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5, 2006

发言摘要,大家帮忙提点意见吧

一直在想可以说些什么。而且和财经的wangfeng联系上,他似乎太着急他的报道了,不过好东西还是要分享的。在和上次开会时的美国朋友讨论时,他们大都告诉我他们正在开展的一些活动,我看了一些美国国内student NGO的列表,组织很严密,而且活动能力很强, networking的能力更强,这是个关键词。跑到中关村图书大厦翻书,找到这个《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还是不错的,有一些新动向和新思想。前两天受江老的委托参加一个头屋的活动,放了一个《达芬奇的恶梦》,讲述了一个坦桑尼亚小镇鱼和鱼的产业的故事,讨论了很久,贫困是最大的环境问题,但是到底哪一个部分出了问题呢?上个学期和MIT的global classroom讨论联合利华的案例,其实也是没有讨论清楚,其实学术可以做的很有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这个片看看,很震撼。我的角色一部分是作为北大学生,因为北大这次是合办方;一方面是作为青年,还是要从青年角度来谈的,没必要也不要不想做政府的话筒。我草拟一个摘要,加一些案例和数据。朋友们给提提意见吧

 



Title: Building Green Bridges to the Future -- a youth perspective on China-US Climate Change Forum


Abstract:Youth declaration OUR CLIMATE, OUR CHALLENGE, OUR FUTURE in CoP/MoP1 will be chosen presented first, where human and ecosystem wellbeing, technology, community, culture and life, business initiatives, good governance, education, low-carbon economy, sustainability and justice are stressed and valued. China rises as one of the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now, and climate change is part of the systematic problems, so new views of developments and new ideas of creations and new design of technologies and fresh blood of bodies are needed, and youth really matters. We set a concept of green start from the heart, go with business. Event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youth participation and education. We are creating different kinds of networks and networking for a better future. These include some national and regional organization like China Green Camp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Green Bridge with all kinds of grassroots activities. Peking University plays an active leading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NGO plus responsible media enlarges the sound of nature and green, also promote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and help capacity building. Youth bridges past and future, China and US, green is our vision, and bridge is our mission, we are here building a green bridge to, of and for our common future.


 

2 comments:

  1. 前几天,还在看这边几个学生拍的关于全球变暖的专题。
        他们选了一些点,比如孟加拉,比如靠近北极的地区,比如太平洋上的岛国。
        这些,都是容易表征出迹象的地方。
        今年以来,美国的媒体对于是否到了TURNING POINT的问题,也有很多关注。
       环保到底是一个地球的问题,还是两个地球的问题,也争论了很多年了,老何肯定也清楚,尤其是1992年到现在。
        那个片子我也看了,不过老何可能有点笔误,不是《达芬奇的噩梦》,而是《达尔文的噩梦》。
        是不是正盘算着去看《达芬奇密码》呢?呵呵。

    ReplyDelete
  2. 多谢海上刀,blog上看到你的毕业照了,真帅!
    对,是《达尔文的噩梦》,从中可以发现很多资源持续管理利用的问题,也有你提到的“两个地球”的问题,或称一个地球“两个世界”的问题。
    美国学生组织的参与能力很强,这一部分是因为这部分学生组织和大型国际组织如Greenpeace、WWF、Seara Club保持了非常好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和他们的活动能力有关。我们当时讨论希望在COP12中增加一个青年的secssion。而今年CSD的大会上也有青年的声音。所以这个让人兴奋的。
    关于turnning point的问题,可能一半是因为katrina台风的影响,极端天气的增加,确实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征气候变化,今年time上一期专刊,生动的科普了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他们还比较关注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和责任问题吧。
    另外,在科学界,气候变化的适应也是热点,因为既然承认气候变化是共识,那一方面是减缓,但减缓的代价而且风险很大,所以也提出来适应,尤其是小岛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以及一些脆弱地区,我做的研究就是脆弱地区的适应(生态重建)问题。
    而国内似乎更多还停留在能源啊、农业、林业等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分析上。既没有国家气候战略和长期适应规划。而国内风起云涌一哄而上的CDM项目,也是抓住所谓的京都机遇多吃点“馅饼”。
    问题很多,真应该好好讨论一下。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