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海同学来参加美国经济学年会,顺道在湾区做个讲座,主讲金融海啸,于是上个周末PDPD的跑到机场附近的君悦,听了一堂时事开讲,还见到了一直没见面的WY夫妇,也算是有点收获。顺道整理一下记录的笔记,学习一下热点问题。
湾区校友会组织了这次讲座,主持人海吹了一番“沧海横流”,海同学怪难为情。开讲就谈说金融海啸的题目其实不能这么说,金融危机还差不多,金融海啸是被夸大了。
三个问题:如何看待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持续时间;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经济危机。抛开了次贷危机发生过程的纠缠,海从另一种角度来观察,他认为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必然性是金融创新中出现的问题,难免出现的失误。流行的所谓的华尔街的贪婪、美国提前消费的生活方式、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危机有关系,但是不足以提供解释。金融系统分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他回顾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认为上一次是因为商业银行出了问题,之后就有了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和一系列的监控措施,而这次是投行出了问题,是新情况。但是,他相信会得到解决。同时银行出问题和制造业出问题还不一样,银行是一个系统,出问题会影响到其它的银行和各个行业,因此,对银行的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偶然性在于次贷危机也可能是可控的,或不至于演变为金融风暴。在雷曼兄弟倒的第一时间,如果政府出手救市,也许会有转机,但是那个时机已经过去了。政府的救市,救企业是为了制止人们的恐慌,这种恐慌的蔓延会恶化经济危机的影响,如挤兑印发资金链的断裂而影响正常的经济运转,或者不敢消费和投资使得经济循环停顿。所以,如果政府在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到了的时候,能下决心救市,或许不至于如此,因此也一部分是政策的失误造成的。
结论:不代表一种制度的终结,而是前进中的问题。但是对于我很关心的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他好像没有具体分析。
第二个问题,金融风暴影响多大,持续多久?
海试用情景分析,可能性一:金融系统长期瘫痪,并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这种情景不太可能发生;可能性二,美国政府投资已由金融领域转向实体经济,以阻止多米诺效应,同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有积极的作用。海认为,重演大萧条已经不太可能,因为大萧条后,主流经济学界已经有很多反思和讨论,凯恩斯理论也是经济学中的一场革命,即政府出手干预市场已经被广为接受是必要手段之一。因此,较乐观的估计,一年内实体经济可以止跌回升,二到三年内金融系统逐渐恢复。经济学家们对经济的每一次预测都破产了,海同学会不会呢,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个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首先是对金融系统。海认为对欧洲的冲击是最大的,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使得欧美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中国的金融系统这一次似乎是“因祸得福”了。中国也吸取了97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作了一些调整。但是他认为现在国内流传的说法有误导,比方说他提到一条民间短信“1949年是社会主义救中国;1978年是资本主义救中国;1989年是中国救社会主义;2008年是中国救资本主义”,好像资本主义走到尽头了。而货币战争啊、资本掠夺啊,也是对金融系统缺乏了解一些学说。海说,中国金融改革路途还很远,金融系统不是没问题,而是问题很大,盲目乐观就好比夜郎自大。对美国的制度,他貌似还是很有信心的。
其次是对实体经济。他用了对宏观经济健康的四个评价指标:GDP、CPI、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
GDP。投资、消费和出口号称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经济危机对出口的影响最大,中国GDP的20%依赖出口。从10月份开始,中国制造业的订单就大幅下降,欧美的购买力下降,金融担保的半瘫痪状态,使得三驾马倒了一匹。他不担心保八的问题,因为政府说保八,政府统计一般都差不多过去了。
