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了”是表哥的博名,我觉得清澈的文字总能勾起内心的某些思绪,很累很疲惫的肉体和粘乎的眼皮,是要寻求一些理解和支持的慰藉,梦想的价值,坚持的力量,我们都知道是内心火焰。如果你费尽心思,满心得意折腾的文章,正准备踌躇满志,等待发表,却发现别人已经做了。这大概和你千思万想,终于下定决心表白,却发现喜欢的姑娘已是别人的新娘,一样的感觉吧。纵使泪流满面,依然相信自己,未来和爱。时间飞了,心情还在。忙,让我们记不得时间,爱,让我们忘不掉心情。
Thursday, November 30, 2006
Tuesday, November 28, 2006
博大精深,学无止境
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刷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精英!这是troy的感慨,我也跟着感慨一下,我们都看好的学术苗子,院士分子也都被这沉疴的科研体系和市场经济压迫的浪潮冲刷进了滚滚洪流。他们曾经坚持,他们也怀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可是坚持不下去了。连他们都坚持不下去了,这个问题够严重的。我们的科研体系诞生了贴个假标签的所谓“龙芯”,我们的学术体制却容不下一个怀着学术梦想的年轻人。唉~
标题是看了某某公司的培训材料的感慨
office是、SAP是、arcgis也是,关于技术的传奇,还是社会的风潮,都是吧
因为博大精深,所以学无止境,恩
Saturday, November 25, 2006
第二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倡议书
第二届地理学研究生论坛举办也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把这个东东贴出来,热情和优秀的KY把这个发给我的时候,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青年的话语权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回想去年一起折腾第一届的时候,我们只是想寻找一些交流,做些事情。而今,他们想发出一点声音。看看热血青年的激情,再读到老蔡的严谨修改,还整合了张国友、樊杰、老柴、周尚意等等老师们的意见。倡议,总是有一些怀着理想去努力,那么,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第二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倡议书
——关注研究生的成长和地理学的未来
(2006年11月12日,北京)
倡议书
——关注研究生的成长和地理学的未来
(2006年11月12日,北京)
“第二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于首都师范大学隆重举行,经过热烈的讨论,达成下列共识:
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以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和人类自身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分布格局与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地理科学曾被钱学森院士列为十大科学门类之一,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理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地理学研究生是地理学研究的新生力量,是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理应承担起地理学未来发展的重担。
当前,地理学界浮躁之风蔓延,“去地理化”趋势浮现,强调经济收益忽视基础研究,重视短期容易出成果的论文而轻视长期积累基础上的论著写作,同国际浅层次的接轨,等等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地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也面临着若干困惑和危机,主要问题有:
1. 近年来部分地理学机构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适当地扩大,一些导师名下的学生过多,进行“放养式”培养,指导粗放,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降,毕业后缺少独立科研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2. 目前的地理学研究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不能准确把握科学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识面趋于狭窄,科研实践缺乏,实地考察和动手能力较差,忽视第一手资料,过分依赖第二手资料。部分研究生参加横向课题过多,在理论和方法上缺乏锻炼。
3. 目前学术风气浮躁,学校对研究生的考核指标也急功近利,致使研究生缺少潜心做研究的氛围,科研态度不够严谨,科研工作不够扎实,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多追求一些“短、平、快”的论文和项目,不利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学术道德修养和吃苦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有待提高。
4. 广大地理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的机会太少,难以培育开拓意识和交流意识,致使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地理学专业内部的交流太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之间的交流平台尚未真正建立。
5. 选择专业的功利色彩过浓,部分研究生缺少为科学献身的敬业精神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倡导:
1. 地理学研究生要充满忧患意识,增强对地理学发展的社会责任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理学家的优良传统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在打牢专业基础,把握学科动向的基础上,既注重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也要深入实际进行观察、实验和调研。
2. 地理学研究生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秉持严谨的科研态度,在为地理学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恳请主管研究生培养的有关部门加强对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反思与改革,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的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我们倡议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保持三年学制,以夯实理论基础。
4. 呼吁广大地理学研究生导师为所指导的研究生量身制定培养目标和可行的培养计划,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5. 促进大众传媒加强对地理学社会功能的宣传,扩大地理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认知,为地理学研究生营造一个社会认同的环境。
6. 呼吁地理学机构和相关人士关注地理学研究生的成长,尤其是要改善他们的科研条件,多为他们提供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各地研究生之间,地理学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地理学也不例外;
地理学的性质决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我们义不容辞;
我们众志成城,激情满怀地投身地理学的研究,让地理学事业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更加辉煌!
