还将出资12亿美元,参加支援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基金。

澳大利亚一度和美国一样是京都议定书的“麻烦制造者”,因为两者先后退出京都议定书,但2007123日,澳大利亚新任总理陆克文当选的第一天即宣布澳大利亚重返京都议定书,并形成比较完整的新的气候变化政策框架。2006 年澳大利亚发起成立《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2007 年制定《澳大利亚气候变化政策》、《2007 国家温室气体和能源报告法案》等。并提出到2010年比常规发展排放减少15%,约相当于1990年水平的108%。并以能源部门为主要温室气体减排部门,推动了一系列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200878日,八国集团领导人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八国集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八国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它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发达国家的联合行动,当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达国家都提出了一定的愿景,但是在近期和中期的具体措施上,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发展中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的联合的重要谈判集团。在谈判中,中国与77国集团一起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许多国家仍然面临减少贫困、发展经济的严峻挑战,在历史排放中所占的比例小,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小岛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其深远,适应能力弱。因此,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京都议定书没有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定量减排义务,同时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机制,包括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然而,随着谈判的深入,发展中国家由于具体国情不同,以及在争取国际清洁生产发展机制市场份额和国际资金援助等方面的利益存在分歧,谈判立场也日趋分化。例如,巴西强调历史责任和义务分担;印度人均排放较低,因此偏爱人均排放方案;小岛国家深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主张长期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最脆弱国家的情况,要避免对小岛国进一步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因此国际压力和任务也日益艰巨。

除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和《京都议定书》的全球协议下的各国行动外,国际上各种多边或双边组织、机构,乃至基金会、智囊团等等,都把气候变化作为最为重要的挑战之一和核心的工作内容,比方说,联大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G8+5”领导人对话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欧峰会和东亚峰会、世界经济论坛等全球和区域多边会议都有专门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议题和行动。此外,经济大国气候变化会议,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伙伴计划、甲烷市场化伙伴计划和碳收集领导人论坛等也在发展推进。这些都是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替代。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就是要发挥一切可能机制的作用,调动一切可能力量的行动,联合共同应对。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中国也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7年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近百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20 世纪50 年代以后,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10 年减少2.9毫米,且地区分配不均,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降水量减少,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量增加。近50 年来,我国旱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南涝北旱加剧。近50 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年均上升2.5 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据科学家预测,我国未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会更加明显。中国南北跨度大、气候条件差异大、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多、底子薄,面临适应气候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仍然是中国面临最为紧迫的问题;中国的人均排放较低,人均累积排放更低,而且排放总量里很大一部分是为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生存排放;由于国际分工变化和制造业转移,中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但是,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担心在中国及印度的漫长工业化道路上,仍在未来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占未来20年里新增排量的45%。这些特点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独特问题,但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并解决上述问题与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气候变化也是重要的机遇。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2007年制定并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时还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涵盖国务院16个部委在内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这些目标的实现既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举措,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2008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再次重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并强调,“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专门针对气候变化发布政府白皮书,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决心和举措。白皮书也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综合决策的结果。

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近年来,中国积极参加了安理会、联大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G8+5”领导人对话会、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欧峰会和东亚峰会以及中日韩、拉美、地中海等全球和区域多边会议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与合作,显示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负责任态度。中国还参加了经济大国气候变化会议,亚太清洁发展与气候伙伴计划、甲烷市场化伙伴计划和碳收集领导人论坛的有关活动。在双边领域,中国同欧盟、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举行了双边气候变化磋商与合作,中国和巴西、墨西哥、南非等也加强了气候变化磋商或协调。中国在气候变化上的全面国际合作对于国际社会联合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际谈判的进一步推进,后京都的国际气候框架应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支持,扩大适应资金来源;国际社会还应积极探讨建立有效的技术推广机制,降低成本,加强信息交流、技术转让和共享,要努力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国际合作。这些都是重要的挑战,气候变化是重大的发展问题,攸关各国的国计民生,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的共同繁荣,国际社会应以深远和宽广的眼光,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何钢)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行动1

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要做一个手册之类的东东,假如你从来不知道气候变化,我要怎么用最简单的语言跟你说清楚现在围绕气候变化到底都有些啥子事呢?要感谢YJ和HWY的修改和建议,修改征求意见稿,欢迎给我提意见,争取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些。或者说有我没说明白的地方吗?发我邮箱~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有人把其列为与能源与资源短缺、消除贫困平行的三大挑战之一,这是政治家们的口号。而背后的逻辑,是我们在上一章综述了的气候变化的科学背景和事实,科学家们在现有实验条件、观测水平下,用实际观测和模型数据告诉我们,我们的地球系统已经并将继续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科学家们还发现,如果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超过一定临界点(tipping point),整个气候系统将可能发生无法逆转的变化,从而可能对人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气候变化并不是第一次危机,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是,气候变化大概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所面临的最为复杂的挑战。因为,问题的产生波及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后果又影响到地球生物圈的所有生命。人类曾在经历了“八大污染事件”等一系列环境危机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社会经济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试图回到与地球“和谐”的轨道上来。人类也曾经有过创造性的尝试,臭氧空洞的科学发现催生政治共识,通过国际谈判实现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达成全球合作,人类在应对臭氧空洞问题上取得令人惊叹的进展。

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上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次,人类似乎没有那样幸运,因为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人为原因造成的温室气体增加,主要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前者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后者总体上减少了温室气体的吸收。能源是人类经济和生活的血液,不仅牵涉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也关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改变谈何容易?但是,人类从未放弃过探索的脚步。这一章,我们将重点介绍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努力和行动。

 

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哥本哈根协定》

说起气候变化谈判,不能不谈到的就是两个重要的国际条约,一个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UNFCCCFCCC)于19929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制定。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另一个就是《京都议定书》,于199712月在日本京都达成。这是因为UNFCCC确定的只是框架性原则,参加国规定具体要承担的义务以及执行机制需要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这就是《京都议定书》。

