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9, 2006
听高风谈后京都气候变化图景
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Tällberg Forum 2007 calls for Chinese youth delegates
About Tällberg Forum 2007
Requirement for Candidates
Required Files
Schedule for Candidates
Dec. 23,2006- Jan.14,2007 | Application |
Jan. 14,2007- Jan. 20,2007 | Face to face interview or telephone interview. |
Jan. 21,2007- Jan. 23,2007 | 10 candidates selected by Environment Fund |
Jan. 23,2007- Feb. 28,2007 | 5 candidates selected out of 10 by Tällberg Foundation |
Mar. 1,2007 | Invitation letter |
Financial Aid
Organizing Committee (China)
Sunday, December 17, 2006
伯克利我的工作
Saturday, December 16, 2006
赵老师伯克利行记
Thursday, December 14, 2006
转中青发博士信: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青年报: 上世纪80年代初那封署名“潘晓”的信中,一句“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感叹,再次成了时下很多本科生甚至博士生们心里的困惑。 当年我收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我没有感到多少兴奋,更多的是矛盾、沉重、复杂,因为“读博等于赌博”的说法已经广泛流传。读博一年多以来,除了生活的单调、学术探索的艰苦之外,我感受最多的,还是生活乃至生存空间的日益逼仄。 在学业方面,学术界学富五车、素养深厚、能以人格魅力指引学生一生的导师也有,可惜在导师中占的比例不高,更多的是这样三种导师:一种是对学生不闻不问的导师,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管理。一周不到机房也没人过问。第二种导师导是导了,可惜是误导——指定的研究,不是脱离实际就是落后于前沿多年,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未来发展。第三种导师虽然招学生时也希望学生有学术成就,但“吾爱真理,但吾更爱实惠”,他们更喜欢让博士生做赚钱的项目。至于报酬,自然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给多给少,全看导师的良心,这也是许多学生称导师为“老板”的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领域很窄。与硕士生的应用创新不同,博士生是要求理论上有所创新的。在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专家时代,我们只能集中于一个非常小的领域,跟踪国际前沿,不断挖掘,才有可能取得一点儿创新或进展。热门专业还可以和社会有接口,其他专业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以我的管理专业为例,乍看还是热门,可惜成功人士都自有管理心得,迫使这个专业的博士生只好钻到数学和理论模型里找出路,做出来的成果往往难有用武之地。 我们的视野也很窄。条件好的学校还购买了国外论文的数据库,需要的资料可以在线查阅,图书报刊也较丰富;条件差的学校连基本的研究条件都保证不了。做研究最好的方法是与国际同行交流,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参加各种会议。参加国内的会议,费用加起来也要几千元;国际会议更不用说,论文发表就要至少交300美元,想到国外开会还要花上万元。许多学校规定经费由导师管理,很少有导师愿意为学生出这个钱。我们只能闭门造车,水平自然可想而知。国家投入科研和博士生培养的经费并不少,但有多少能真正用于博士生的培养,尤其是让我们自己支配到学术研究和交流上? 我们的就业去向也很窄。企业一般不愿为博士这样的高学历者付高薪酬,到高校当老师或进研究机构,就成了大多数博士毕业生的首选甚至惟一选择。而高校和研究机构里已有不少在职读博的人,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归,我们想进去并不容易。即使运气好进了高校或研究机构,面对的又将是学风浮躁,造假成风,贫富不均。我们不得不反复问自己:事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专心做学问的,现在吃不开、没市场,将来会有吗?拿了学位就是为了去钓大鱼吗? 在生活方面,我们的生活圈子很窄。三点一线为主的生活可以用“三位一体”来形容:一个狭小的床位、一个固定的机位、一个随便的食堂座位,加上一个瘦弱的身体。 更重要的是,微薄的收入无疑让我们远离了许多丰富的生活。以我为例,每月享受国家规定的500元生活费,而学校住宿费每年要1000元,扣除探亲路费、电话费这些开支,每月可支配收入也就300多元,勉强够吃饭吧。而有的学校和院系连500元都保证不了!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去兼职?可是如果专业不是工科或热门的,想做全职的人尚且比比皆是、就业困难,哪个单位想要兼职?就算能找到,导师允许吗?自己的研究还做不做了? 交往圈子也很窄,我们平时接触的除了同一实验室的人就是学术上有交流的人,我身边走向大龄的同学越来越多,而他们中大多是很优秀甚至很有魅力的。女博士生很容易成为大龄青年,成了别人眼中的“第三种人”,逼得她们大呼“我不是灭绝师太”。 而让我们痛苦和寒心的是,关心我们的人很少。大概除了管理部门和部分导师了解我们的窘境,社会上几乎没人知道我们的情况,更别说理解了。也有人认为我们在象牙塔里悠闲自在、无病呻吟,或者因为少数挂羊头卖狗肉的博士生而对我们整体印象不佳,认为我们大多也是沽名钓誉之徒。 我们希望的是,公众对于我们这个群体保持平常心,多来关心一些最好,不关心也不要鄙视挖苦;我们也不需要光环,那不能当饭吃。今年年初IT业有人累死后,许多公司减少加班、增加福利,可几个学校的博士生跳楼后,却没看到或听说谁来关注一下我们的生存状况。说实话,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就是被误解的弱势群体。 我们是中国青年,渴望着为青年中国的腾飞贡献力量,可读书这么多年之后,我们却成了在越来越窄的人生道路上徘徊的人。很多同学,有和我一样的疑问,谁能告诉我们,出路在哪里? (远潇 ) 编后: 远潇他们是不是“无病呻吟”?为什么有这样的困惑?目前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生培养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
环境:21世纪中国能为世界做点什么?
