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5, 2008

告别汶川

一个哀悼日不足以抚慰受伤的灵魂,一个灾难的民族成长的记忆也不会消逝,但是我们还是要告别汶川,因为生活要继续,“既然幸存下来,就要好好活下去”。

 

Michael花了几天时间赶出来一个China Shaken的MV,后半部分尤其拨人心弦。

  



 

 

发几声无力的呼吁和倡议:
多盖几所学校,但要震不垮。
修建一个地震博物馆、遇难者纪念碑,但除了政府和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先进典型、感人故事外,要能查到所有遇难者的名字,他们的身世和他们所经历的地震。
领养一个孤儿,但要准备付出足够的爱心,否则不要动。
做一个重建的规划,灾难后的重建绝不是白纸上的规划,站立在废墟上,它一定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地质环境、社会形态和心理空间的统一。
捐一笔不影响自己持续生活的钱,但要全力要求受款机构公开财务收支。
想几次地震、洪水、风暴、传染病来袭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反应,但不必杞人忧天。
多难未必兴邦,除非我们从灾难中学习。
……

 

温度的祈福系列,很受触动。而孩子们是这次灾难最大的受害者,但也是孩子们很多次成了一些人的道具和玩具。
我印象深刻《爱的“风险”》晚会中,白同学拉着警察MM的手,反复询问当时的场景,让警察MM哽咽不已。但是白同学继续他的追问。那个场景,那种情境,是伤痛,它要被述说,当时不希望被反复刺痛。如果爱,就是要温柔的释放,平静的收藏,悄然的淡忘。
还是白同学,带着一个四川的小姑娘,拨通一个电话,小女孩大声哭喊“爸爸,爸爸”,我落泪了,但是电话那边却没有反应,原来刚刚接电话的不是她爸爸,所以等待的时间中,我感觉到小女孩意识到要“演出”的痛苦,后来白同学又“鼓励”小女孩大声叫喊“爸爸”,这一次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除了那句“爸,你也要做志愿者”。
当然,他也许会有足够的资本说:这次晚会,我们为灾区筹集了20亿。

 

S转过来一段“当你与灾区孩子们在一起时,十不要,五要”,觉得很有建设性,也转一下:
十不要:
1、不要欺骗(如孩子父母已经双亡,还是骗他);
2、不要承诺你做不到的事(我一定帮你找到你的父母);
3、不要强迫他回忆或说话(不要说“没有关系,你说啊”);
4、不要粗暴地“干预”他的情绪,如“不要哭了”、“要勇敢”、“哭吧!”等等,他有自己发出情绪的方式;
5、不要表现出他很可怜,需要被同情的样子;
6、不要试图取代他的父母,不说“没关系,我们都爱你”,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父母;
7、不要过度的给予,有可能造成依赖、迁怒或感觉被施舍,会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
8、不要以为自己是救世主,不要以为只有自己能帮助他,让他先找到康复的方法,启动每个人自我疗伤的能力;
9、不要造成他的内疚(幸存者综合征——为什么我的同学都死了)、不要说“你已经很幸运啦!”“你已经比别人好多了!”
10、不要对他所经历过事情充满好奇,即使我们很爱这个孩子,我们还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这是二度伤害; 
五要:
1、如果需要和可能的话,大量躯体接触:对孩子,此阶段,在这种情境下(仅限休克、急性反应期——在重大事件中,在几秒钟后或几小时内数月内),毫不犹豫地躯体接触。但如果孩子有拒绝,不要勉强;
2、先用日常生活的招呼语言,建立信任的关系,开启谈论的可能性;简单、通俗的、甚至可以重复的非常正常的方式,“你冷不冷啊,你中午吃什么了”;
3、礼物:巧克力,画笔和纸;补充营养的;建立信任过,才能给出关怀;
4、如果有时间,也允许的,给孩子表达的方式:特殊渠道的沟通,绘画、以讲童话故事的方式;
5、告别时要说如果你以后需要我的帮助,还是可以来找我,难过的时候我都在。可以提供一个统一的电话或者地址。(来来往往的探看者,造成了孩子不停地被抛弃、分离的创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