地理学的性质决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我们义不容辞;
我们众志成城,激情满怀地投身地理学的研究,让地理学事业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更加辉煌!
Friday, November 24, 2006
中国对话总编对话图书馆北配楼进行中
中外对话 (www.chinadialogue.net)
北京大学环境与发展协会
北京大学“CDM Club, 6 E plus”协会
诚邀您参加11月24日在北大举行的演讲——
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中的国际对话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从经济角度看气候变化》中指出:如果不采取行动,“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至少损失全球GDP的5%,而且年年如此”;如果考虑到更广泛的风险和影响的话,“损失估计将上升到GDP的20%或更多”。是否危言耸听?
面对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尤其是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当今中国正在飞速发展,随之而面临的环境挑战也日益严峻。据官方估计,中国在环境问题上所付出的代价相当于其GDP的10%;同时,污染、沙漠化和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已被国内外所广泛认知,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国之内,而是全世界都要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促进这种共识的达成,并推动世界各国在直接对话中寻求解决我们所共同面对的环境危机的途径?
演讲嘉宾:伊莎贝尔·希尔顿 女士
时间:11月24日18:45 ~ 21:00 (周五)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殿报告厅
演讲语言:英文,中文翻译
嘉宾介绍:
伊莎贝尔·希尔顿 Isabel Hilton
教育情况: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并获取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布兰福德大学名誉博士;
先后在中国北京语言学院和上海复旦大学学习两年。
工作情况:
Ø 2001年以来,她一直主持BBC-3的文化交流节目《晚间电波》;
Ø 1999年,她被聘为美国知识、文艺类杂志《纽约人》的撰稿人;
Ø 1992年,她主持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招牌新闻节目《今夜世界》,同期担任英国《卫报》的专栏作家;
Ø 1986年加入英国《独立报》成为该报的创始人之一;
Ø 1976年于苏格兰电视台开始了她的新闻职业生涯,后曾在英国的《每日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工作。
她的作品曾发表在英国的《金融时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英国的文学杂志《Granta》、政治周刊《新政客》、杂志《审核制度索引》以及西班牙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国家》等全球知名刊物上。独著及合著出版多部著作。
她曾在中国、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地区和欧洲等国做报道,还是BBC多部电视记录片的撰稿和制作人。
她还是一位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者,曾在世界多所著名大学发表演讲,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
本次演讲热忱欢迎政府相关部门、民间组织、相关学者、媒体朋友、大学学生等各界人士参加。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聪明孩子和幸福妈妈的感恩节
张老师总是在这样的时候给人意外的惊喜,于是这个时候,张老师的信成为最可期待的“礼物”。把这首童诗转贴于此,以感恩的心情,留给同怀此心的朋友。有其母必有其子,聪明孩子幸福妈妈的对话不禁让我也开始有点憧憬有个家,家有小子,小子~。也是在感恩节,UCB也发来了访学的offer,4个月做中国项目,真是很好的机会,感谢江老师的鼓励和推荐。昨天和老贾谈,如坐春风,他的那句话还在我心里激荡,我也在想:何钢你为何不成钢!是的,感谢你,感谢生活!
