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尺度的研究,研究的尺度

尺度在东家之子那里是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但这是文学意义上的尺度,也常被作为做事的“分寸”。

 

科学上的尺度是我们观察、度量世界的标度,Syva中秋说以天文望远镜看到的月球一样的坑坑洼洼,我们看到中秋的月亮圆满寄托了我们的思念,观察尺度的不同造成我们视觉的差异,进而影响我们的心理感受当然研究结论。

 

从光年到现在可以测量的纳米,从地质年代到你感觉到的嘀哒,铯原子已经振动了9192631770次。星球光年,原子纳米,恐龙年代,竞技秒摆。尺度不同,关键问题不同,影响因素也变化。

 

“上帝创世、林奈分类”。我们按照世界、国家、省、县划分了空间单元,但自然的尺度是山脉、分水岭、流域、小流域。这种差异决定了研究的尺度,统计数据的获取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自然没有国家,只有流域。

 

对尺度问题一直感兴趣,但是尺度的推绎似乎很难,很好奇Google Earth是怎样实现尺度的表现的。仅仅是一套与尺度(比例尺)关联的规则?还是找到了较好的尺度转换推绎模型和方法?兄弟们要是有尺度和尺度推绎的好文章和新动态,请记得和我分享。

 

发了个文章,虽然有点伪科学,还是做个广告。

何钢、蔡运龙. 不同比例尺下中国水系分维数关系研究. 地理科学. 200626(4)461-465.

 

4 comments:

  1. 蛮有意思的,有空学习一下

    ReplyDelete
  2. 刚想查看你一下你那篇关于尺度的文章,查了一下地理学报,没有发现。结果就看到你在我的blog里留言了。什么时候把那篇文章发给我学习一下吧。我的email:minipeach2000@126.com。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