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 2008

转校庆直播讲话祝母校生日快乐!

许智宏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




就在昨天,胡锦涛总书记来校视察期间,和师生代表亲切座谈,一同回顾了北大110周年光荣的发展历程,高度评价了北京大学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肯定了北大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所取得的成绩。




从1898年至今的110年,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898年的中国,“瓜分大祸,迫在眉睫”,而2008年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国力日盛。我们将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视下,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是不可阻遏的历史大势。




在这110年中,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乃至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回想戊戌年间,京师大学堂成立,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为宗旨,管学大臣张百熙在给光绪的奏折中慷慨激昂地写道:大学堂“不特为学术人心极大关系,亦即为五洲万国所共观瞻。天下于是审治乱、验兴衰、辨强弱。人之出出于此,声名之系系于此。”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大学,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被赋予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和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就有着“五洲万国共观瞻”的志向,就有着追求一流的理想。几代北大人将自己的智慧、心血乃至生命奉献给了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北大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




回顾这110年,有四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塑造了今天的北大:




第一是“五四”前后。1916年,蔡元培先生接任校长,他倡导“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将北大改造成为一所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这一时期的北大,引领了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基地,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代表着新的时代精神。




第二是西南联大时期。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联大师生以“刚毅坚卓”的精神坚持教学和科研,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的峥嵘岁月,锻造了北大追求一流的坚强意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北大建设一流大学的梦想始终不渝。




第三是1952年院系调整,一大批学术巨擘汇聚于此,北大成为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第四个时期,就是百年校庆以来的这十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被证实确定为国家战略。北大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巨大支持,原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迎来了建校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今天,既是北大建校11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国家实施一流大学计划的十周年纪念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回顾这十年北大所走过的道路,必将启发我们进一步地思考:在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过去的十年,是北大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同行,取得丰硕成果的十年。十年中,我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再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继承和发扬重视基础、尊重选择的育人特色,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本科教育“十六字”改革方针,启动“元培计划”,成为“元培学院”;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和培养模式,推行新的培养机制和导师遴选机制;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




十年中,北大共培养了近三万名本科毕业生,两万名硕士毕业生,近8000名博士毕业生,他们中涌现出了施永辉、许昱华、蒙晓燕等一大批学业出众、素质全面、品德高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北大学子。




大学的基础在大师,十年来,北大立足于人才强校,始终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1998年,在校工作的两院院士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都不足30位,长江学者计划刚刚启动,现在我校的两院院士达到59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2人,长江学者10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8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高水平教师群体。更可贵的是,涌现了王选、孟二冬等一大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优秀教师代表。




过去十年,是北大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同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十年。十年间,北大的基础学科实力进一步加强,交叉学科已具规模,应用学科快速发展,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999年至今,北大共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4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项,共有16项科技成果入选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步展”。




目前,我校共有38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在去年全国重点学科评估,我校18个一级学科,87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自2002年以来,全国先后三次完成了除军事学外的全部8恩0个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我校共有33个学科参与评估,其中11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排名为全国前五名的一级学科共29个,名列所有参评单位之首。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的过去10年论文引用数据,北大数学、物理、化学、工程科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动植物学、地球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11个学科进入了全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一个门类相对齐全且特点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一批优秀学科率先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个别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近年来,我们着力加强了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和平台的建设,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北大在前沿学科领域的重点增长点,理论生物学中心、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分子医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等机构,承担了多项国家“973”和“863”重大研究项目。先进技术研究院、工学院、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等也分别承担了解放军总装备部、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全校科研经费从1999年的1.64亿元增加到2007年8.57亿元,仪器设备总值翻了两倍,达到了17.8亿。




我校发挥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综合优势,推动原始创新,鼓励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鼓励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北大有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获批准专利数从1999年的5项增加到2007年的130项。




过去十年,是北大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行,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十年。北大历来是思想文化的重镇,最近十年来,北大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以战略思维、世界眼光、精品意识和创新思想,自觉地承担起了自己的文化使命。我们重点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基地,形成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例如,由袁行霈教授主编、36位著名人文学者集体编撰,历经7年而成的辉煌巨著《中华文明史》,系统总结了中华文明5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经验。由季羡林先生担任总编纂、汤一介先生主持的《儒藏》工程,并与《大藏经》、《道藏》鼎立而立,对总结和传承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最近的十年,是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十年。北大一直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西方文明交汇互动的。一方面,我们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广泛地译介西学、博采众长,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外国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始终致力于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传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创新。2004年以来,北大每年与北京市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举办一届“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得到了世界舆论的关注和响应。




过去十年,是北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行,加强社会服务的十年。十年来,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积极投身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主战场。以医疗服务为例,北大在京各附属医院年门诊总量超过60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5万人次,为首都乃至全国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截止目前,我校已与13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与地方合作创办了首都发展研究院、深圳研究生院等多个教学科研机构,使我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老师们,同学们:




