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5, 2009

“峰回路转”第一周能否带来“柳暗花明”第二周

12月14日大会再次启程进入第二阶段。不妨先盘点一下第一阶段的“八卦”。哥本哈根经历了一周的阴云天气,到周日,终于转晴。
 
典型的“丹麦”文本的非典型泄露
媒体最热心的是爆料,也就是抢眼球,这个由卫报透露的“丹麦文本”就是其中之一。本来为提高谈判的效率,由大会举办方为大会准备文本的草案,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因为这个未经大会充分讨论的草案提前泄露出来,并且在文本中未能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所以很快被媒体的盛宴包围,被发展中国家抓住痛批。丹麦文本问题的核心是程序透明、是路线之争。事实上基础四国早就料到了这一手,也在来哥本哈根前准备好了“北京文本”,只可惜丹麦文本不争气,还未等到正式交锋的时候就遭泄露而被唾弃,发展中国家颇有痛打落水狗的解气,奈何北京文本都没派上用场,只不过给媒体多了一些标题。不过也许更“刺”的文本也许还在后头。
 
图瓦卢的眼泪与“发展中国家阵营”的分歧
很多媒体都用了分裂,而我更愿意用分歧,分歧就是没有决裂,发展中国家本来由于地域的差异,经济水平的不同,立场从来没有说是铁板一块的,但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致的:既发达国家作为气候变化的主因,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人家图瓦卢代表也已经说了,我们不是想抛弃京都议定书,我们是希望坚持京都议定书的原则,谈出两个议定书:一个加强版的《京都议定书》,一个包含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图瓦卢的发言声情并茂、场面感人,可是除了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似乎对谈判代表影响不大。尽管生存不容谈判,但是到底让一个图瓦卢的农民适应气候变化和让中国西部农村某个贫困农村的农民脱贫哪个更紧急,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争议的事情。而在气候变化政治的大国博弈当中,图瓦卢等小岛国在气候变化中的命运就只有两个字:杯具。
 
中美“对决”与路线之争
中美是这个一万五千人会场的两只大猩猩,在第一周的谈判“外”,中美在气候变化上 “死磕”上了。之所以说“外”,就是说谈判中大家还是遵守“罗伯特议事”规矩,说的是硬话,但也干净利落。而谈判之外,在媒体、新闻发布会上隔空喊话,相互鄙视。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链条。美国说中国不减排我们也不减排,中国说美国都不减排哪能要我减排;美国说中国目标太小,中国说美国先反省再说;美国说不给中国钱,中国说我从来没想过要拿你的钱。于是乎不厚道,不负责,没逻辑轮番上演,这让我想起了国际抵抗奥运时候的“你到底要什么?”的惊人一问。其实是想说,退出《京都议定书》的美国,你到底还有什么借口?坚持价值观的美国值得尊敬,而这样抵赖的美国却是找抽。可是美国是个超级大猩猩,别的国家也拿他没办法。
 
两个草案的出台为第二阶段铺路
11日,也就是《京都议定书》签署的第12个纪念日。UNFCCC的AWG-LCA主席草案和AWG-KP主席草案出炉,什么叫主席草案?就是谈判各方分歧实在太大,谈不下去不得不休会,而谈判时间又紧张有限,那就把有共识分歧少的先谈,有分歧的后谈,总要有所进展吧,所以就有了“填空”的主席草案。先来试验一空吧,[2013-2017]/[2013-2020]减少百分之[30]/[45]。你选什么?还是等部长们来定吧。而会议焦点之一给多少钱的问题,那更是连个数字都没有。对于两个草案,因为它反映了修改版的《京都议定书》的前景。发达国家则对文本没有反映出他们所要求的“统一的议定书”的要求表示疑问。有的发达国家也表达了对AWG-KP草案中提出的目标高于AWG-LCA中的目标的关切。而对于怎样才能“具有法律效力(Legal Binding)”的文本,大概也是让代表头疼的事情。
 
第二周重点关注:
“路线之争”将再次升温
虽然两个草案文本为后续的讨论暗示了《京都议定书》的生死存亡,但是否坚持“双轨制”,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否会美国代表悄然离席,还是发展中国家代表愤然出走,谈判桌上的争论将更加激烈。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以及小岛国家联盟的要求,早就为路线之争继续白热化埋下伏笔,让我们拭目以待《京都议定书》还能走多远,而《根本哈根协定》如何犹抱琵琶。
 
美国仍然是最大变数
美国谈判代表的底线:“17%的目标”、“新协议”,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MRV。更何况,美国是无意重返京都议定书的。图瓦卢代表无奈的表达,“整个世界在等待美国几个国会议员的选票,这无疑是个讽刺”,但是却说明了一个事实: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排放国在谈判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美国国内政治在国际政治的延伸。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需要多几个戈尔,才能让民众和这些跟随民众的政客相信:气候变化是真的,气候变化现在就要行动,为了自己要行动。如果美国是小岛国,那整个谈判将完全不一样,但是,这都是假设。奥巴马,你行不行?
 
领导峰会将为最终成果定音
刚进入第二阶段,很多国家的部长们都来了,带来了一些offer,也带来了更为紧张的谈判气氛。在具体细节上的谈判,将由各国谈判代表在大会上陈述,并由接触小组。但是,对于最为重要的减排数字等,可能由部长们磋商最后敲定。这样到16日到18日一百多位领导出场秀的时候,他们才可以有一个说辞。什么是说辞,就是可能好看但是不好吃的东西:比方说对于长期目标有一个共识。也许,UNFCCC的框架下,至少有一个UNFCCC2.0加一个政治执行协定,至多是一个京都议定书2.0加一个哥本哈根协定。

3 comments:

  1. 这个不是奥巴马的问题,美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任何国际协议一定要参议院表决通过才能生效。只要共和党那帮人死扛反对,民主党在参议院确实很难拿到60票,奥巴马决心再大也无可奈何。这个60票实在太恶心,按我说过50%就行了,不然两党制的情况下两方互相拆台,很难干成什么事

    ReplyDelete
  2. 呵呵,是啊,奥巴马左右不了议会的政治。所以我想问,老说”Yes, we can“的奥巴马就是"No, you can't"。

    ReplyDelete
  3. 希望民众的一些集体倡议能够给首脑们增加一点压力。。。尽管看来很难。。。http://www.avaaz.org/en/copenhagencrisis/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