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瞩目备受关注的哥本哈根会议,以一个仅有“三页纸”(严格来说是六页纸,包含一页封面和两页附件)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定》收场,让很多对大会寄予厚望的朋友们大跌眼镜痛心不已,甚至出现了“见过开的糟糕的,没见过开得这么糟糕的”的评价。很多朋友们最后一个晚上“一夜无眠”等来的却是让人“一时无语”的结果,我们不仅要问,问题到底在哪里?
绿和的李雁在她的记录中写道,“194个国家、120位国家元首、2万5 千参会代表、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走上哥本哈根和全球街头的志愿者,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认真奋斗过。我们有了几乎能想象到的最好的条件,最终却仍被分歧隔绝在世界的彼端。” 一心想书写历史的哥本哈根无奈与真正值得镌刻的历史擦肩而过,而在寒风中竖立的Hopenhagen也倍感孤独。目睹了热闹、喧嚣、争吵过后的“冰美人鱼”消失在曾经漫长等待队伍的贝拉中心门口,而真正的美人鱼则需要独自面对沧海桑田的感概。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对于“败局”难免就要互相指责。有指责要中国背上破坏会议的黑锅,指责中国不接受MRV,甚至“不可理喻”地删掉了50%的中期目标。中国死守MRV固然不是无可指摘,而删掉中期目标则是对于不平衡的排放增长的诉求和自我保护。先不说这是如何把“非重点”转移成“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使得会议本身偏离既定的方向,只要看看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执行《京都议定书》上的表现,也不说美国中期抛出的1000亿筹资计划尚且空头支票。所以我想说,在气候变化的责任问题上,“没有人是干净的”。既然这样,互相指责也就根本不解决问题。
细想来,哥本哈根其实没有赢家。美国试图转移黑锅,还是逃不了祸首的责任;中国坚持了底线,却遭遇了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在未来的谈判中将更加艰辛;小岛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欲哭无泪,预定的目标没有实现,还有了被抛弃的“屈辱”;最后的文本缺席了很多家,欧盟从未感觉如此失落和危机感;联合国大概也会同感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无奈、无力和无能;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的信心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更大的输家便是地球与气候,人类可能会错过应对危机的最好的时机。
不过,也不能说哥本哈根“一无是处”。首先,我们要客观的看哥本哈根达成了什么?关键词:2度目标,1000亿美元的融资,第一次出现在谈判文本中,不管2°和1000亿是否算够,也不论这个不算够的目标尚且还是画饼充饥,这都是一个进步。此外,哥本哈根的成果也是一系列的决议,在减缓、适应、REDD、技术转让、CDM、观测等等议题上,不能说有突破性的进展,也有着蜗牛般的前行。而此前的两个主席草案,也表示了全面分歧下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共识,也使得下一步谈判有可能有据可依。
其次,哥本哈根的成功在会场之外。这是一次失败的谈判,但或许是一次成功的宣传。在与北京大学张世秋教授的通信中,她谈到,“面对如此纠结的问题,人类在学习着,也在积累某种智慧。这是一个需要智慧的年代,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和问题已经超出了以常规的“博弈”方式去面对并解决的可能。也因此我愿意把这个会议看成是一个新的社会资本和政治智慧形成的一个节点和另一个的开始”。而环保部宣教司副司长贾峰也谈到,哥本哈根给“全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的公开课”,因此,人类需更深刻的认识到“共同行动源于共识,而共识达成则来自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彼此理解和尊重”。
哥本哈根是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集中爆发和体现,这种交织了南北、北北、南南的矛盾,糅合了国家利益、政治立场、发展诉求、谈判策略、个人英雄主义等等问题,最终泥沙俱下,让我们看到各国的“本来面目”。不过呢,如果我们知道了问题在哪里,至少我们离真理又近了一步。12月12日图瓦卢代表在大会的发言,最后用了“如果会议失败,我们也只是先走一步”,这个“先走一步”是翻译的神来之笔,也让图瓦卢的悲剧色彩多了几分壮烈。我也试图不那么悲观的想象,如此分歧继续,我们只有期望气候变化不要像科学家说的那么厉害;或者,我们期望气候变化来得更猛烈一些,让遭遇大灾难的人类有一次大团结的可能。我希望不要等到那一天。
回到开篇,当人们把目光集中在谁输谁赢、谁该为会议失败负责、如何改进谈判战略的时候,我们离“问题的核心”也越来越远,因为地球不跟我们谈判。气候变化,是一连串的事件,是一古脑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同样也需要一系统的思考。所以,我们需要“改变系统而不是气候”。我希望能开始这样一个系列的思考,也许要用很长的时间。这样的思考,未见得全面深刻,但是是一种努力,我希望去发掘一个人类重新学习和认识自己的机会,就是当面临一个人类共同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时候,一个被“国家”、“民族”、“利益集团”、“行业”等等分治和经营的世界,是否能够利用智慧去形成共识并去改变。(何钢)
以下内容构思中:
科学共识距离公众有多远
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难题
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最大的政治
图瓦卢的眼泪与气候正义
国际气候制度的冷思考
三个“一致”思考中国的气候战略与行动
求解气候变化难题需要人类的大智慧
前景确实不容乐观
ReplyDelete李雁是男的?我一个师姐也叫李雁,也在绿和,也去了哥本哈根?
ReplyDelete好文。btw: 李雁是女的,你们说的应该是同一个人,呵呵。
ReplyDeleteWell-written, waiting for more!!!
ReplyDelete哈哈,谢谢鼓励!我错了,技术错误,抱歉抱歉~改过来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