回顾过去十年的建设成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蔡元培时代对被打得发展种种规划和对一流大学的向往。在北大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蔡校长曾经提到柏林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当时德国的大学,代表了世界一流的水准。但是,当时的中国,没有条件支持北大发展。为此,蔡元培校长曾痛心地说:如果我们能急起直追,“何尝不可与为平行之发展。惜我国百事停滞不进,未能有此好现象耳。”




与那个时代相比,今天的北大是多么的幸运!我们有幸分享了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得到了国家长达十年的专项支持,这正是蔡校长当时梦寐以求的。这十年我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努力探索,对“在中国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重大课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国家强有力的支持。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於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十年时间证明,正是有了国家对“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才会有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正是有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投入,才会有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第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时制定和修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妥善处理规模和效益、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坚持质量优先,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第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传统,这些传统,构成了北大精神的核心部分,影响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续以“陶铸群材,发明新理,引领文化,服务社会”为己任,坚持把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与北大教育实践相结合、北大的历史传统与新世纪国家发展需要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的办学理念。




第四,建设一流大学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任何形式主义的做法,都只能给大学带来伤害,甚至动摇大学精神的基础,必须依靠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的力量,坚定信念,脚踏实地,聚精会神,埋头苦干。




北大建校110年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一流大学的理想从未动摇过,一流大学的努力也从未停止过,可以说,创建一流大学已经成为全体北大人最广泛、最坚定的共识,是我们创造北大新的辉煌的强大精神动力。




回首十年,北大得到了建校以来最有利的内外环境,实现了最快最平稳的发展,为创建一流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到下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我相信,被打得整体学科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文化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实现新的跨越。北大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为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关键性的贡献,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各业中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在座的有几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北大校友,有的年富力强,有的像我一样,已经白发苍苍,但我相信大家对母校的爱一样深沉。正是我们的校友在事业和人生的成功,北大才得享有今天的国际声誉。




今天是北大的校庆日,同时还是五四青年节,今天是属于全体青年人的节日,在这里,我想再对北大的同学们讲几句话。




四十九年前,我考取北大,当时我的校长是马寅初先生,马校长在谈到北大精神时曾说:“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私利……”每当回想这段话,我们这一代北大人无不感到热血沸腾。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如今,我们已经年过花甲,可以无愧地说,我们与共和国一起,分享了喜悦也经历磨难,我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母校。




同学们,你们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你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正在亲身经历着中国自1840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发展和规模空前的社会转型,这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盛世,也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奇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你们在这样的时代,有幸求学于北大,接受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国家和人民对你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能永远牢记马寅初老校长的话,坚定服务国家社会的信念,放下一己之私利,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奋发图强。你们一定能够作出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大的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我们伟大的母校,也必将实现一流大学的百年梦想!




(掌声)




1998年5月以来,在国家的战略部署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携手迈向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路。十年来,我们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下面,有请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代表兄弟高校致词,大家欢迎!




(掌声)



顾秉林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北京大学迎来了110周年华诞,我很高兴代表清华大学和全国的兄弟院校向北京大学的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发端于风雨飘摇、民族危亡时刻的中国现代大学,从一开始就肩负起救亡图治、兴国安邦的历史使命。一个多世纪以来相继诞生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中国大学和千百万中华学人孜孜以求、勤耕不辍,为民族铸希望,为国家育栋梁,逢艰难而从未退却。历经险阻而始终向前。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和学术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北京大学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子,始终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发展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弘扬学术研究,培育各界英才,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明确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大力支持下,承担起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重任,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面向新世纪,开创了新的辉煌。




纵观历史,高水平大学的涌现总是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当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条件,各国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愈发激烈的竞争,使中国的大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获得了新的定位和发展空间。我们可以比较乐观地预期和相信,受到世界瞩目的中国必将造就和形成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




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中,高等教育总是发挥着引领与批判的双重作用。大学承担着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大学具有前瞻、开放与包容的突出特征。




当今时代科学规范的深刻变革,知识体系的快速创新,文化价值的多元转型,历史地理的百年变迁,更使我们十分清楚地看到面前的道路依然艰辛,未来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我们有信心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世界文明的与时俱进。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大学不可推卸的光荣的责任。




为此,我想用一首短诗,与北大及各兄弟院校共勉。“未名育博雅,水木载清华。求真有同道,学人是一家。善己又达人,家国而天下,兴邦路尚远,志善求无涯。”让我们全国高校携起手来相互支持,鼎力合作,脚踏实地,进取创新,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谱写出新的壮丽的篇章。




谢谢大家!