UNFCCC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准则,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参与国达成了以下共识: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在来看,发达国家都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还是很低的;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控制应该和他们的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中国、印度以及其它发展中国家目前被京都议定书豁免,是因为它们尚未经历发达国家的深刻的工业化过程,其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不在过去,而将发生在未来的工业化。其次,UNFCCC还确立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的原则。

UNFCCC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各国谈判代表设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至今仍然是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黄金定律”,它既认同了历史责任造成的区别,又把大多数国家团结到UNFCCC的旗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这个时候,不能不说这是反映人类智慧的精炼语言。

199712月,UNFCCC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到各国,又有不同。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别增加10%8%1%。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数据,其实是各国科学家大量细致的工作和各国谈判代表唇枪舌战讨价还价的结果。

《京都议定书》规定,它在“不少于55个参与国签署该条约并且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附件I中规定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和OECD国家)在1990年总排放量的55%后的第90天”开始生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55”条件,这两个条件中,“55个国家”在2002523日当冰岛通过后首先达到,第一个55条件达到要求。20041218日俄罗斯通过了该条约后达到了“55%”的条件,条约在90天后于2005216日开始强制生效。而这一年离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已经有8年之遥。

这当中核心的问题是美国,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截至2004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了3.3%,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排放量比1990年上升了15.8%。美国的退出,威胁到议定书的生效前景。有关各方在2001年第七次缔约方大会上经过妥协,达成了《马拉喀什协定》,它不仅挽救了《京都议定书》,也是全球多边主义对美国单边主义的胜利。

《京都议定书》在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体减排目标的同时,也引入了联合履约(Joint Implementation,简称JI)、排放贸易(Emission Trading,简称ET)和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3个灵活机制,允许发达国家以成本有效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减排温室气体。这些机制本质上是利用市场的力量和手段来帮助解决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以CDM为例,由于发达国家国内的减排增量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5-20倍,所以发达国家愿意以资金援助与技术转移的方式在没有减排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获得低成本的减排量,由此实现减排义务,同时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也向中国企业发出了市场信号,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也能带来经济利益。

这是一种产权明晰并可交易的环境经济学思想的胜利。因为,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采取的面对在全球环境公益产品的“公地悲剧”情景下,给予这种环境安全的稀缺性一个标价。这个价格推动了市场力量参与保护环境,带来了资金流,并且让环境目标在一定范围内可测量,可监督。

UNFCCC的签署是国际社会气候变化的里程碑事件,表明人类开始确立国际协议联合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而京都议定书的谈成和生效则是人类采取具体措施实现公约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联合国发挥了重要领导和协调作用,成功地使需要采取全球行动的议题引起国际关注,并推动国际谈判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在这个20年的历程中,科学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1988IPCC成立,它的每一份报告,都促成了谈判的进展,将人类的科学认识化为政治行动。2007IPCC作为一个团体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气候变化自被发现起,就被梦想和理性牵引和推进,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怎样发现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通过理性的谈判达成共识,并通过组织保障和资金支持实现其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各国政府、科学家、政策研究者、商业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充分地参与和博弈。他们有时候被梦想唤起,有时被现实惊醒,有时为利益争吵,有时又齐头并进。每一个协议的达成,都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心血,而每一个协议的落实,又是人类自身的挣扎和搏斗,曲折中的进展,也是地球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1995年在柏林召开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始,已经走过日内瓦、京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海牙、波恩、马拉喀什、新德里、米兰、布宜诺斯艾利斯、蒙特利尔、内罗毕、巴厘的脚步和阶梯,这些城市记录了多少个不眠的谈判夜,多少人的翘首期盼,唇枪舌战和深情呼唤,人们还将透过波兹兰的迷雾,迈向哥本哈根新的全球协定,从而为《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一个全球框架。人类为地球的未来谈判,但地球正在受到巨大威胁的事实是不容谈判的,所以,如何在根本问题上取得共识,基于科学、超越庸俗政治,并采取坚决行动仍将是气候变化面临的重要挑战。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至今气候变化谈判的历程。

气候变化谈判历史简要回顾

  1979年首届国际气候变化大会召开,气候变化开始在国际视野中引起世人关注。

1980年代中期气候变化开始列入国际政治议程。

1988年由WMOUNEP联合成立气候变化政府间机构委员会即IPCC

1988年联合国大会首次讨论气候变化问题并通过43/53号决议。

1990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发表,证实气候问题的重要性并呼吁建立全球协议。

1990年联合国45/212决议正式决定发起FCCC谈判并成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

19912月至19925月历时15个月的谈判达成了UNFCCC

1992年地球峰会期间开放签约。

1994321日公约生效。

  199547日,在柏林举行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缔约国第一次大会(Conference of Parties,简称COP1)。各缔约国在柏林启动了新一轮关于强制性目标和时间表的谈判。在此次会议上建立了附属履行机构(SBI)和附属科学技术咨询机构(SBSTA)。通过柏林授权启动议定书的谈判。

  19951211-15日,IPCC正式推出它的第二次评估报告。报告中强调采取强有力的政治行动的必要性。

  199678日,COP2在日内瓦举行。 发布《日内瓦宣言》。该宣言支持IPCC的研究发现与结论,并要求订立具有法理约束力的目标与显著的减排量。

  1997年,COP3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中形成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实施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的具体机制。

  1998112-13COP4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会议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方案》。

  199910月在德国波恩召开COP5。会议决定履行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以加速京都议定书早日生效。

  200011COP6在荷兰海牙举行。会议对于碳汇、国内减量计划的补充性、履约体制等关键议题各国无法取得共识,决定将COP6推迟到2001年在德国波恩举行。

  200144-6日,IPCC第三次报告完成,其中对于气候变暖问题给出了更多的证据加以证明。

  20017月,COP6第二次会议在波恩举行。会议通过了执行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的决议草案——波恩协议。波恩协议包括气候框架公约的基金、发展中国家的冲突与协调、碳汇达到减排目标使用上限、履约程序和违约处罚等。

