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9, 2006

听高风谈后京都气候变化图景

张海滨老师告诉我王院长把高风请来的消息告诉,真是很happy,这个气候变化谈判领域的专家,去年在蒙城开会的时候,只能在主席台上看到这位中国在UNFCCC的唯一专家代表,只能听七粒米悉数圈内她就佩服高风和杨富强的仰慕中了解。呵呵,现场听听报告。正面讲的都可以从已有的资料的获得,但是思路非常清晰。

气候变化的背景就不用说了,以下省掉3000字。比较重要的是对中国国情和世界体制框架的剖析,对后京都的探索。

中国国情:人口增长;大规模城市化,7-8亿人进入城市,将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快的城市化,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不可低估;高速工业化。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那什么来支撑?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

为中国制定自己的气候变化战略提供了政策框架:政策/法律/行政措施、结构调整、节能增效、行政处罚、政绩考核;中国气候变化战略正在审议…气候变化必须作为经济规划的一部分。企业界行动关注不够。十一五:20%;10%;16%。看来是很难实现,但是如果不做后果更严重,热议大国崛起,谈技术、谈体制、谈文化,他们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际体制?坚持公约框架;有利于我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推动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行动、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界的作用;大力推进世界规模碳排放市场的形成与壮大;有利于清洁技术的研发与快速扩散…

世界难点和热点:如何推动美国、澳大利亚参与行动?发展中国家以何种形式深入参与?如何引导世界经济及人类行为走向低碳时代?如何推进世界碳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如何推进减排与适应技术的研发与扩散?全球森林碳吸收碳储存等,适应?

对谈判立场的分析,中国政府已经有很多的转变了。从最初的“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跟我谈减排的问题”,到“不承担实质性减排义务”,这也是进步。而张老师分析“来自内部的力量”将更多的促进这一转变,触及了问题的关键:调整的重点是国际体制有利于国家内部调整自己的经济战略,及如何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谈判上谈的是利益,不是理想,所以对于我的困惑,他也存在但不含糊。

对于后京都时代,问他对三条可能的路线图的看法,他说当然是希望拉美国和澳大利亚入伙,所以UNFCCC的框架是必须坚持的,但是KP能做的什么程度,现在进展非常缓慢,缺乏真正的领袖。他正在推动KP以外,是否有第三条道路,而这条路正是秘书处在为之努力的。前景难免悲观,但是未来仍怀希望!

虽然跟王老师只有简单的接触,但是低调沉稳的个性特点,以及清晰准确的思想进路以及亲和严谨的学术风范还是印象深刻。他用战争、经济和非传统来总结外交思想的研究对象的三个阶段,而且对于“后代”给予了热切关注。他用信念、信息和信心(虽然打点折扣)来总结高风的演讲。都很到位。当然还有印象深刻的是,虽然是老同学聚会,他夫人和小孩打电话来要回去,他稍做解释就离开了。顾家的男人才是好男人啊。

以下内容来自网上热播大国崛起背景材料。

“作为总编导的王缉思并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即在北大任教,1991年进入社科院美国研究所,1993年担任该所所长,一度曾兼任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所长,直至2005年转任北大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职。

在担任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期间,王缉思开始崭露头角。他的个性谨慎,对国际现势及中国国情的了解也非常务实,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对美国的认识,远远超出美国对中国的认识时,王缉思即举美国众多研究机构及智库对中国的研究人力、物力、财力为例,反驳大陆部分学者及官员的错误认识。”

还要感慨一下,新老三届,真是社会的精英啊!

Tuesday, December 26, 2006

Tällberg Forum 2007 calls for Chinese youth delegates

 
Learn to Live to Learn- It's Your Turn!

Tällberg Forum 2007 calls for Chinese youth delegates

 

 

Tällberg Forum, which will take place in Tällberg, Sweden from 28 June to 1 July 2007, would like to invite 5 Chinese youth delegates to gain experience from this great international event and to make contribute to this significant global forum! As an innovative global meeting, strongly applauded by Kofi Annan and Al Gore, it is promised to be a precious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Youth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world while for the world to have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future of China. 

 

About Tällberg Forum 2007


This unique yearly event brings together 400 leaders and their famili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nd from various sectors of society in the small Swedish village of Tällberg to talk about, reflect upon and work on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stem from global interdependence. The Tällberg Forum is an innovative global meeting that has succeeded in creating an atmosphere of honesty, warmth and creativity in which the arts and nature make up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process.

