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yujie同学一篇文章,到这里先还了。
每个初到纽约的人都有一段痛苦的找房经历,夸张点说就是“一部纽约找房史就是一部留学生血泪史和奋斗史”。刚到哥大的时候,我搬了三次家最后才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现在的房子,在109街,不仅离学校近,而且与友合租,房价也便宜。虽然颇为拥挤,但也算是个安身之处,已感慰藉。
房东很是“罗嗦”,我们煮饭的时候,刚开始他会在旁边检查煮饭是不是火开得太大了,说这样既浪费气,又容易把饭菜烧糊。他也会检查锅是不是刷干净以不招蟑螂,但是刷锅的洗洁精却是兑水稀释后使用的,这样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同时也不会伤手。他还有很多罗嗦的地方。这多少是出于生活习惯使然,但环境的考虑也是一个因素。
简单生活早餐基本上是牛奶加面包,牛奶不同品牌的会有塑料瓶装和纸盒包装的,通常喝完了,房东都要我们用水把瓶或者盒冲涮干净(便于回收后的利用),然后踩扁(节省空间),房东在厨房里备了不同的袋子,这样分塑料和纸质分装,等满了提下去,就在楼下有分类的垃圾箱,用不同的袋子表示不同的类别(黑色是一般垃圾,蓝色是可回收利用垃圾),垃圾箱上面也有标识,然后用铁盖盖住,看不到垃圾箱的摆设。这个有时候有专门的人经常清理监督,有一次不小心扔错,被小小的批评了一下。
而经常可以看到标有WM的卡车来清理回收所有的垃圾,我开始还YY未名,其实WM是Waste Management的缩写,是这边最大的一家垃圾处理公司。http://www.wm.com/。而有时会收到系里或者学校IT部门的邮件,在学校制定地点回收废弃的旧电脑、光盘、家电等电子产品,做这个公司是Greentec,也挺有名的。http://www.greentec.com。我的朋友Michael Zhao做了一个电子垃圾的纪录片(”eDump” film @ michaelzhao.net),其实很多非法的走到中国,成了罪恶的外来污染。
说到塑料袋的问题,虽然旧金山已经开禁塑料袋,据说瓶也要禁,但是纽约还是没有禁,可能涉及面比较大,美国这么大,各州自然有不同。通常到超市买东西,如果东西少,收银员会给一个塑料袋,如果东西多,还会加一个纸袋子(这是严重的浪费)。有一点就是,通常拎回家的塑料袋,我们都不会直接扔,而是收起来,当作垃圾袋或者其他时候多次使用(这点上我严重同意超薄的必须先禁)。
而有时候我回家较晚,回家的路上,我可以看到我经常购物的商场,从地下储藏室往外输运一个个折叠好的废纸箱、包装袋等等;而一些餐厅也收集了大袋的可乐瓶、易拉罐等等;运送货物的车回程就顺带把可回收利用的东西运装回去,这也是这个体系的重要部分。毋庸置疑,美国是一个高耗能的经济和生活方式,不应在这说它做得有多好,但在系统回收上,确实有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曾经也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回收体系,现在是要重建。
我的房东是多米利加共和国的移民,快70岁了,10年前携全家来美国,他的英语有很强的口音,刚刚够他在美国生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文盲”,自觉地参与到美国的垃圾回收循环利用中,成为环境保护的生生动力和活力源泉。我的朋友说其实国内的很多方面一点都不比外国差,5号线、大鸭蛋、大板凳,都很迷人,但是环境却是两个世界。美国地球日的诞生成了美国环境运动的标志,但系统化的环境管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教育等手段,成就一个有原生动力的环境保护网络,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BDWM=Bei da Waste Manager
ReplyDelete美国各地差异还是很大的,我们德州这方面就比较差,我认识的朋友垃圾分类的也很少
ReplyDelete其实我觉得美国老百姓除了垃圾分类,别的方面没有中国人环保。你有没有对比过美国家庭的垃圾量和中国家庭的垃圾量?
ReplyDelete我很明显觉得我在这里的消耗比在国内大了。很简单的例子,starbucks只有纸杯,deli也只有一次性的餐具。whole foods虽然放了色拉碗,但是大多数顾客还是会有一次性的餐具来吃饭。电子消费产品的更新速度很可能也很快。如果只从垃圾分类来看美国环保工作,似乎有些片面了吧。当然,分类总比不分类好。
纽约有一点我很喜欢的是暖气。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房子都这样。反正我房东把暖气的设置和室外温度联系起来。除非零度以下,我房间的暖气片就早上会热一会儿。这样虽然屋子里的温度没有北京的高,但是绝对可以承受。
也没见美国人提26度空调的事情。办公大楼,学校,百货公司真是四季如春。。。。
真的要看草根环保运动,纽约有个not in my backyard (NIMBY)运动,和国内反PX,磁悬浮差不多。可是not in my backyrd, then whose backyard?
btw,磁悬浮的环境影响,到底有没有定论?
还有,很少看到美国人自己带购物袋去购物的。售货员发塑料袋很慷慨。每次我说不要,对方都有点奇怪。我真没见过别的顾客主动提出减少塑料袋使用量的。
ReplyDelete谈点个人观感,在上海生活好些年,发现很多人(包括外地学生还有本地家庭),都很习惯收集超市的购物袋作为屋里的垃圾袋,专门的垃圾袋在个人的场合用得并不多,省下的钱或许不算什么,但很多人都愿意这样做,毕竟看着好好的袋子舍不得白白扔掉。
ReplyDelete上海的天气跟纽约可比,但全城都没有装暖气,冬天难过得很,这是沿用不合理的设计规范造成的。近几年有点新动向,就是新造的楼盘(往往还比较高级的),开始做小区内的地热系统,虽然造价高,能耗大,也有相当的人愿意接受,从市场角度看,经济上可行,但规模太小肯定是不合理的。
做规划项目、外出考察,常会发现,很多的生态型设计,其实未必节能,比如政府办公地的大型传输带式电梯,没人时停止,有人才启动,省的那点运行的电,还不够启动和折旧的。至于新农村建设搞的生态项目,也就做个样板还差不多,不可能推广。
总结一下,环保的主体应该是经济人(企业或者个人),政府要重视总体规划,但不必过问得太具体,专家们提倡理念、推广技术,各行其责,无论中外。当然,现在的情况下,“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我同意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