  20011029日,COP7于摩洛哥的古城马拉喀什举办。会议最终通过了减缓全球变暖的《马拉喀什协定》,协议确定了清洁发展机制的规则并设立气候变化特别基金。

  200210月, COP8在印度新德里举行。适应及与此相关的公平问题将被提上议事日程,并开始讨论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之后的目标,会议最终通过了德里宣言。

  2003121-12日,COP9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由于各方过于强调自身利益,此次会议未能形成任何纲领性文件。

2004124-17日,COP10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会议总结了公约十年进展。

20052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

2005年,COP11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这也是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MOP1)。会议通过《蒙特利尔行动计划》,对“后京都”提出设想。

2006年,COP12/MOP2在肯尼亚内罗毕举办,着重讨论后京都问题。

2007年,IPCC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

2007年,COP13/MOP3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会议确定了“巴厘路线图”,表示UNFCCC的所有发达国家缔约方(包括美国)都要履行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并提出2009年达成新协议。

2008年,COP14/MOP4将在波兰城市波茨南举办,为2009年的新协议做最后冲刺。

2009年,COP15/MOP5将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会议拟谈出新的《哥本哈根协定》,确定后京都的减排责任和路线图,各界对于这次会议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Tuesday, November 4, 2008

Moving by 天涯

 Quote

天涯
     匆匆来,一别家乡有七载。离时新柳成烟霭,不堪折与旧人怀。

     匆匆去,歌尽阳关三叠曲。江南呢哝犹梦里,只身已过大洋西。

     我自长嗟吁,抬眼苍穹泪如雨。我亦长歌起,岁月无情人有意。

     原来这今宵月比昨夜明,草木若有灵。

     卿须怜我我怜卿。

     君且待佳期,山抟锦绣水旖旎。朝迎初露晚逐霞。待到深秋感恩日,比肩看落花。

     有汝处,即天涯。

Saturday, October 25, 2008

风暴下的平静之选票

话说美国这会是风暴中心,又是金融危机又是08大选,可是“农场”就是湾一样平静。不过,这两天我开始问同事一些选举的事情,他们或激动、或热情、或冷淡、或无谓,总之,大概是奥麦拼,拜鲍急,百姓看天气。比方说 X来自弗吉尼亚,他已经在PA注册选举了,Aran就跟他说,“弗吉尼亚需要你”,因为加州是民主党的天下,所以所以票不多,而弗大概共和党的地盘。

其实有很多问题想问问,不过可以慢慢了解。我问X,如果你在两个地方都注册会怎么样,他说没想过这个问题。对于“居无定所”的美国人而言,人在哪里就到哪里注册选举。再加上海外的选民,增加的管理难度大概不是一点点。而他也说这个系统基本上很复杂,规则也有点诡异,也没闹懂,不过大家基本都还守规则就是。

下班回来后我问房东Harry,你准备好投票了吗,他给我拿出他的选票,说,“我收到选票了,还没来得及研究”。他需要跑到San Jose去注册选举,然后当地的选举办公室会把票和相关材料给他寄过来,他填好这之前再寄回去就可以了,也可以去现场投票。G了一下,这里到SJ19迈,开车约半个小时,注册投票成本也不小。

也是第一次看到这边所谓的选票,先把票和书贴一下:

piao 

 

书就是号称“加州大选”的毛坯纸本,像这边的税表指南的模样,里边就像是“飞跃手册”的样子,洋洋洒洒百多页,介绍了大选的基本情况,候选人、选区、规则,法律条款细则等等,H说要搞懂这些要两年,密密麻麻的小字英文,我看头大就还给他了。不过这东西估计值得看看研究一下。

票有两张纸,问题好像不少,看起来还挺漂亮,基本上是两部分,选人和投法。

选人包括选总统副总统、最高法院法官、加州代表、选区代表等等。总统副总统候选我原以为是两对,奥和麦,结果是6对,其他没怎么听过,H说他们没钱,因此,没啥露脸机会,美国政治也是钱堆出来的,所以大概也是陪太子读书,不过总归奥巴马还是像牛马一样杀出来了嘛。

投法的部分比较复杂,大选手册上有详细的介绍拟投票的法律条文细则和解释,比方说Harry说第6条法是说监狱增加预算的法案,他说加州花在罪犯的钱是花在中小学校钱的两倍,这个倒让我也吃惊了一下,他说他肯定不投。另外还有一条是说加州在可再生能源上的目标和预算的,这个我感兴趣,不过H说他困了,我想改天再跟他讨论一下。

Wednesday, October 22, 2008

斯特朗: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

新一期《世界环境》刊登了斯特朗的这篇文章,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一个对中国友好的老朋友想要说到话,很值得一读~想起来这位走起路来像憨厚的企鹅一样的小老头,他曾经的坚持和呼唤创造了多少环境史上的大步和小步~



     西方媒体所描述的中国,远非我们这些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所目睹的真实的中国,在分享着这个不可思议的、充满活力的国家所呈现的喜悦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被她的魅力深深吸引

     作为一个在40多年前就到过中国,并且现在仍将大部分时间在此“逗留”的外国人,看到西方国家对中国所作的一些负面报道时,我不禁怀着一丝遗憾,将我的切身经历与之对比。即使在四川省遭受地震带来的巨大伤亡、人们陷入无限悲痛的时候,对中国政府的批评仍不绝于耳。然而,又有哪个政府能够面对灾难,做出如此有效的应对和花费如此庞大的财政物资呢?几乎没有。

     确实,这次地震和伴随的余震所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反映了当地政府的缺点和不足。中国在取得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社会这一进步的同时,不得不克服那些过去动乱年代遗留下来的痼疾。但不管以怎样的标准衡量,这个进步是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并做出郑重承诺:中国愿意与其他落后国家共享这一繁荣经济所带来的利益。

     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所受到的约束是最低限度的,并且大多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了如此之多的社会动荡、内部冲突和外来干涉。中国政府如此重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得益于这种理解和宽容的同时,也会赞叹中国在走向更加民主和尊重人权的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强加给中国的标准在我们自己的社会中才刚刚达到或者还没完全达到。相比于那些没有根据的、伪善的指责,我们的实例会对中国人更有影响力