 

The theme of Tällberg Forum 2007 will be: How on earth can we live together? Learn to Live to Learn. The 2006 Forum left no doubt that the imbalance in the energy ¨C economy-environment equation is systemic. Compounded local problems and activities have created acute global thresholds that demand a thorough systems understanding. This requires a massive mind shift.

 

In 2007 the Forum design will include, alongside plenary sessions, a number of parallel Tracks on critical global issues. Each track will explore the need for major systems adaptation. How can we make global environmental issues governable? How do we design interdependent sustainable solutions for individual livelihoods and communities? How can we achieve radical energy efficiency in production and logistics? Workshops will explore how we can adapt our specific fields of work to the ecological realities. All sessions will point to the final session: "What can I do?" How will I adapt my own personal and institutional activities? What actions do I recommend?

 

Please visit the website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orum


PKU Environment Fund BBS  Board -"Tallberg Forum 2007"

 

Requirement for Candidates


Current registered college student

Excellent English skills

Passion for addressing global issues

Excellen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 business, laws, environmen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re preferred, others are encouraged.

Required Files


Application Form (See Appendix)

Resume (optional)

Please send complete files to pkuenvironmentfund@gmail.com before 24:00 Beijing Time, Jan. 14, 2007, with the title "Name_University_Major".

 

Schedule for Candidates



















Dec. 23,2006- Jan.14,2007

Application

Jan. 14,2007- Jan. 20,2007

Face to face interview or telephone interview.

Jan. 21,2007- Jan. 23,2007

10 candidates selected by Environment Fund

Jan. 23,2007- Feb. 28,2007

5 candidates selected out of 10 by Tällberg Foundation

Mar. 1,2007

Invitation letter

 

Financial Aid


All the five students in the delegation will be financed by Tällberg Foundation. The financing includes accommodation in Tällberg during the forum, transporta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Tällberg, and the registration fee for the forum.

 

Organizing Committee (China)


Chairman   Bo Ekman   Chairman of Tällberg Foundation

Advisor     C. S. Kiang  Chairman of Peking University (PKU) Environment Fund

Executive Manager   

HE Gang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Chairman, PKU Environment Fund

Members

ZHANG Xin (PKU Environmental Fund Assistant)

DU Tingting (CDM Club Project Manager, PKU)

TAO Wendi (CDM Club Project Manager, PKU)

YANG Pingjian (CDM Club Project Manager, PKU)

LUO Rui (CDM Club Project Manager, PKU)

Peking University Environment Fund

Dec. 21, 2006

 

Sunday, December 17, 2006

伯克利我的工作

Schell院长谈了以后,大概对自己过去的工作也清楚了。

2007年春季,伯克利新闻研究院将开一门“中国和环境”新闻报道的课程,组织形式感觉像当时的贝迩BELL绿色示范课程。有几个主讲老师,分成不同的专题,主要有能源(Orville Schell, Thomas Gold)、水(Mark Dowie)、全球变暖(Sandy Tolan)和绿色奥运(Rone Tempest),这都是中国当前很重要的环境问题,当然还会有其他的问题。

课程会邀请不同的专家专题讲座,同时学生们分小组专题讨论。课程的时间将是每周一6点到9点,嗯,充实一周的开始。3月份还会有一个10天左右来中国的实地考察,我也可以一起回来。当然,还有几位中国和亚洲的访问学者也会一起帮忙和讨论,访问学者每周也有交流活动。舍此以外,其他的时间就可以自己来安排了,这是最让人激动的。伯克利的资源与环境的研究水还是很深的,而自由会给我想象。

我一直对一些系统的运作比较好奇,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怎么双手互搏,媒体如何运作,经济怎样运行,呵呵,这或者是一个机会。正在准备签证和机票等杂七杂八的事情,当然还有工作要安排好,还想回家一趟,因为得在那边过年了。虽然有一定基础,也有些系统训练,对于气候变化的领域稍稍熟悉一点,其他几个专题慢慢了解熟悉吧。各位兄弟姐妹,如果有相关的好资料就跟我分享一下吧,先行拜谢了。呵呵

Saturday, December 16, 2006

赵老师伯克利行记

张老师转来了精神食粮,相当开心啊。哈哈。

我也是在那里看到了在校园里休闲游荡的流浪汉,他不一定捧着大部头,但是一定是校园的独特风景。

而最近在看《大国崛起》,每每看到法国先贤祠镌刻的名字,心头就一热,而这恰是启蒙运动的故乡。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的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经济秩序。而温总理在接见教育工作者时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

