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30, 2006

人文地理讲座小记

 

上午抽空去听了一下人文地理系列讲座,我赶到四季庭院的时候,杨汝万先生已经在讲了,他大概是即兴发挥,讲得比较随意,并不学术,以介绍个人经历和学界八卦为主,没太听得清楚,不过有一个很有意思,就是搞地理的人“什么地方都可以睡觉、什么地方都可以开始工作”,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乐在其中就好,他的勤奋也让他成为多产学者,他对proposal的介绍,也是颇有启发,要拿到基金,文件要写得好,最重要还要创新。

 

老周上去深情介绍接下来的两位学者,马润潮和林初升。他用“高朋满座”来形容因为北京论坛的召开而各路赶来的学者。马先生的贡献大概是对于中美地理学的交流与合作,当时1978的时候,就陪同中国地理学代表团访美,其中包括黄秉维、吴传钧、姚士谋等“腕级人物”,而1980年在北大开设第一门城市地理的课程,侯先生推荐的教材也是马先生带来的。其后交流愈多。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马先生退休,AAG当年的年会就有一个专门的section是为马先生设置的。林初升现任港大地理系主任,大概是少壮派。

 

先生讲国外学者对中国城市的研究,思路很清晰,文献很丰富,起步早起飞于70年代,而涉及社会、历史、规划建筑等为多,实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使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成为可能,跨学科的理论互用拓展了地理的边界。在讲具体的例子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对中国特有的“单位”的研究,对于地理学选择研究对象提供了借鉴。还有一个是说研究城市难民、妓女等弱势群体的,也为地理研究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思考。

 

林初升的声调很高,港味很浓,很容易被振奋起来。他对区域发展理论的梳理还是比较清晰的,从新古典到underdevelopment,到其它到全球化,地理学者在经济发展研究领域艰难的寻找自己的定位和线索。他似乎对于用codified-knowledgenon-text knowledge的分类以及创新、产业集群的解释手法并不敏感,因为它没有解释地区经济是如何形成的,也忽视了资本和土地的价值,同时对地方条件重视不足,忽视了弱势群体。而对于县(county)作为中国历代行政基本单元是最为稳定的判断也不失为一种灼见。

 

对于弱势群体,林先生投入更高的音调,他播放的有些图片大概是不易在国内的媒体网站上找到的,其中包括广东、河南等地因为政府征地而引发的农民群体性事件,还有一些农民集体上访的手印照片,凸显和谐的口号后面隐藏的社会冲突。这里的一个讨论是,是否土地私有化即产权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途径?在中国这是否定的,首先政治上不可行,林先生开玩笑说“长征七十周年,打下江山不易”,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浪潮下,土地是政府掌握的最后资源,不会轻易放弃。而如果我们关注问题本身,农民问题并非因土地公私问题而起,而是社会不公平和利益分配不平等所引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