CPI。CPI开始下降,与上半年政府想方设法降温形成对照。前段时间人民币升值太快,政府专注对付通货膨胀,提高银行准备金、提高利息,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金融危机后,现在利息连降了5次,政府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人民币贬值是必然结果。
失业率。失业率增加,后面还会详述。
国际收支。贸易盈余会减少,原因也是出口减少。这次危机对出口的影响大于97年,因为上次人民币未贬值,因而经济力减弱,所以政府采取出口退税的方式降低成本。这次中央政府又采取退税,海认为收效甚微,因为这次不是竞争力的问题,是购买力的问题,是欧美市场萎缩,便宜了人家也不买。
海谈到,这四个指标中其实他最担心的还是失业率的问题。现在的失业率比政府统计的要高,因为我们现在采用的“城镇失业登记”不能反映真实的前提。我国还处于转型过程的“起飞阶段”(罗斯托),完成起飞的标志是:非农人口占人口绝大多数;非农产业占主要比重。我国现在还有一半农业人口,其实也不是完全农业人口,是农民工。“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产物,未纳入失业统计。
海认为,缺失失业指标统计,是08宏观经济调控最大的失误。对付通货膨胀与失业率是相悖的货币政策。而自07年以后,一直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企业一直面临的问题。07年以后,企业贷不到款,人民币升值,一些社会发展措施(如更严格的劳动法和环境保护措施),都是不利于企业的宏观环境。其它如产业升级,环境政策(如节能减排),他认为不是不重要,但是要考虑地区差异,不能全国一起升。所以就有产业转移,不是转走,而是转出。因为这些政策都是全国政策。有人讨论GDP和失业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恰恰是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就业影响最大的行业。
因此,他认为09年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失业率。另一个问题就是改革的理念,比方说现在有观点认为要加强国有化等,另外,中国政府有意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实行福利政策,比方说北京的公交,这种补贴全民的方法可能为时过早。
总之,这次金融危机来得突然,是人类金融创新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当信心恢复和监管到位时,经济也应当能恢复正轨。
讲座完了之后,海同学在答问环节又讨论了一些问题,比方说4万亿怎么用?农民工和城市化问题等等?还是挺有意思的。比方说城市化的制度障碍:城市户口制度和土地制度,不许土地买卖,究竟是好是坏?他说耕者有其田,使得农民工舍不得那块田,既无决心,也无资本(土地不能买卖),投入到城市化的怀抱。中国需要城市化建设,而不是新农村建设,这点貌似和他的同事林同学的观点针锋相对。海同学对于8*8事件和台湾问题的大胆表露,也颇为放得开。更有意思的是,最后一个提问的同学提问的时候,评论道“所以你说的全部是错的”,海同学略带尴尬的回答“这是我今晚听到的最好的评论”,算是为严肃讲座添了一段小插曲。
假如我们的经济不那么依赖出口贸易和大型公建的贡献,假如13亿人自己可以消化过剩的产品,假如中国人的存储率可以从46%降一半,假如中国的福利制度可以让百姓不用担心养老医疗教育也去大胆消费,假如资金能够再次流动起来让所有的实体企业能重新hire失业的人们......4万亿无非是政府作为大投资商去养活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然后有效需求的那一极死了(国外暂休克,国内长期赢弱),供给随之受挫,政府添柴终有尽,等待新的平衡。可是中国经济的两头在外,何年能摆脱“卖炭翁”的处境......Steel的memo如此详尽,也跟着随感一下:)
ReplyDelete这位海同学相当乐观咯!有几个问题,金融经济的cash outflow一直是大于inflow的,所以金融体系的恢复应该还没有那么快,另外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但是连锁反应的重灾区是金融经济,而不是实体经济。是不是应该救世先就金融经济体系,再救实体经济,我觉得是美国政府在顺序上的一个考量欠妥的地方。中国的问题更复杂,但是所谓的社会主义救了资本主义的盲目自大真是要不得。没想到steel同学对金融问题都感兴趣啊,真是个博学的学者。
ReplyDelete“卖炭翁”的说法很形象啊,“心忧炭贱愿天寒”啊Kate的分析和海同学的分析是所见略同哦,我不太懂,所以多听听带分享~
ReplyDelete经济的问题一放大就好复杂。Steel是个好同学,笔记记的好,大家也可以跟着思考思考。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