====================================
“……坐在回家的车上,无可奈何忍受着车流人潮的喧嚣,百无聊赖且身心具疲。小儿电话打来,“妈妈,我写了一首诗,念给你听!”,童声的稚气,春雨般的温暖。一天的劳累和烦躁于是化成了愉悦。瞬间,生活因之而美丽。
仅抄送各位朋友,并附上他4月份的诗作,借花献佛,权做送给大家感恩节的礼物,感激生活中,有你们的存在和支持。也感谢此生我能做一个如此幸福的母亲。我受了小儿的感染,有些“过分”了,见谅。
——“妈妈,我觉得这首诗,好像很酸,但是,很甜”,“最好的礼物,就是发自内心的”,“这是儿子送给你们的”。
致妈妈、爸爸——“一串项链”
早上醒来
你会发现一串项链在脖子上
晶莹剔透
虫子包裹在项链里
如果我问你,它是什么做的
你一定回答成——琥珀
你错了
其实是珍珠
只不过是虫子迷惑了你的眼睛和心灵
2006年11月22日,赵雍于北京万泉新新家园
张老师不无得意的介绍他们家小虎,呵呵
“该同学现年9岁半,喜欢或者说酷爱读书,三国演义从最简单的版本到繁体字的版本都读过,估计读了几十遍。也喜欢历史。读书兴趣广泛,什么都读,基本上属于吃书的。他的休息方式,就是读书。通常的口头禅是,我得休息一下了,看几页书。然后,就很久没声了。
2岁多的时候,问我们同事和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个赵雍,为什么每个人都是唯一的。
6、7、8岁时,对人是否有灵魂有极大的兴趣,常常要冥想很久。“思考生和死的问题”――他的原话。
后来,为尽量让他“社会化”,并筑巢引凤,给了他一个PS2游戏机,让他呼朋换友……让他自然一些融入“正常”的世界,包括鼓励他打架等。
最近一次,讨论他的理想,是不当小组长,并为此组织其小组讨论选举问题。“我不想要小组长或者班干部的荣誉,太累,还得开会,最主要的是,你原来帮着干活、打扫卫生等,都是自己感兴趣才做的。要是当干部,或者为了这些荣誉,我原来做那些事情的乐趣就没有了。然后,人就不自由了……,你说,我为啥要当干部呢”。“自由”对于他,几乎意味着一切。
他基本上是属于个人主见极强的人,不服从压迫,不怕压力,“社会化”中忍耐性极强,能为自己找到很多借口等等。
这就是赵雍同志的基本情况……的素描。现在努力做的是,让他尽量关注周围,尽量体力活动,尽量和小朋友在一起,并同时,照顾他的兴趣。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绿和项目与厉氏故事
去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谈绿色校园的项目,谈得还不错,BYW很干练也很直爽的北京女孩,很快就劈劈啪啪的甩来一串问题,当然,因为我们要做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把我们想做的和正在做的事情说出来就OK了。ZFD一直帮助我们在联络,所以项目更应该做好了。其实,项目的资金不大,也不是吸引我们的原因,但是相信GP回事我们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
谈完基本确定了合作的方式,等填好申请表第一笔资助资金尽快到位。真是一个高效的讨论。YW热情的带我们参观GP的办公室。新媒体做的工作很有意思,这就为什么我说做这行都要有点想法和创意才行。普通的工作隔件,贴着Green Peace的各色宣传贴画。随意的着装,轻松的交流,感觉工作环境和氛围还不错。
在参观“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小组”的时候,竟然碰到pp的LY师姐,哈哈。有人冒出来一句话,“好面熟”,我也觉得面熟,就是我们当年新年晚会的主持人,我就想起了是去北京是环保局宣教中心的师姐。呵呵。没想跑到GP来了,一问也只有几个月,希望师姐绿和工作开心快乐啊。
在新闻网看到转引的厉以宁讲的孔子的两个故事,颇受启发。
一个故事是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规定,如果有人能在别的国家将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回,可以向国家报账。一次,子贡在别国赎了一个鲁国奴隶回来没有报账,鲁国人因此赞扬他的道德高尚。孔子知道后批评子贡,说子贡没有考虑到这个规定最大受益者是奴隶,他的行为妨碍更多的奴隶被赎回。因为当其他人遇到时会想,如果赎回报账,会被认为道德不高尚;如果不报账,白白损失一笔钱。
另一个故事是子路一次遇到有人落水,就奋不顾身将其救出,被救者的家属送给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于是子路很高兴把牛牵走了。当时,很多人谴责子路为了利益救人,说他道德品格低下。孔子知道后却表扬了他,说子路心安理得地接受酬谢,就会鼓励更多的人救人,受益者是那些遇到困难的人。
Friday, November 17, 2006
老江说过的那些话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句话,记住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经历一些事;因为一些事,留下一些回忆。人生即经历,往事何堪忆。
浮名终逝去,得失须臾间。中国特色,世界影响。解决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
这是在建院的时候,他就提出来的重要概念。这是一种自信,不同于现在受批评的“中国国情,世界接轨”说。虽然环境学院现在面临新的危机,但是这样的理念,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秉承。这是一种自信,对于自己的文化,哪怕自己的问题,怀着这样的自信。所以他也说中国的环境问题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环境问题,如果中国的环境问题可以解决,就可以为解决世界的问题提供借鉴。因此选择中国是明智的,而我们也不要总是步西方的后尘。
不是东,不是西,就不是东西;真是东,真是西,才算是东西。
江老师有着四十年的在美工作经验,期间回国几百次,而担任院长四年,他说他学到了很多。对于中国和国外,他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也有自己的评论和看法。而这句话就是他对一些人的告诫,留学或不留学,“真”的才是自己的吧。“真”的也是世界的吧。
Ecosystem, Egosystem.