     社会发展会以不同的进程和多种方式去结合其政治社会体系,而这种政治社会体系则来自于他们所期望的最高准则和价值观。中国已经在迈向其领导人所阐述的目标道路上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即建立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向导的、满足全体人民需要和期望的和谐社会,并致力于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平等的世界。事实上,中国正在以一种独特的、空前的路径,走向一条全新的发展模式,这就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方法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做出这一改革的巨大成功震惊了全世界。对中国或是世界而言,效法传统的工业化国家的例子是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尽管面临着里程碑式的挑战,但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中国应该取得胜利,我们也应给予理解和支持。

     那些试图削弱中国的进步、败坏其政策和目标的敌对态度和政策只能适得其反,并损害自己的利益。因为,如果没有中国的合作,我们就无法解决任何一个重大的世界问题。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放弃正当的、有建设性的批评和不同意见, 而是说应该视中国为合作伙伴,参与问题的解决,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充满敌意和带着“有色眼镜”。

     我们应该继续帮助中国全力参与到制定政策和决策的过程中,以此重塑我们的未来。气候变化事关重大。中国已经意识到自己将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并且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应急措施来避免危机的发生。但我们不能期望将它转变为对那些未达到要求的企业的约束性条款,或是对国家强制性的承诺。显而易见,美国的累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对世界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以气候变化为借口,试图将责任推卸到中国、印度以及其他工业化发展中的国家,是不公平、也是行不通的。 

      我们需要中国加入到目前仍在协商的“后京都协议”的行列中来,并且中国的加入是基于在承担主要责任的发达国家的带头下,公平地履行责任和义务这一前提。

      同样,试图把造成粮食、石油和商品价格增长的责任推卸给中国、印度和其他对这些商品大量进口的国家,根本于事无补。贫困国家和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在富国极度奢侈和纵容的欲望以及他们对世界资源的霸占面前,是没有丝毫商量余地的。只有合作及合作的参与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途径,才能避免其升级到新一轮的冲突上去。自然,中国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 

     在未来,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棘手和引起争议,而且很有可能激化导致新的分歧和冲突。因此我们亟需各国以空前的规模开展合作,尤其是重要大国的参与。中国将以一个自愿的和有建设性的参加者加入进来,而不是作为一个附庸。八国首脑峰会和其他带有地域性政治联盟特色的组织所达成的协议不能代表中国及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立场,而这后者不仅占有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而且也贡献了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和持续增长的最大份额。自二战以来,一些国家就在声称所谓的国际合作的同时,统治着一些机构;他们必须依照现实做出调整:他们如今是少数派,虽然具有影响力,但要让位给新的多数国家。 

     我们应该对中国就国内安全和稳定以及地区乃至世界和平所做出的承诺给予高度重视。中国不像日本,日本在二战沦为战败国以前,就从没停止过对其邻国的侵略和统治;中国与其邻国发生的领土争论一直限于他们对边界问题的分歧,而不是企图占领或吞并他国。中国政府还赋予少数民族以高度的自治权,包括可以不履行计划生育政策;却坚决抵制一些国家的分裂主义的企图。 

     最近发生在西藏的动乱,是由达赖集团指挥的,他们不甘心失去他们在旧西藏的封建特权和对大多数西藏人民的统治,不愿看到现代化的西藏经济下群众摆脱贫困和农奴枷锁、步入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尽管过程是艰难的,甚至对许多人来说是痛苦的,但中国人民,包括西藏同胞在内,会携起手来为重现西藏独特的文化、宗教遗产,为实现人门对美好生活和新机遇的向往而共同努力。事实上,即使达赖喇嘛也不是真的鼓吹或希望西藏独立,他也是不满于西藏在中国获得的自治程度和其本质。虽然这些事件显示了存在的问题,但却无法掩盖已经取得的巨大进步。 

      台湾是继香港之后,中国政府捍卫领土完整的不可动摇之决心,同时允许存在两种社会形态差异的又一例证。中国会一如既往地在保卫边疆和领土的同时,尊重邻国主权并与之和平解决分歧。对于其他边境问题,例如与日本在岛屿占有权的争端上,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以和平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否则它很有可能升级为冲突。

     不论是以上事件或是其它事件,都存在着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转化为矛盾的可能性,继而导致冲突的发生,这时,世界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更大程度上的合作。对于那些攸关全人类生存的议题务必需要这种合作,而且是超越自私狭隘的、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的合作。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巩固加强国际间的协议和制度,以促进更广泛的合作,特别是建立一个新生的联合国及其机构。

     中国有必要并且已经准备好在这一合作中发挥有建设性的带头作用。一些人继续对中国进行无根据的、带有偏见和敌意的破坏是不会带来任何好处的,只能使自己的民族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愈加膨胀。中国是准备以建设性的、领导性的角色加入到新一轮的合作中来;但绝不愿意、也不应该成为少数发达国家的决策和影响下的附属品,尽管这些少数富国不想看到他们长期对国际政策、决策和制度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那些完全无事实根据的、带有色眼镜的评论家们应该反省,为何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和他们的满意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为何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回到中国,以及为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这里的生活条件,即使面临改变工作,也愿意留在这里。原因就在于,人们喜欢生活在中国,享受着这个正在经历着历史性转变的国度的非凡活力所带给他们的喜悦和兴奋,我有幸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是当代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会对全人类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决定性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中国,也是我们要让全世界了解的中国。北京奥运会将会使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同时会提供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世界以当地人和朋友的角度来认识中国。

Friday, October 17, 2008

改编改编~


 

写报告写得没想法了,再玩一下改编的诗~

原诗,皇飞雪:

高烛泪尽恨烟轻,一场相逢一场离。争如此生不再见,雾成氤氲蜡作泥。

S注:蜡烛与烟的相逢,只在点火燃烧的一刹那。之后蜡泪下沉为泥,烟雾上升,一场相逢后再不相见。构思之妙,大叹!

