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5, 2008

Columbia 4th China Workshop CH Dong

哥大第四次中国研讨会,请来了董建华(C H Dong)演讲。B校长说哥大对中国的重视,他自己也刚从中国回来,并且和建筑学院院长去参观了央视的大板凳,难忘不知道是什么感受。他对中美关系表达了非常的重视,而哥大Weatherhead的重要作用。介绍说D的女儿在这边读MBAD也是哥大“校友”了。

D说校长问她女儿现在如何,他说她现在是一个快乐的母亲,三个孩子的妈妈,没有说事业、成功如何如何,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的爱和宽容。D回顾了自己的在美经历,NY是他事业和爱情的起点。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奥运年,中美关系正常化30年,因此有特殊意义。他讲述了他所经历的中国的巨变,三个如此:如此多人如此巨大如此快的改变,这是史上绝无仅有的。

对中美关系也非常乐观,在很多领域都应该加强合作,但障碍在第一是意识形态的差异,第二是台湾等问题上的差异。有人提问气候变化的问题,也是很有意思。D更多从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和中美之间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合作。在回答上海和香港的问题时说,他用上海话说“我是上海人”。香港和上海的不同在于改革开放后,香港不再是唯一的“桥梁”,因而要转型为服务大陆的中心,并且依托大珠三角地区,上海更多依托长三角,可以是竞争合作的关系,香港的挑战也在此。

他主动谈西藏问题,事实比新闻重要,沟通比抵制重要。在非洲和西藏等问题上,他强调要充分理解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一定要看事实。他多次强调中国信息自由的发展,网络和手机使得信息的传播非常快,控制信息已不可能。而党内的开放会使得其向更开放的方向演进。听众中竟然还有人提“中国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可见普通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探测。

D的出现应该是很好的沟通,因为他有良好的西方经历,更容易赢得听众的信任。但是正因为这样,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多的要表示官方回答,然后结合自己的分析给出自己的理解。民间外交的触角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还好,D的到来并没有太多的抗议,只是为了秩序,没有直接提问,而是通过事先备好的纸片递给主持人。

主持人在请校长致辞的时候说Prof. Bollinger,然后意识到什么,改成President Bollinger,校长说,很高兴你这么说,教授比校长更有名望。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

More information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