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北大DC校友会组织了观看,NBC广告太多,不过基本上还算“震撼”。从“西风东渐”到“东风压倒西风”,从“百年屈辱”到“中华崛起”,一个奥运会似乎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期待”。而奥运背后和奥运之后,似乎才是这一场“豪华的盛宴”所不要掩盖和忽视的,“点(火)”出来的新中国还是不如“痛(变)”出来的新中国实在。
《财经》杂志对于贝迩课程的关注已经出来了,奥运的周末评论刊出了瑞丹的《“绿色”教育路》,对贝迩课程进行了深度发掘,从老贾的动情回忆与反思引入,对于课程的探索和思考交织,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稿子。之前也跟瑞丹交流了一些,可能有些东西再新闻中是很难尽述或者会有偏差的,所以还是解释一些。以下为引用:
目前正在WRI实习的何钢,就是第一届贝迩课程的受益者。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地理专业毕业的他,当初也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的兴趣会转到“气候变化”这个如今非常热门的话题上。
“2004年春节,回家前看到(北大)BBS上有个关于该课程的帖子。介绍是以环境挑战为背景,以环境技术为切入点,以环境教育为手段,当时觉得很新奇,”何钢对《财经》记者说。
不过,除课程设计涉及前沿技术讨论外,真正让学生纷至沓来的,却是尚未在中国得以普及,而在西方社会中已普遍存在的,具有平等、开放、互动性的授课方式。
何钢认为,贝迩课程在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因其彻底摈弃了中国应试教育制度下“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选择了与西方接轨的方式,也就是从“设计、选题、调研、专家咨询、讨论、初稿、交流、再稿、演讲的全过程”。
文中有有一段,何钢认为“而选择了与西方接轨的方式”,这个不是我的认为。我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有意义,是因为他本身有价值,而不是因为它和“西方接轨”,虽然说这一定程度上是“西方普遍采用”的。但是,我们别忘了这并非“west style”,而是“the way it’s supposed to be”,盲目崇拜西方和固守老祖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际接轨”不是我们的目的,“中国特色”也不是我们的标签,而是寻求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有时甚至是回归“Common Sence”。
说到这里,再说一个我纽约房东的故事,房东是个“洁癖”,或者说基本上对清洁要求很高,而我基本上是个懒人,或者有一点懒,有时候卫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而他要求是很高的,比方说洗脸后的脸盆是要擦拭干净不留水迹的,而炒菜后的锅也是要手揩不出油渍才放行,等等。有时候他看我们没有达到他的要求,哪怕等到半夜,也要等到我们回来说,你看,灶没有擦干净。有时候拿他没办法,我就说,“I will do it as you said next time”,他老人家一脸无辜,说,“Gang, it’s not in my way, but in the way it’s supposed to be”,真是不服不行。不过却让我有了这个标题,也算是没白懒一场。
没错,“和西方接轨”这个话语有点短视。好的“道”不是某个地方所固有的。
ReplyDelete嗯,好题目!
ReplyDelete标题有趣,背后的故事也很好玩。
ReplyDelete说得好!
ReplyDelete我记得茅于轼先生有一次讲到大学经济学教育,很多地方还是叫“西方经济学”,
他说,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哪有什么西方东方的。
所以,去他的“与国际接轨”,也去他的“传统文化”
我们要common sense, 我们要the way it's supposed to be.
恩, 有道理。 大家都在寻求一种适合发展的方式。 规律都是一样的, 不是说牛顿发现的和何顿发现的就不一样的。
ReplyDelete嗯 真理相通,四海皆准~
ReplyDelete同意~
ReplyDeleteps:我还认识这个何钢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