对于中国,我们强调整体,强调系统,西方更多的是个人,强调ego,用以提醒我们思考的方式。是否更多一点eco,而少一点ego。
Everything is possible, nothing is easy.
这是他对中国问题的经典评论。现在世界都在追捧中国,捧杀说、威胁说良莠不齐,中国的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GDP一路飚高,各项指标环境除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而说中国是世界的希望所在,确实,很快发展,很多机遇,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但也有很多问题,很多麻烦,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轻松搞定的。似乎有“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痕迹,但是在英文中,这似乎是最好的阐释。
只要有好的理念,钱不是最要担心的问题。
这是在,你有好的理念,钱来找你。在很多事情上,他鼓励我们敢想,比方说荒漠化国际论坛,在最关键的时候,他说,你们尽管想得大一些,做的大一点,而找赞助总会有办法。Do the right thing right. PY的总结也是很好的,平台、资金、人才,得其二者得以成事,我们姑且也把技术归为人才中去吧。
What China can do for the world in 21st century?
这是一句让人兴奋的话,如果和前两句联系起来,19世纪的中国贫穷落后挨打,20世纪的中国争独立求解放图发展,21世纪的中国怎么样?这是我们环境基金的理念,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选择了中国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的行动计划。他也将带着这句话参加Davos的世界经济论坛。
Local language, global voice.
这是在Global Classroom里,他表达的意思,听来让人振奋。和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还不一样。正因为你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所以你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自信。同时也是说,我们要重视地方社区,尊重地方知识。在Global Classroom里,我们学到了很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肤色,甚或不同的宗教。同时,也让我怀念和Classmates那个“full of 燕京”的晚上。
Don’t try to know everybody, but let everybody know you.
严格来说,这不是他的原话,是有一次,参加完“绿色中国论坛”,和tingting在大食代,在总结他的故事后,突然灵感一发,偶得的一句。江老师是个社会活动家,他真的知道很多人,很多人正在做的事情,这些事情的重要程度和评价,不乏这些人和事的八卦。因此他可以帮上很多忙。但是对我们来说,能让somebody know you就很好了。
知行合一,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哲学,在西方,杜威的哲学叫“Learn by doing”,翻译过来是“做中学,学中做”,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讲的就是两个合一,地理学也把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哲学追求。搞环境的谈两个合一,或者是不错的指导。
You can change the course of history, but you cannot change the history course.
这是他在谈到大学作为改革的最后堡垒,有时候做点事情不那么容易。觉得用在中日关系上也还不错。
We are not trying to build an empire, we are building a dynasty.
这是Vermont大学访问北大的时候,当时林校长在场,他说北大不是要建立一个帝国,而是要建设一个王朝。我并不确知,什么是帝国,什么是王朝,但是我并不喜欢经济学帝国主义,适之先生说“但开风气不为师”,说的大概有这么点意思。或者唐王朝比元帝国更让人叹服。
你们要利用我。
他在和老师们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这么说。做人就是要做有利用价值的人,你“被利用”的时候,你也从别人那里获得了信息。我不太喜欢利用这个词,当然更不喜欢利用别人的人,但在这里,利用就是合作。合作而共赢。
每个人都有可爱之处,亦有可憎之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生在须臾,而须臾之间,希望,有一些人,浮现在你眼前,有一些话,回响你耳边。
注:在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路上,我相信,这些话都很有启发和帮助。这些话可以放心引用,但要注明出处哦。试问,你的大学,哪些话还在你的心里回响?
Monday, November 13, 2006
诗人不幸诗之幸?
