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19, 2009

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风向标2

自从巴马“书记”当选了美国总统,就要面临如何兑现自己的政治承诺而不变成空头支票;这些承诺有且不限于从2012年开始10年投资1500亿用于清洁能源技术;减少对国外进口石油的依赖;推广100万混合动力汽车;到202025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而多米诺的金融危机又给这张支票圈了几个零,在“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中,就提出了将近60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投资计划,希望借此助推启动美国的经济和绿色就业。而钱从哪里来呢?不是印钞票就可以搞定的,巴马政府就开始打这个“限额交易”的主意了。



奥巴马向国会提交的2010年联邦的财政预算表明,从20092019,限额交易的拍卖收益将达6460亿美元。其中1200亿美元将用于清洁能源技术。而其他5257亿美元将用于“Making
Work Pay
”税收减免计划。这方案还没通过,钱别说还没到手,起码还处于空中楼阁尚未落地状态,奥巴马的几个“孩子”已经嗷嗷待哺。所以,这个法案对于白宫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说了,从联邦政府来看,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既可能是个钱袋子(这点有点像发彩票),又可创造绿色就业,还可增强能源安全,真是一石多鸟的好事情,可是法案能否跟随白宫的如意算盘呢,必然充满了妥协和争夺的博弈。



值得一提的是,EPA的署长大概很High,因为预算将其2010年其经费将从2009年的76亿美元增加到105亿美元,增幅达37%。其中1900万美元专门用来实施环保署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这也是为限额交易做准备,可见EPA的职能那是有相当坚实的基础。而DOE的预算只有小小的涨了一下,从260亿美元到264亿美元,其中有34亿美元用于CCS的示范与开发。而国防的预算达5338亿之多,差不多占到了总预算3550015%,不知道还有什么脸批评中国的国防预算。



美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在布什同志的折腾下,不仅是站到了“错误的历史上”,而且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不仅是退出了京都议定书,而且是屡屡不合作,所以才有在巴厘会上被痛批“Get out of the way”的插曲。奥巴马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任命Todd Stern为气候变化特使,希望通过新的国际气候协定来重建美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领导地位。美国的部分公众也早已对布什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的逆流而动失望,民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支持度还有待观察,但这些积极的转变在悄悄改变法案通过的“群众基础”。



从国际情势看,哥本哈根的谈判就在眼前。从UNFCCC的网站上都有倒计时以增强紧迫感。报道谈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已经向联合国提交了各自后京都的谈判议案。中国的提案主要针对发达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至少将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的水平削减40%,目前应该还没有哪个减排计划超过这个数字。澳大利亚表示,如果后京都方案中各国都承诺愿为到2020年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450ppm之内采取行动,澳大利亚则愿意在2020年将其排放量比2000年的水平削减25%;但是,如果国际社会无法达成高度共识,其国内可能只会采取将2020年的排放量比2000年削减5%10%的目标。一直在谈判中发挥领导作用的欧盟应该会有更先锋的表现。美国的目标大致就是上述讨论的目标。但是如果这个法案未获通过,美国政府在后京都谈判上大概难有何作为。



可是,美国普通老百姓也许不那么关心也不那么在意气候变化,排在在气候变化前,经济、医疗、就业、油价等等,那才是切身利益相关的,碳税,那基本上很难,限额交易,那也许还能行;他们需要在科学、政策、利益的辩论,现实的教育和反复的权衡,或者在无意中投票的决定。而利益集团的渗透和游说,大概也会为改变增加重重阻力。不过,CHANGE还是让他们度过了“基本靠等”的年代,而进入“基本靠争”的时期。这个国家的领袖,也许可以唤起重返“美国梦”的热情,但却无法改变民众对于自身利益的关切。而如果不出于对这这种“切身利益”的关切,人民抛弃他们的领袖也是非常无情的。但愿,通过这个法案的时机已经成熟。

3 comments:

  1. 环境政策在美国历来受各种利益集团左右。例如,布什时代,来自密歇根的民主党员John D. Dingell在国会(入选国会有五十多年)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想尽一切办法阻挠限制美汽车工业环境标准的通过。同时他们还惧怕政府的产业政策违反了自由市场原则。现在似乎是个好时机,市场不是万能的,经济危机也许可以带来绿色工业的机遇和环境法案的通过。昨天周二,奥巴马宣布了汽车工业界新的里程标准:2016年达到35.5 miles/gallon,比现有标准提高了近40%。这被认为是环境保护政策的一个里程碑。而以前也有不少类似提议,只有这次大功告成。这后面有个深刻的经济背景。底特律巨头已经奄奄一息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者不买你的产品,油价太高了,都买日本车),需要政府的救援,他们再没有本钱和奥巴马政府对抗。所以这个政策才罕见的(也只有美国以前是背道而行)被反对派接受。所以经济,意识形态,政治,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就这么来来回回的纠缠。也有很多草根阶层的环境保护在努力。似乎是,时机越来越成熟了。

    ReplyDelete
  2. 嗯,Wen的分析思路清晰,查了一下,John Dingell确实很牛。这个新标准也应该是很大的进展。对了Economist上有篇分析加州帮的,很有意思~

    ReplyDelete
  3. 谢谢。是经济学人的哪一期来着?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