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 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也在搜寻大国崛起的秘密:思想文化影响力,体制创新凝聚力,学习赶超爆发力,科技创新竞争力。不过如果总结起来,我们又会陷入综合国力的纷争。昨天听陈平老师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结合的“有纪律的手”;宏观选稳定比微观繁荣更重要;混和产权优于单一产权;选择性自主开放战略。我觉得很有见地,但带着鲜明的中庸色彩,那问题就是stella说的,如何把握这样的度?

 

--------------------------

已经熟悉如何坐BART了,坐上Green Line就到了伯克利,伯克利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这里可能是各种族学生最多的大学,你可以看到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每个人都有点小个性,和一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到了这个地方,你自然就会想起六十年代的反战运动,嬉皮士,摇滚,学生们聚会游行,持非主流非正统意见的知识分子流放自己,你在伯克利看到一个推着一车子自己家当的流浪汉在读大部头的著作一定不要奇怪,这是伯克利的传统,走在伯克利,会想起美国最有个性的那个年代,思想最为激进的一批人,想起当时的世界风起云涌,法国的红卫兵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不知今天的美国人是否还记得这些,伯克利被当年放火熏燎过的砖墙见证着这一段历史,希望这条街,这些楼能够像纪念碑一样一直存在下去,提醒美国人民他们的父辈曾经是富于思考,勇于冲破人类精神的束缚的一代,而不是一群群习惯于快餐和闲逛的大胖子。

说到这些话题,还得说说自由这个概念,很多人听我说起喜欢去伯克利,会说伯克利和北大最像,伯克利是最自由的地方,话里话外的,显示出大多数人对自由的误解,似乎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依我的理解,自由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于他人的尊重和宽容,我不同意你的见解,但是我尊重你的选择,我不喜欢你的做法,但是我能容忍你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自行其是,如果自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世界就只能靠暴力和强权解决分歧,这是西方世界文艺复兴带来的最重要的人类价值观念,也是中国没有经过启蒙运动的最主要缺失,承认天赋人权,对于同为人类的其他人有承认,尊重和宽容,才有民主制度的可能,同样也才有市场经济的可能,因为市场经济最主要的行为是交换,没有平等和尊重,没有承认和宽容,交换是存在不下去的。

所以,伯克利其实是一个最能体现尊重和宽容的地方,对于伯克利的彰显个性,比如前些年流行全身赤裸,咖啡馆里也能看见一丝不挂的美女,神情自若地看书,聊天,喝咖啡,我们除了要赞叹那些勇于挑战人类精神束缚的人们,还应该歌颂那些面对一丝不挂的姑娘还能神态自若喝得下咖啡的人们。

至于说伯克利和北大最像,作为北大的人,最好姑妄听之。余生也晚,不知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的时候,是否真的体现了尊重和宽容,至于有人说八十年代北大有思想解放运动,甚至说六四是伟大的学生运动的顶峰,北大是民族精神的脊梁等等,我觉得实在有必要指出其谬误,以上例来说,八十年代我所经历的北大,充其量是光着身子坐在那里喝咖啡(其实是稀饭)的角色,当然这很重要,勇敢而且光荣,但是我认为伯克利的精神还有另一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那就是尊重和宽容的态度,这才是自由的真正含义。

近一段时间,我一直断断续续在想中国经济发展将要面临的问题,我们是从二层楼开始建立市场经济的,现在楼开始摇晃了,自然要看看人家的地基,我们曾总结过产权(私有权)制度,企业家精神,法律环境这几个关键问题,记得出来之前报纸上说,为了让咸鸭蛋的黄儿油汪汪的,有人居然给鸭子吃苏丹红,此波未息,又有记者揭露,也有人给鸡吃苏丹红,为了让下出来的鸡蛋像土鸡蛋,这样的案例就不是私权和法律制度所能解决,重罚也好,枪毙也罢,市场经济运行的成本将是巨大的,在美国最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在中国会变成最缺乏效率,而不得不再一次仰仗强权,有人曾经提出过中国宗教的缺失,因为没有信仰,没有敬畏,没有对未来-不管是轮回的来世,还是美好的天堂-的憧憬的向往,自然没有诚信,没有道德底线,甚至没有廉耻和羞愧之心。