 

改编之:

红烛摇曳烟淡熏,相逢只在火石瞬。莫道滴尽相思泪,随风化雾光是魂。

注:烛光摇曳淡烟熏香,这动人的亮光只是因为“火柴”(或者打火机)的点燃。看着蜡烛就要芯尽泪光,那随风飘去的雾是我爱你的灵魂,他燃烧的时候也曾经照亮你的空房子。哈哈。

Sunday, October 12, 2008

好词要转~

S转了一首词,读起来有一些味道,貌似有很多熟悉的影子,可总还有一些凄婉,转之享之~

 

《殇夏之祭》

 

伊江水,日日流, 水声汤汤不知愁。 千帆已过君不见, 秃树荒川断字洲!

缓檀板,快歌讴, 凭尔归去忍淹留! 不堪情到不堪处, 蓦回首时莫回头!

西楼月圆徒空照, 寂寞把酒问清高。 落花人坠楼相似, 垣墟诗残谷亦消。

自古情深多怅惘, 向来恨浅少离骚。 焦首时时连刻刻, 煎心暮暮又朝朝。

我欲平静谁知晓? 撒手归去便逍遥! 争奈何、如画江山风雨潇潇!

我愿平凡谁知晓? 扑朔恩仇难自料。 此生中、若尔真心堪负多少?

一曲已尽吟未绝, 十指斑斑弦声悄。 从此相思不能言, 腹中肝肠尽已焦!

呜呼!何人解我曲中意? 四座无声应者渺;

呜呼!何人笑我张狂貌? 惟剩残月挂孤梢。

无心赋得《蓦回首》,错把罪愆作良宵。天崖日落悲晚景,伊江梦碎转寂寥。

本无姻缘天难定,而今情断誓也销!

推窗欲观夏时景,惊见漫天霜雪飘,九月飞花诉凄苦,万里山川尽琼瑶。

心愿江水从此住, 西风依旧送波涛。

Monday, September 29, 2008

三藩是湾

突然想起一串或多或少游过、住过、走过、呆过的城市的个性:比方说北京是城,所以说北京城;上海是滩,所以说上海滩;纽约是港,所以说纽约港;华盛顿是府,所以称华府;那么三藩是湾,故有加州湾。飞机快到三藩的时候,会从南边绕一小圈,恰好可以把整个湾揽在眼里,雾锁加州湾,落脚旧金山,都可以想见雾锁金门大桥,而湾区大桥却在晨雾中显得更别致了。薄雾朦胧的早晨总是酝酿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基本上拖了三个箱子,转了两趟地铁,才从Millbrae上了迎面而来的Cal TrainCT沿着湾区南行,基本上都是小城镇,三五分钟一站,四十分钟就过Palo AltoCalifornia Ave。房东人很好,过来接我,住的地方就在过了铁道的Palo Alto老城,离火车小站才两条街。老城有点像华府的老区,也像Albany的街道。老城安静极了,绿化很好,顺着格子的街道排放的各式的房子,贫富新旧简繁都是阳光和蓝天剪影的贴画,据称Google的创办人之一也佩奇也住在Santa Rita街的某个角落。

翻检斯坦福被讲烂的关于一对老夫妻为了纪念他们的爱子,衣着褴褛找哈佛校长想以儿子的名义捐个楼被拒绝然后决心自己创办一所大学,这个以讹传讹的故事虽然被称为大学的精神,但是却不是真实的历史。Leland Stanford 确实是到东部各校游历过,甚至确实去拜访过哈佛校长,但是不是被拒,而是给建议到西部就成立一所大学,从此哈佛虽然少了一栋楼,但是世界却多了一所伟大的大学。

这是常见的吹风的代表,比方说,哈佛与耶鲁大学代表着美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那么,斯坦福大学则是二十一世纪科技精神的象征。其实,对我来说,还是斯坦福先生之初衷“加州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the children of California shall be our children)”更动人,一所大学,可以没有高贵的身世,却不可不有高贵的灵魂。所以斯坦福的商学院至少也谈“change lives, change organizations, change the world”,而不是钱来摇手。所以,这所学校“决不会因袭任何传统,无论任何人都无法挡住她的去路,她的路标全部是指向前方的。”

利兰丧子,斯坦福大学创办;福欧勾画,校园至今仍是经典;特曼租地,硅谷横空出世——太阳、惠普、思科、雅虎、谷歌~那些和这片“农场”连接的名字~斯坦福的创业史和发家史,多少带有一些传奇的色彩和时代的机遇,以及仁者的关怀和智者的锐利。我又去寻找了一下她的校训,翻译自德语的"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 意为让“自由之风吹拂”,英文"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所以说,一切都不是偶然。

不知为什么,又想起要走的时候,老贾呼朋唤友大聚一回,大为感动,甚是酣畅,LP打油一首,算作湾区遥远的月亮~

北苑路,大屯口,福寿阁外月如钩。

朝闻道,夕会友,浅吟低唱一杯酒。

醉意涌,展眉头,畅言往昔好时候。

同心志,共奋斗,不论加州与九州。

夜已隆,意还留,唯有清风盈两袖。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8

转:OPT携签F2签经


     关于OPT的背景说明:网上OPT签经的签经很少,因为大多数F1担心回国后再签的风险,所以干脆不回国,用完OPT的一年期限直接签H1B。LG这次为了结婚特意飞北京,又带我携签,冒了很大风险的(亲爱的老公~~红心)。一般来说,携签对F2很有利,由于F1在,婚姻的真实性不证自明。所以昨天签完就跟LG商量,还是有必要写篇签经的,为后来人提供借鉴。

     先交代一下LG签证,他的优势是屡次往返美国(现在就差H1B的签证没有搜集到了),还有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的签证,表明这人移民倾向确实不强;教育背景和offer letter也还是不错的;劣势是他的EAD卡还没有寄到(这个东东还是很要紧哦,签证官后来就问到了)。我的F2签证,优势也是有过赴美记录,劣势则是我们婚姻时间不够长(事实证明,只要F1在,签证官根本不考虑这些)。

     准备的材料:

