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些公共场所的洗手间,男士这边常常可以看到“请勿尿出便池”的标语,而某家商场的英语翻译则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只见上书两个单词:”Don’t Shake”。事后几个老外看了,也无不为之笑倒。北京开始迎接奥运清理不规范英文翻译,像这样的历史遗迹估计是再也看不到了,不过这样的故事,也算是劳动人民对英文的伟大贡献。
记得前一段在网上看到中国很有意思的口号,口号记录历史。比方说“少生孩子多种树”,变种“少看美女多读书”;还有类似的“要想富,先修路”。计划生育的尤其多~英语里也有这样的口号,比方说新书“No Logo”。我们怎么可能逃得出logo帖标签呢,你不觉得No Logo本身就是给自己贴了一个大大的Logo吗?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媒体的使命就是抓住眼球,然后把它挤爆。
几个记者朋友分到的是东南亚,做国际报道,最后是要出文章的。这是一个强大和多样的阵容,一个央视、一个新华社、一个时尚。最后分工,一个做经济、一个做中产阶级,一个幽默做Sex Worker,因为他做HIV/AIDS报道多年,而且小有名气,他的同事都尊称他叫Mr. AIDS。当然,跟Carolyn汇报是不能用Sex Worker的,要用AIDS。
而Voice有一期的标题也跟sex有点关系,很醒目的封面标题,“Make Love, Not War”,主题图片则是Photoshop的Bush和Rumsfeld亲吻的照片,辅以晨曦照耀的白宫和华盛顿纪念碑作为背景。这个口号当年反越战的时候用过,现在用来反伊拉克战争,也是应景。想起报道连站访华的标题“两党一小步,民族一大步”,充分说明了标题是一个记者最高文字水平的体现。
海伦·托马斯在《民主的看门狗?——没落中的华盛顿记者团及其如何失信于民》新书中说“媒体成了白宫的回声筒”,面对误导公众或干脆是假话的政府声明,记者们“变成了速记员,而不再是拷问者”。禁不住追述往事:“并非出于怀旧,而是出于深切的忧虑。”真的应该多出几个“让总统发抖”的记者。
今天凌晨挂了电话始见师兄留言,哈哈,美国果然是世界中心。但为君故,梦游至今^_^
ReplyDelete哈哈~~~interesting~~
ReplyDeleteDon't shake~~
ReplyDelete好生动啊
make love , no war是John Lennon喊出来了 哈哈
ReplyDelete中国啥时候能够出现“让领导发抖”的记者啊!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