我觉得启蒙运动更为重要,中国如果不经过思想启蒙运动,不可能建立民主政治体制,也无法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走的太远,这是伯克利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一代知识分子或可开始的也许无法完成的工作,但是历史的责任如此,我们不能回避。

 

Thursday, December 14, 2006

转中青发博士信: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青年报:

    上世纪80年代初那封署名“潘晓”的信中,一句“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感叹,再次成了时下很多本科生甚至博士生们心里的困惑。

    当年我收到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时,我没有感到多少兴奋,更多的是矛盾、沉重、复杂,因为“读博等于赌博”的说法已经广泛流传。读博一年多以来,除了生活的单调、学术探索的艰苦之外,我感受最多的,还是生活乃至生存空间的日益逼仄。

    在学业方面,学术界学富五车、素养深厚、能以人格魅力指引学生一生的导师也有,可惜在导师中占的比例不高,更多的是这样三种导师:一种是对学生不闻不问的导师,对学生采取放羊式管理。一周不到机房也没人过问。第二种导师导是导了,可惜是误导——指定的研究,不是脱离实际就是落后于前沿多年,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未来发展。第三种导师虽然招学生时也希望学生有学术成就,但“吾爱真理,但吾更爱实惠”,他们更喜欢让博士生做赚钱的项目。至于报酬,自然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给多给少,全看导师的良心,这也是许多学生称导师为“老板”的原因。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领域很窄。与硕士生的应用创新不同,博士生是要求理论上有所创新的。在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专家时代,我们只能集中于一个非常小的领域,跟踪国际前沿,不断挖掘,才有可能取得一点儿创新或进展。热门专业还可以和社会有接口,其他专业就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以我的管理专业为例,乍看还是热门,可惜成功人士都自有管理心得,迫使这个专业的博士生只好钻到数学和理论模型里找出路,做出来的成果往往难有用武之地。

    我们的视野也很窄。条件好的学校还购买了国外论文的数据库,需要的资料可以在线查阅,图书报刊也较丰富;条件差的学校连基本的研究条件都保证不了。做研究最好的方法是与国际同行交流,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参加各种会议。参加国内的会议,费用加起来也要几千元;国际会议更不用说,论文发表就要至少交300美元,想到国外开会还要花上万元。许多学校规定经费由导师管理,很少有导师愿意为学生出这个钱。我们只能闭门造车,水平自然可想而知。国家投入科研和博士生培养的经费并不少,但有多少能真正用于博士生的培养,尤其是让我们自己支配到学术研究和交流上?

    我们的就业去向也很窄。企业一般不愿为博士这样的高学历者付高薪酬,到高校当老师或进研究机构,就成了大多数博士毕业生的首选甚至惟一选择。而高校和研究机构里已有不少在职读博的人,还有越来越多的海归,我们想进去并不容易。即使运气好进了高校或研究机构,面对的又将是学风浮躁,造假成风,贫富不均。我们不得不反复问自己:事业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专心做学问的,现在吃不开、没市场,将来会有吗?拿了学位就是为了去钓大鱼吗?

    在生活方面,我们的生活圈子很窄。三点一线为主的生活可以用“三位一体”来形容:一个狭小的床位、一个固定的机位、一个随便的食堂座位,加上一个瘦弱的身体。

    更重要的是,微薄的收入无疑让我们远离了许多丰富的生活。以我为例,每月享受国家规定的500元生活费,而学校住宿费每年要1000元,扣除探亲路费、电话费这些开支,每月可支配收入也就300多元,勉强够吃饭吧。而有的学校和院系连500元都保证不了!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去兼职?可是如果专业不是工科或热门的,想做全职的人尚且比比皆是、就业困难,哪个单位想要兼职?就算能找到,导师允许吗?自己的研究还做不做了?