林毅夫


尊敬的领导们、嘉宾们、朋友们、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和“985工程”10周年,我个人感到万分荣幸,能作为北大过去的学生、现在的老师和即将离开北大到世界银行去工作的校友,代表在校的老师,在这里和各位交流我对北大的使命和怎样来落实这个使命的几点看法。




北京大学是在110年前民族出现存亡危机之际而建立的,复兴中华民族是过去这一百多年来北大所有的师生不懈的追求,为此北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曾经以智慧、心血谱写的许多感人的诗篇。经过几代人的追求,我们终于在1978年年底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过去这30年,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地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并且在最近这十年,为世界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同时必须看到,经过这30年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年底,我们人均收入只有2500美元,跟发达的美国46000美元比较起来,我们的收入水平只有它的百分之五。并且在快速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的资源跟环境的代价越来越高,同时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因此,要实现110年前创校所立下的振兴中华使命的目标,我们还需要花费路漫漫兮其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不断追求。




北京大学的第二个使命,我个人的认识是,在十年前一百周年校庆时,当时中共中央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所提出的,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必须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并且将这个作为国家战略。从此北大的所有师生光荣地率先把北京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在我个人看来,110年前立校时的振兴中华的使命,跟十年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两者其实是二而一,一而二。北京大学只有建设成为一流大学,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北京大学只有以其教学和科研贡献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将北京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曾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前现代社会,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1000多年,但是到了15世纪地理大发现,18世纪工业革命发生以后,西方国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许多亚非拉国家变成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中国也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屡遭列强的侵略,割地赔款,民族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北大的师生在建校开始就以高度的责任心揭启蒙运动的大旗,积极地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推动新文化运动,献身于社会革命。然而直到1949年社会主义建国,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出现的中国式的奇迹,我们才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上各个地区民族主义风起云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原来的殖民地变成了经济政治上独立的国家。和我们国家情形一样,在他们第一代领导人的努力之下,根据当时世界主流的思想来制定他们国家现代化的政策。但是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这些发展中国家年均收入增长的非常慢,经济经常出现各种危机,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越来越大。到了1970年代的时候,只有在东亚的日本和亚洲四条小龙,他们的经济快速快速发展,差距和发达国家缩小了,甚至是赶上。但是研究经济发展史的学者可以发现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他们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所采取的政策,被当时的主流学界认为是错误的。同样我们在1978年底,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进行了以双轨渐进的方式来推动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去这30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有相当长的时间,我们的转型政策被认为是错误的,而苏联、东欧,他们在80年代底、90年代开始也进行转型的时候,根据的是当时主流上被认为是正确的政策,但是他们的经济崩溃了、停滞了,并且其它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开始也是在一些国际机构的帮助之下,根据当时主流的理论来进行他们的改革政策,但同样的情形,他们的经济发展在改革以后比改革之前是慢了,危机的发生比改革之前还更为多。




从这些历史经验可以看得到,实际上现在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怎么进行现代化,怎么进行经济转型是没有成熟的理论的。我们知道理论永远是来自于现象,现在在国际上被称之为主流的理论,只要是来自于发达国家,这些理论对于解释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现象跟它的解决,应该讲是有贡献的。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条件跟发达国家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是简单地把这些被认为是主流的理论用在发展中国家的话,经常就会出现我们成语里所说的“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社会科学的理论是来自于一个简单的对社会观察,然后了解它背後最关键的现实条件的逻辑体系。是用于发达国家的理论跟现实的发展中国家所不一样,在应用上出现前面所讲的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困境。在多数情况应该是当然的。要真正地有一个理论来解释像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必须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深入了解自己的社会现实、文化、体制,然后提出一个创新型的理论体系、思想观点,才能够达到真正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目标。因此,当我们在这边庆祝北大成立110周年,回忆我们立校的使命的时候,作为北大的老师跟学生,必须走出“西天取经”的思想定势,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理论的创新,这样北大才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新的文化中心,引领社会思潮,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能够为国家现代化做出贡献的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一百一十年前的立校使命。同时,所谓世界的一流大学是在能以理论创新、不断贡献于人类历史增量的大学。如果中国能够实现现代化,我们将会有更坚厚的物质基础来推动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解决中国现代化过程当中问题的理论,对于和我们处于相同阶段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应该具有比发达国家的理论更高的参考借鉴的价值。因此,如果北大能够推动我们自己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体系、理论观点的创新,那么对于世界上现在还有三分之二的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也将是具有非常高价值的贡献。所以,努力于解决中国的本土问题,将北大能够成为引领世界思潮的一流大学。




朋友们、老师们,一百一十年前,北大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创立的,这是我们北大的第一个使命。十年前百周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又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第二个使命。作为北大的学生、老师和校友,我在此倡议,让我们站在思想启蒙先者贡献的基础之上,立足于中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引领新时代的理论思想观点的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为建设北京大学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再努力,创新再创立。




谢谢!

2 comments:

  1. 转载的好啊。神往之。
     
    似乎就这几天北大新闻网能连得上

    ReplyDelete
  2. 许校长这么有文采,佩服佩服!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