     LG:三张表不用说了,I-20,offer letter, 成绩单,申请EAD的收据,(以下材料签证时都未用到:)工作单位介绍,职位说明,resume,机票,SSN号,纳税账单。

     我:三张表,I-20,(以下材料签证时都未用到:)工作证明,住房证明,单位介绍,休假证明,存折,工作证,结婚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我和LG一部分信件来往和聊天记录,我和LG的合影一本,我和LG的越洋长途电话记录。

 

     重要的日子总是雨水霏霏。8月21日如此,昨天也不例外。头天晚上把所有材料检查了一遍,分三个大袋装好。因为约的是下午的签证,我们睡个懒觉起来,蒸了几个柳泉居的豆包,LG又睡了个回笼觉~最近事情太多,LG实在很辛苦咖啡杯。挑件大方点的衣服上身,踩着点打伞出门了。去之前,LG还特意查了一下签证地点是否已签到新馆,确认后,才出发。
     今天签证的人不多。我们基本是掐着点到,一会就进去交表、按手印了。LG性情向来举重若轻,在签证大厅里哈欠连天,于是我的紧张感也跟着大大减轻。一边排队一边观察各个窗口的签证官,发现9号窗口的签证官尤其帅,而且签的速度很快。LG也没闲着,告诉我他发现旁边队伍的最后两个MM很PP。

     这就是运气啊~~~排了快一个小时的队,我们分到了9号窗口,这个帅哥看样子今天心情不错,基本都给黄条出来了。轮到我们的时候,也还比较顺利。他问LG三个问题:

     “你是去×××大学学习吗?”

     “你原来学的是哪个专业,在哪个学校?”

     “你的合同签了×年,你知道OPT只管一年吗?”

      然后他拿着表跟另外一个签证官商量了半天,又转回来,看样子是个菜鸟。他问:“我可以看你的EAD吗?”

      LG拿出收据给他,解释了一下由于美国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现在还没有收到云云。

      然后这个菜鸟又转回去跟人念念叨叨。我心里紧张极了,不停地望着LG,LG的表情一直很平和。

      老半天了,菜鸟帅哥回来了,口里说了一句“sorry”。我的心立刻扒凉扒凉的~~~然后就看他撕下黄条给LG。

      敢情那句“sorry”不是对我们说的啊。

      然后LG很酷地微笑了一下,接过黄条。

      自始至终没有看我一眼的菜鸟帅哥终于拿起我的156表了,于是我隔着窗口大叫“it's mine”。

      菜鸟估计心里想“我还没有这么菜”,然后也问了我三个问题:

      “你们什么时候结婚的?”

      “什么时候认识的?”

      “在哪里认识的?”

       然后我的小黄条也递出来了,连结婚证都没看。可怜我准备了几斤的材料,LG还背了这么老远的地。

       和LG手牵手的离开签证窗口,我歪着头看他:“四个字,概括一下?”

       不等他回答,我显摆地说:“有惊无险。”

      

       经验:

      自信最重要。这点上我很佩服LG,他也因为EAD没有寄到而担心,但他有句话我爱极了:“签证官没有理由不给我签证。”所以,花了钱,就享受签证官的服务吧。

      心态要平和。签之前,LG跟我说,签过了我们就过去,签不过我就留在北京工作,我们快快买房过日子啦。我一想,签不过也挺好~~就不紧张了。

      遇事要沉着。不急躁、不慌张、不多话、不炫耀,签证官认可了,你就过了。

      F2可以尽量说中文。之前我就想一定要用中文跟签证官对话,结果一见是白种人,舌头又不听使唤的自动调整到英语~~郁闷。

 

      总之心情很好,北京天气不错~~~~

Sunday, September 7, 2008

大家有空帮忙做个问卷~


正在做一个项目需要,大家支持一下~bow~


环保部联合绿色频道:全球气候变化公众调查问卷



    主办方:环境保护部宣教中心

    独家合作网络媒体:搜狐绿色频道

  问卷调查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生产。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主要的农业国之一,气候变化将带给国家的影响巨大。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与北京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会特设计如下问卷,请允许我们占用您的几分钟时间回答以下问题,以了解中国公民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及需求。

    注:* 为必填项  
一、问卷信息

1、您知道全球气候变化这一环境问题吗?* :
 A 完全不知道,也不关心  B 不太了解 
 C 知道,但不是很清楚  D 知道,我非常关心这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您是否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后果?* : 
 A 是,问题非常严重,且还在不断恶化中  B 是,但是相对还能承受 
 C 没有,我基本上没有感觉到变化  D 没有明显感觉,说不清楚 


3、您有没有参加过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行动?* : 
 A 我是一名环保人士,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 
 B 很愿意参加,但是不知从何做起 
 C 偶尔,视情况而定 
 D 没有,我不关注 


4、对于下面这个问题,你觉得普通百姓应该关心么?(可多选)* : 
 A 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应该关心 
 B 我不关心,这件事情离我比较远 
 C 这是国家和领导的事情,不用我关心 
 D 灾难会波及每个人,可持续发展事关百姓利益,老百姓最应该关心 


5、您是否认为,每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都能为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尽到努力?* : 
 A 是的,应对气候变化就在许多细节中,每个人都能做到 
 B 我不这么认为,个人的努力太弱小了 
 C 我个人已经在努力了,每个人都努力,一定能改变现状 
 D 这样做会牺牲现代生活质量与效率,我不愿意 
 E 我想努力,但是不知道如何努力 


6、如果有人号召,您是否愿意加入到应对全球变暖的实际努力中来?* : 
 A 愿意  B 不愿意  C 说不好 

7、研究表明,如果汽车少开一公里,平均可少排放二氧化碳220克左右;放弃一次2000公里的飞机旅行,则可以减排278公斤;将普通家庭室内温度冬天调低2摄氏度,夏天调高2摄氏度,一年的减排量就将近一吨。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电器、用低温洗澡水、少开一天车等等,每个人实际上都可以为可持续发展尽力,了解到这一细节后,您是否愿意在此方面做出实际努力?(可多选)* : 
 A 赞同和欣赏这样的行为,但自己做起来有困难,许多事情还是无法避免的 
 B 原来不明白,现在明白了,我自己也可以做到 
 C 我不愿意,因为我注重个人感受,不愿意放弃方便与舒适 
 D 我愿意,并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到更多的人 