跟stella聊到诗,她的blog上有知音少一段,颇为绝妙。然后说,“诗人不幸诗之幸”,这话不假但也未必,比方说泰戈尔的诗,自然之子,得于自然,又如班德瑞的音乐,源于自然,未有不幸的痕迹,健康自然却深得我心。不过有人说现在是诗人死了,不止是诗,连文学也死了,大概是现在既没有英雄,也忘掉了自然。
也因此我开始瞎掰诗之三境界:小诗传情,诗之雅也;中诗言志,诗之俗也;上诗无极,本乎心也。所以妙手偶得,得意忘言。所以我喜欢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过捻断数根须的感觉大概也不错。不幸之诗易有故事,自然之诗没有故事,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不幸之诗,之如“文王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自然之诗有风,不幸之诗有骨,风骨存,诗在。
跟noolii闲聊选择,又多感慨。前方多条路,每一条都荆棘丛生,每一条都别具风景。Everything is possible, nothing is easy. 对于人生是,对于中国也是。但是人生有多种可能,中国却似乎只有这条路走下去。
PY走在路上,打电话来说,NH的阳光很好,“…都没有用,因为HG没来”,感动得淅沥哗啦。我们应还记得同游未名湖时的约定,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有就是他的分析“平台、人才、资金,得其二者可成事”,因为你可以凭二而找到其三,甚得见识。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blog上的好人说
写blog的人都是好人,有点乐的东西就写
看blog的人是好好人,有点好的东西就乐
看blog且回blog的人就是好好加好人了
呵呵
又看到刘勰的这一小段,还是动心不已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矣。”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关于生态经济的讨论
Bob的讲座还算有趣,他和shuang比预定的时间早到一些,问好的时候我告诉他,我们上学的时候,你的文章是我们的必读文献,他自然很高兴,不过还是幽默的说“I am sorry about that”。呵呵。聊聊今天来参加老师的情况,他则自己开始装机器了。三楼会议室的投影仪也真够牛的,要开投影仪必须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所以说,高科技有时候是没有道理的,而试论俄罗斯疗法之可行。
江老师的开场白很有特色,真应该赞一下江的演讲才华和自信,以及背后的理念和手下的谈判技巧。比方说他会讲中西文化,用中国的老话,“如果你不是东,也不是西的话,你就不是个东西;你只有真的东,真的西,你才是个东西”。比方说他对一些关键数据的强记和强调,总是必要的时候给人一击。比方说他一直在传道的“What China can do for the world in 21st century.”当然他也要灭灭牛人的牛气,我取消了其他的活动,发改委的电池什么会议,来参加你的研讨会,是因为我想有一些合作。
他在开始之前,不忘了调侃一下“很高兴我比电池重要”,做很汗状。切入正题很重要,从他的论文开始讲起,1997年的nature,引得批评无数,但经典还是经典。他把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土保持、食物、基因、美学价值等等18项,然后分为海洋、陆地生态系统计算了一个价,33.3×1012美元。这个数字估计他自己也不信,因为这和采用的数据,计算的模型都有关系。不过人家不靠这个数据吃饭,人家做的是这个概念,你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老蔡讲耕地的价值重建,就把耕地的价值简化了,一是经济价值,二是美学价值,三是社会保障价值,第三点在中国尤为重要。然后简化了一个最少人均耕地和压力指数来表示耕地所需的面积和面临的危机,突破了国土资源部耕地总量控制的局限,也助于更灵活的方式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不足和耕地保护的矛盾。这个是一个全新的思路,也很有影响,最近政府的思路似乎有所调整,说什么提高执政能力,就应该多向学者问政。
徐老师做的是森林的一个研究,对中国林地的产权做了严格的划分,并定量的研究不同产权下林地的保护,很有意思。公共池塘资源的管理都不简单,也没有统一个模式,公私都有管理的很好的案例,这取决于资源的特点、地方知识体系、有效的沟通和监督机制等方面。不过定量从来都很麻烦,这个案例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吴思先生在南方上发了篇文章《社会企业家怎样创造价值》,让我对Yunus有了更深的认识,赞。“同是100元,救命钱大于养生钱,创业钱大于闲钱。只要能救一条命,100元救命钱完全可以大于1万元闲钱。社会企业家把富人手中的闲钱,转化为穷人的救命钱、学费或创业钱。1万元闲钱就可能发挥10万元甚至100万元的作用。”
Wednesday, November 8, 2006
Costanza教授来访演讲
这是个牛人,因为理念。他是第一个计算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人,发表在nature上,当年学习老蔡的资源经济学的时候,这是必读文献。对他的批评也很多,认为他选择的数据不准确,计算的结果有问题,等等。但是人家做了,而且第一个做,你要服。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人类要认识到生态系统除了物质价值外,还有生态服务的功能,而这部分的价值,甚至是要远远大于物质价值。
还有一个传闻,说他在Maryland的时候,UMD的生态经济就是全美第一,后来他去了Vermont,UVM的生态经济就变成全美第一了,大概是传闻吧,不过可见牛人的本质不是在哪都是牛人,而是到哪哪牛。不过大凡牛人,都会真觉得自己很牛,所以尊重学习以外,不要太宠他了。如果谈合作的话,还是要平等视之。这次老蔡和徐晋涛教授也会谈一谈,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听。
--------------------
Agenda for the UVM/PKU meeting on collaboration of Ecosystem Economics Research
2:00pm-5:30pm, 10th Nov. 2006
Meeting Room 301, Lao Di Xue Lou Building, PKU
2:00pm Welcome Remark: Cooperation of UVM/PKU, Introduction of Prof. Costanza
C S Kiang, Chairman, Peking University Environment Fund, PKU