《财经》年刊“2007:预测与战略”
特别分析 李光耀谈亚洲未来 把愿景变成现实 两个28年之后 谨慎处理三个关系 以反腐创造公正廉明的政治环境 反腐跨境合作网 中国“软力量” 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更激进的人民币改革 新能源安全 谁将成为核电大国?
“第四代”展现执政品格 银行业新起点 辨析“走出去” 法治的光谱分析 法治社会与律师使命 私营经济当务之急 “世界末日”图景震撼之后 新农村建设爬坡 台湾政治继续空转 2007年大事预告 俄罗斯:重建国家优先 美国:要什么变革? 美洲:分裂继续 中东:“不要与难题硬碰硬” 伊朗:不单是核问题 朝鲜:冬天的三个猜想 人物聚焦 潘基文:“秘书”与“长”之间 安倍晋三:走出“小泉时代” 辛格:弱势总理在关键时刻 卡斯特罗:身前身后事 曾荫权:特首选举与回归十年 陈冯富珍:世卫因她而改变? | 经济贸易 东亚一体化超越松散网络 APEC多重挑战 知识产权保护压力与动力 美国转向? 骤然清醒 繁华将谢 日本经济分水岭 勿重演“广场协议” 高增长奇迹还有多久?
国有银行交卷时刻 香港可自强 投资银行大机会 私人股权基金全球扩张 金融期货之父:“这一切已成过去” 回望亚洲金融危机
移植“中国模式” Google“不作恶” 商业化不是太高而是太低 消费中国 “汽车社会”困境 趋同不会有“休克期” 全球网络还是梦 移动新世界 数据世界 2006影像
气候“觉醒” “新太空时代”曙光 管理健康
前2008文化景观 体育是面多棱镜 杀鸡取卵 无奈“克隆” |
Monday, December 11, 2006
为何冬冷,奈何冬长
Wednesday, December 6, 2006
我有很多个我在你身上
Friday, December 1, 2006
令人不适,却是事实
Thursday, November 30, 2006
时间飞了,心情还在
Tuesday, November 28, 2006
博大精深,学无止境
Saturday, November 25, 2006
第二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倡议书
倡议书
——关注研究生的成长和地理学的未来
(2006年11月12日,北京)
“第二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于首都师范大学隆重举行,经过热烈的讨论,达成下列共识:
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以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和人类自身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分布格局与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地理科学曾被钱学森院士列为十大科学门类之一,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理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地理学研究生是地理学研究的新生力量,是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理应承担起地理学未来发展的重担。
当前,地理学界浮躁之风蔓延,“去地理化”趋势浮现,强调经济收益忽视基础研究,重视短期容易出成果的论文而轻视长期积累基础上的论著写作,同国际浅层次的接轨,等等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地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也面临着若干困惑和危机,主要问题有:
1. 近年来部分地理学机构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适当地扩大,一些导师名下的学生过多,进行“放养式”培养,指导粗放,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降,毕业后缺少独立科研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2. 目前的地理学研究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不能准确把握科学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识面趋于狭窄,科研实践缺乏,实地考察和动手能力较差,忽视第一手资料,过分依赖第二手资料。部分研究生参加横向课题过多,在理论和方法上缺乏锻炼。
3. 目前学术风气浮躁,学校对研究生的考核指标也急功近利,致使研究生缺少潜心做研究的氛围,科研态度不够严谨,科研工作不够扎实,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多追求一些“短、平、快”的论文和项目,不利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学术道德修养和吃苦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有待提高。
4. 广大地理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的机会太少,难以培育开拓意识和交流意识,致使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地理学专业内部的交流太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之间的交流平台尚未真正建立。
5. 选择专业的功利色彩过浓,部分研究生缺少为科学献身的敬业精神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倡导:
1. 地理学研究生要充满忧患意识,增强对地理学发展的社会责任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理学家的优良传统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在打牢专业基础,把握学科动向的基础上,既注重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也要深入实际进行观察、实验和调研。
2. 地理学研究生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秉持严谨的科研态度,在为地理学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恳请主管研究生培养的有关部门加强对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反思与改革,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的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我们倡议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保持三年学制,以夯实理论基础。
4. 呼吁广大地理学研究生导师为所指导的研究生量身制定培养目标和可行的培养计划,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5. 促进大众传媒加强对地理学社会功能的宣传,扩大地理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认知,为地理学研究生营造一个社会认同的环境。
6. 呼吁地理学机构和相关人士关注地理学研究生的成长,尤其是要改善他们的科研条件,多为他们提供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各地研究生之间,地理学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
地理学的性质决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我们义不容辞;
我们众志成城,激情满怀地投身地理学的研究,让地理学事业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