8、有人认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将影响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放慢发展脚步。您如何看待?(可多选)* : 
 A 应对气候变暖是所有国家的责任,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行动表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 
 B 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未来经济增长的质量会更高 
 C 这是有利于公众利益的战略选择,必将获得广泛支持 
 D 中国这样做代价太高,牺牲经济增长速度不值得 


9、请问您觉得目前国内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与国际上的研究相比,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可多选)* : 
 A 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B 政府政策重视不足 
 C 资金相对短缺 
 D 人才储备不足 
 E 相关部门交流及合作不充分,导致重复和空缺 


10、对于这些问题,您有哪些解决的建议?* : 
 A 加强国家间技术合作 
 B 加强政策支持 
 C 更加充分的资金支持 
 D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E 加强部门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F 其他 


11、您觉得中国是否有必要成立一个国家级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 
 A 非常必要  B 重要  C 无所谓 

12、您觉得这个中心应当在中国的气候变化研究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 
 A 研究中心 
 B 协调中心 
 C 国际交流中心 
 D 国际交流与国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并重 
 E 研究及国内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并重 

13、对于这个中心的机构设置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 
 

二、个人信息

年龄* :  

学历* :  初中及以下 高中 中专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及以上 

您的职业是什么?* : 
 A 学者、知识分子,研究人员 
 B 企业管理人员 
 C 公务员、政府职员 
 D 企业一线生产者 
 E 传媒工作者、公益人士 
 F 自由职业者 
 G 普通老百姓 
 H 学生 
 I 其它 


您生活在什么地方?* : 
 A 中心城市 
 B 中小城市 
 C 工业开发区 

 D 郊区与农村




 

Wednesday, September 3, 2008

昏后才明白~

自昏倒后就启程回家,旋转于宁波和上海之间,回到北京的那个晚上,车窗外的北京的秋夜,被撩起的凉风吹拂得灯光的沉醉,奥运后的北京,仿佛喝了点红酒的新娘,有一丝红晕在夜空的脸颊上飞翔,是的,北京很美,是很美很美的那种~

我是很懒的人,懒得见人,在路上的时候,最开心是和老朋友们聚聚,闲聊昏前综合症,八卦晕后圆舞曲。而回来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朋友们的祝福和留言,就像一段很平稳的飞行之旅的淡淡流云,她们不仅转动了你的梦,也充盈了你的心。

有一些朋友好久没有见到,很久没有联系,短短的两个字就勾引了我多少岁月的记忆。只有说一声,谢谢你!

AngelaLPSpaces留言说,“结婚是一件很不浪漫很累人很世俗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很幸福很幸福的事情”。这大概是昏过后的明白~

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也是两家子的事情。巨细繁琐的事,觉得父母兄弟好操心,心疼~

最浪漫的事情不是我爱你,也不是两个人在一起,而是在一起还能容忍彼此的小懒惰小脾气,小心思小天地~

婚姻是围城,不过两个人关起城门也挺好,鲁迅说“躲进小楼”或也可做“钻进围城”的自嘲~

平淡日子,平凡人生,平静生活,平实体味“一起吃苦的”的辛苦和无聊之后的短暂“幸福~”

……

突然想起了若干秒前留在Stella文后的一段话,“情人接。于茫茫人海,寻寻觅觅,哦,原来你也在这里。卿本泥土,妾当流水。佛说,男女本是残缺的半圆,因为短暂的相逢,才成就了完美的圆,如果不是碰撞的火花,怎可铸就无缝的连接。瀑布说,我在爱情的歌声里,找到了我自己。”

老罗为革命同志提出了“既科学又和谐”的“围城”道路,我想两个人一起走路,总不是一起迈脚一起走,而是每走一步协调一次。三从四得记心上,五讲四美掌手中。我们家那位正在总结奥运昏倒攻略,献给给想昏而尚未晕,有那位却还未动过昏的念头或闪过昏念却还未付诸手指的朋友们~

 

Friday, August 22, 2008

我昏了~

LP拟了一副婚联,算是给同志们报喜~

 

我在蔚蓝天上,万里河山,千峰同贺,大洋横渡结百年之好。


君居榆木斋中,一线姻缘,两情相悦,细水长流成三载佳期。

 

总之,我昏过去了,祝福我们吧

Wednesday, August 13, 2008

思想的“奥运会”?

突然在想,在一个兽脑云集,贱将阵列的奥运会正在如火如荼之时;一个东西文明最激烈碰撞,经济、文化最入骨融合之“盛世大典”,我们的思想是否也会来一次奥运会,借以“穿越历史之三峡”,而重塑中华文明之风韵呢?这么大的问题,留个那些“好这一口”的文化人、媒体人和学者们吧。记录一下最近看到的一些有意思的文章:

 

Orville Schell的观察:纽约时报新闻周刊

“如果不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就无法理解奥运对中国的意义”。他从记录“卢刚事件”的新记录片Dark Matter谈起,认为“受害者心理”侵占了中国人的心灵。OS对中国的批评不算少,有色眼镜或多或少,不过大概不怀恶意。走出受害者心理,获得真实的自信和平和的宽容。那么“花大钱”,忍着痛,出一次痘子(世国语)也算是“成长的快乐”。当然,他看到了历史,我们也要看到未来,那“梦想”对中国同样重要。

自然,不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与文化曲曲折折、绵绵延延,不了解中国百年屈辱,不了解中国八年抗战,不了解三年自然灾害,不了解中国十年文革,不了解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不了解中国十五年奥林匹克路,不了解中国的问题和选择以及光荣和梦想,不了解民族的复兴与崛起的欲望,怎能了解奥运的游戏如何成为是一个古老国家多难民族的狂欢:我们终于奥了一回运了~