2:30pm-3:30pm Integrated modeling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Robert Costanza, Gordon Gund Professor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Director, Gund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Rubenstein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UVM
3:30pm-4:00pm Studies of Chinese Forestry Policy
Xu Jintao,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KU
4:00pm-4:30pm Land issues in China and related research in PKU
Cai Yunlong, Professor, Director,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y; PKU. Vice President, Chinese Geographical Society
4:30pm-5:30pm Discussion of Further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Costanza博士是美国佛蒙特大学Rubenstein环境和自然资源学院教授,组建Gund生态经济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共同创建了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并曾担任主席,长期从事系统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政策、景观生态学、生态模拟等方面的研究,特别关注大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生态和经济系统的交互作用,包括景观水平的空间模拟模型、经济和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流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产评价等。到目前为止,发表科学论文300多篇,被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被称为2004年以来“ISI高引用率研究者”。在本讲中,Costanza教授将介绍生态系统服务的集成模拟和评价。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基金
PKU CDM Club
工欲其事利其器,高科技不讲道理
前几天很FT,被导师逮着装机器,用了两年的机器,已经慢成老蜗牛了,蜗牛本来就慢,还老蜗牛,当然太影响效率。那个鬼东芝的恢复光盘,在非东芝的原装光驱下不能读,可是谁会想到呢?和博帅辗转反复折腾尝试了半天什么先分区硬盘安装、直接安装XP等等,都宣告破产,只好打东芝在中国的客服热情,小姐非常熟练的告诉我们,这个问题要到维修中心换第一张恢复光盘就可以了。考,真想扁他。教训,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先打服务电话,别装逼。
于是屁颠屁颠的跑到离中关村最近的服务站,知春路口北100米,淅沥淅沥的找前台,拿了一个光盘,现场就把系统恢复了,用了月1个小时左右,听到windows的登入音乐,那个熟悉啊。问一下内存条,521的要1400元,杀人价。于是到海龙去整一下,505搞定,那人好象还很识货的说,这当年是全球最薄最轻的机器,PR100。其实他不知道,现在也仍然算是。加了内存,速度似乎更快了,恩,总算搞定,有刻刻咔咔的把可能的软件都装了。给送了过去。
第二天,打电话过来,foxmail用不了,点接收邮件,第一次表明错误,第二次再点就死机,老蔡有2G的邮件,foxmail不能用了那哪能行。好象光驱又识别不了了,无线网络还有点问题。而Word的一个功能也反复不行。真是郁闷啊。老蔡有一些完美主义的人,用惯了的东西自然希望再回首,习惯可以帮我们省却很多能量,却也让我们依赖,一句习惯就好多少爱恨不言中啊。原来是SP1的问题。真是大意荆州,以为恢复盘万事大吉,但是装了乱七八糟的软件后,SP2怎么也打不进去了,无奈何,只好又重装。教训,系统的问题要系统解决,装机先解决系统,然后杀毒软件,然后office等其他。
有一句话叫,装啥别装逼,再改一下,装啥别装机。谨以此祭奠因装机逝去的时间并提醒将可能装机的朋友。
Friday, November 3, 2006
问候:路与猪
收到朋友的短信:爱人是路,朋友是猪。一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头猪。有钱的时候别忘路,没钱的时候别卖猪。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喂喂猪。天气转凉,喂喂我的猪。会心一笑,有趣。也贴在这里喂喂我的猪们。
Wednesday, November 1, 2006
气候变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也许是COP12/MOP2即将在内罗毕召开,这两天关于气候变化的报道特别多,海上刀给我发来了Stern Review Report的链接,因为前两天一则新闻以醍醐灌顶似的标题报道了这个报告的发布“温室效应危害堪比世界大战”,所以也就特别留意:
如果各国政府在未来10年内不采取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全球将为此付出高达6.98万亿美元的经济代价,这将超过一战、二战和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衰退付出的代价。冰川大量融化所导致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全球六分之一人口严重缺水,40%以上的野生物种灭绝,并造就多达两亿的“环境难民”。
我们没有别的选择:花费国内生产总值的1%尽力解决全球暖化问题,否则就要承受多5至20倍的经济损失。报告建议,联合国明年就修订《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条文,而不要等到2010至2011年。这当然只是建议,京都议定书经历了漫长的谈判过程,而美国、澳大利亚至今仍徘徊在京都之外。
我下了这个报告,大家看看原文的陈述:
Our actions now and over the coming decades could create risks of major disruption to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y, on a scale similar to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great wars and the economic depression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it will be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reverse these changes.