 


文章稍微有点长,大概意思是,中国所取得的进步是举世瞩目有目共睹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样热爱自由、民主、平等,和世界人民一样需要普世价值,不过中国更懂得中国的事情还是要中国自己办,受历史、文化、条件等国情的影响,中国有自己的尺度、节奏和进度去实现,你可以帮忙,但不要颐指气使、指手画脚。说到底,中国的未来要英雄的中国人民自己选择并创造,而不是“帝国主义”的“亡我之心”,哪怕是一片好心。在一片英语世界里,有中国学者发出自己的声音,还是很重要。

 

纽约时报的发掘:

她那一句,“他们只要三个人,我排名第四”,道尽了多少体育人的酸痛,我们看到了扼腕的杜丽,我们却看不到国家体育军团里的千军万马,他们甚至连一次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哪怕去体会奥运气,更别说实现奥运梦了。王晨寻梦在纽约,在这里找到了她的伯乐,也邂逅了她的爱情,同时也成了奥运“中国军团”的一部分,她或者也是幸运的。她又或是不幸的,为梦想而“改头换面”又是多少心灵的挣扎。

郎平要在白队服内专门穿一件“红背心”,而栾菊杰也挥舞着“祖国好”来告诉他们的“中国心”。个人在体育与梦想,体育与政治,体育与情感的碰撞中,还是折射了我们的变化。他们再也不要学××、做××,再也不要政治挂帅,不用民族大义压倒个人选择,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服务美国,也可以为加拿大拼搏,但是无论他们入哪国籍,走到哪里,他们都有一个自豪的名字:中国人!我们为中国摘得奖牌而激动得流泪,也何妨为“中国人”角逐梦想报以掌声。

 


金牌挤占了国内主流媒体的大部分空间,使我们眼见的都是金牌,闪耀着光芒的金牌,多么耀眼,可以想见等待的荣耀、奖励、鲜花、掌声、广告、荣誉、追捧……什么叫天壤之别,你就看那昔日金牌,什么叫扼腕叹息,你就看那失之交臂。我们说平常心,如果你拿到金牌就有100万甚至更多,而且你要“为国争光”,平常心如何容易。冰火两重天,难道金牌之外就没有人和事了吗。

据说一个小姑娘的“天籁”感动了所有的人,我也被感动了,当然,更多的是被这首经过改写的歌(注:文革版改后),更重要是为那一刻我的祖国如此性感。但是我们确实都被“感动”了,原来个这个小姑娘不仅是假唱,(假唱还可以理解,这么大场面,万一小姑娘怯场咋办),而且即便是假唱也不是她自己的声音。一切都很完美,完美得令人窒息,而窒息之后呢?

唱这首歌的孩子叫杨沛,人们只记得那个“上镜”笑容甜美的小姑娘,所以要把这个名字记录一下。陈其钢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为了“国家利益”,我们当然有了一场“十全十美”的开幕式,可是心里怎么这么难受呢。我只要比你漂亮,你的声音就是我的声音。而为他人做“甜美声”的也还是高兴的,因为“我在奥运会中也扮演了自己的角色”,这或者是一个伟大的牺牲,但是一定要这样吗?以“国家利益”的名义?在成人的游戏规则里,她爸妈说“孩子长大会懂的”。

 

耶鲁大学法学院长Harold Hongju Koh 2007给新生的致辞很漂亮,让人怀念苏力同学的演讲,是不是法学的训练既点燃了他们的文采,又融化了他们的思想呢?原文译文

说耶鲁法学院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共同体!” 世界上有很多有价值追求的人,但他不属于任何共同体;同时,也有很多群体,但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

求学耶鲁法学院既然是一次探险之旅,探求的要旨至少包括:

第一,勇于尝试新事物;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确定你的支点。

如果你是一名不错的写手,那么去尝试公开演讲吧;如果你是一位成功的辩手,那么去加入一个法学刊物吧;如果你是一位诗人,那么多学习法律与经济吧;如果你是一位数学或算术高手,那么去尝试法律与文学吧。进入法学院,不是文科教学的结束,而意味着拓展的开始。暑假期间更应该如此。如果迄今为止你一直生活在美国,那么去试试为非洲的某个人权组织工作;如果你一直想成为一名刑事辩护律师,那么去试试到某位检察官的办公室实习;如果你打定主意做一位公司法领域的律师,那么花上一个夏天去做法律援助工作;凡此,不一一而论。调动你所有的大脑细胞,而不要局限于某一方面。

阅读中最美好的时刻,是当你与某些事物――某种思想,某种感触,某种看事物的方式――神交之时,它们是如此的新鲜而特别,却被另一个人记录在这里,这个人你也许从来没见过,或者已经过世很久了。然而此时,仿佛他的手从书中伸出来,握住了你的手。

学习法律,最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我院的一位教授曾说:“思维不是蝴蝶,而是捕捉蝴蝶的网。”思维能力帮助你获得洞察力,组织起经验,从潜意识状态中整理出思路。

法律与全球化问题的三个方面:“全球化的法律”(the law of globalization)、“作为全球化的法律”(the law as globalization)、“全球化中的法律”(the law in globalization)。

“有许多人没上过什么学却成就非凡;但也有些人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却一事无成。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那些事业有成者明白他们为什么而奋斗。”

威廉·S·考芬所说的:“如果你没有任何支点,那么你将随时跌倒。”

你们所发送的每一封email,你们所开设的每一个博客都会留下文字痕迹;你们所公开散布的有关你们自己和他人的所有信息将永久记录下你们的品行。

朝鲜族谚语:“永远别让你的技巧胜过你的品德。”

但要作出改变,你不但要具备能力,还需要理念;不仅要学业优异,而且要富有人性;不仅需要理论,还需要行动。

在耶鲁法学院,我们所倡导的是:只会读书而缺乏人性是无益的;成功而没有人性是可悲的。当你们离开耶鲁时,我们希望你们回想起耶鲁时不仅视其为一个接受法学教育的地方,而且是一个你从中找到了道德指南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