这是一个警钟,人类时常需要警钟才能敲醒,从迷醉在自我的道路上,就像“寂静的春天”一样。江老师说,我们的警钟已经敲了,敲了很多次,可是听的人不多;中国对于能源的敏感性比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要强,而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不够;如果中国21世纪要为世界做点什么的话,应对气候变化应该是中国和世界共同的责任。Neier说,中国的NGO还没有把气候变化纳入议程。
也不是没有好消息,一个是来自摩根斯坦利将投入30亿美元进行“绿色投资”,其中90%左右的投资,将用于在全球各排放交易系统中购买碳排放额度。剩余资金投向低排放能源项目,这些项目挣得的排放额度,进而可在各种排放市场中出售。这其实是一个商业计划,但是用市场时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也是人类的一个动力源泉。你也许要承认,一个人可以靠信仰驱动,但是一个社会,绝对是要靠利益来驱动的。
在Innovators’ Workshop里边我总结自己的收获,除了Motivation的讨论外,我从不用思考去呼吸去吃饭,而我们要反思去环保,所以这是我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出了问题,我们要让我们的环保和呼吸吃饭一样,不需要思考和意识。Enjoy without Destroy. 并非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才能保护环境,而是改变Enjoy的方式,更健康。Leadership with Wisdom, and Action with Responsibility.
我们需要阿尔•戈尔的电影An Inconvenient Truth,他是这样的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又如此的基于科学和事实的根据,因此,不是美国大片,但是却一样的吸引观众,扣人心弦而发人深省。虽然在伯克利的时候,我们就有幸看到了这部片的首映,但直到最进,国内还找不到质量好的DVD,而Youtube上有一个预告片,音乐和图片都还不错,不妨一看。我们还有机会和戈尔进行了一次电话的对话,戈尔跑了很多地方调查气候变化的证据,略带疲惫的声音却坚定的为保护气候而战,当然也许也为他的竞选。
几次跟气候变化相撞的经历,确实让我想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也让我想做些事情,我知道我可以做的也许不多,我也知道我所能改变的有限,但是,我可以改变一些人,或者可以让我身边的人开始关注、理解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一切,支持我们的行动同时也和我们一起行动。There is still time to avoid the worst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f we take strong action now.
Bo回信说”The Stern report published yesterday is in itself a definition of the need to give a rapid answer to the question “How on Earth can We Live Together?”. The four values that are inscribed in the beautiful plaque that you gave me – Hardworking, Meticulous, Down to Earth and Innovation – are indeed the most important stepping stones to that end. ”
再看Stern报告给我们的建议,这是大的方面,小的就是我们都过“碳中(Carbon Neutral)”生活吧。
Key elements of future international frameworks should include:
• Emissions trading: Expanding and linking the growing number of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s around the world is a powerful way to promote cost-effective reductions in emissions and to bring forward 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trong targets in rich countries could drive flows amounting to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each year to support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s.
•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nformal co-ordination as well as formal agreements can boos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vestments in innovation around the world. Globally, support for energy R&D should at least double, and support for the deployment of new low-carbon technologies should increase up to five-fol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product standards is a powerful way to boost energy efficiency.
• Action to reduce deforestation: The loss of natural forests around the world contributes more to global emissions each year than the transport sector. Curbing deforestation is a highly cost-effective way to reduce emissions;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pilot programmes to explore the best ways to do this could get underway very quickly.
• Adaptation: The poorest countries are most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It is essential that climate change be fully integrated into development policy, and that rich countries honor their pledges to increase support through oversea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International funding should also support improved regional information on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research into new crop varieties that will be more resilient to drought and flood.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