    交往圈子也很窄,我们平时接触的除了同一实验室的人就是学术上有交流的人,我身边走向大龄的同学越来越多,而他们中大多是很优秀甚至很有魅力的。女博士生很容易成为大龄青年,成了别人眼中的“第三种人”,逼得她们大呼“我不是灭绝师太”。

    而让我们痛苦和寒心的是,关心我们的人很少。大概除了管理部门和部分导师了解我们的窘境,社会上几乎没人知道我们的情况,更别说理解了。也有人认为我们在象牙塔里悠闲自在、无病呻吟,或者因为少数挂羊头卖狗肉的博士生而对我们整体印象不佳,认为我们大多也是沽名钓誉之徒。

    我们希望的是,公众对于我们这个群体保持平常心,多来关心一些最好,不关心也不要鄙视挖苦;我们也不需要光环,那不能当饭吃。今年年初IT业有人累死后,许多公司减少加班、增加福利,可几个学校的博士生跳楼后,却没看到或听说谁来关注一下我们的生存状况。说实话,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就是被误解的弱势群体。

    我们是中国青年,渴望着为青年中国的腾飞贡献力量,可读书这么多年之后,我们却成了在越来越窄的人生道路上徘徊的人。很多同学,有和我一样的疑问,谁能告诉我们,出路在哪里? (远潇 )

    编后:

    远潇他们是不是“无病呻吟”?为什么有这样的困惑?目前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生培养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环境:21世纪中国能为世界做点什么?

注:此文发于财经2006年刊。刊中标题《世纪末日图景的震撼之后》未征得作者同意。

 

江家驷  北京大学环境基金理事长

 

10月底,国内各大媒体都以醒目的标题“温室效应危害堪比世界大战”报道了英国斯特恩报告,报告中发出了“如果各国政府在未10年内不采取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全球将为此付出高达6.98万亿美元的经济代价”的警告,而这将相当于“一战、二战和上世纪30代的美国经济大衰退付出的代价”。同时,冰川大量融化所导致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全球六分之一人口严重缺水,40%以上的野生物种灭绝,并造就多达两亿的“环境难民”。

这是一个警钟,人类时常需要警钟才能从迷醉在自我的道路上敲醒,就像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样,就像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一样。国际油价一路飚升,国内电荒、油荒乃至民工慌,都是给我们的警钟。我们的警钟已经敲了,敲了很多次,可是听的人不多。中国对于能源的敏感性比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要强,而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不够,对全球的资源环境问题还没有清醒的认识。中非论坛的盛况表明日渐全球化的经济合作和中国全球资源的战略诉求。因此,我们必须把中国放到全球的大背景下来看。

今年5月,我参加了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中美气候变化论坛”,论坛从不同层面讨论了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应对措施。7月份,上海欧美同学会举办“能源与大都市发展”论坛,能源与环境问题也是探讨的主题。11月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商业高峰会在北京举办,专门设置了“中国发展方程式: 平衡能源需求与环境保护”的主题。这一系列的事件当中,如何平衡环境与能源发展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

2006环保总局发布报告称中国的环境现状,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近1/5的土地面积有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近1/3的土地面临水土流失,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单位GDP能耗、物耗,单位GDP的废水、废弃物排放量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是“沙漠和荒漠化”,口号是“莫使荒地变沙漠”,而中国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环境所面临的挑战。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来,到2010年主要的污染物的排放要减少10%,单位GDP能耗减少20%,这是很大的目标也是政府承诺实现的,但2006年“十一五”的开局年,耗能并没有减少,污染也没有减少。这就是说,我们已经非常清楚,温总理曾经说过,我们在“九五”、“十五”主要经济指标都超过预定目标,但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指标却没有达到。现在“十一五”开始了,不止是没有达到,而且环境更恶劣,2006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增加了0.8%,这是非常危急的。

北大环境学院在《生态与环境前沿》杂志上发表专刊的研究表明,超过3/4的城市人口呼吸着超过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空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环境污染具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同时具有高浓度水平的特征,污染问题比西方国家更为复杂。西方国家一两百年走过的污染治理道路,我们在2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就爆发出来了。水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荒漠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等,都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健康。

我并不需要罗列一些惊人的数据来耸人听闻,这些数据在很多报告上都可以找到。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不是像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假装看不到问题。这里有松花江污染事件所引发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问题,再往前有SARS事件凸现的政府透明性和应急机制的问题,圆明园事件反映的公众参与和科学决策的问题,等等。这些事件,都给我们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告诉我们忽视环境问题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但是却也传递了积极的信号,就是环境改变了,整个社会也在变,就看我们能否适应这种变化。

所以,我们要非常的清楚我们所处的环境,美国总统林肯曾经说过,“我们以前的平静的状态解释不了现在风暴的时代,你不能够把以前很平和的时代用在现在”。我们也一定要认清楚,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全新的,我们需要全新的思想,我们要全新的行动。有人甚至提出了,我们需要环境方面的阿波罗计划和曼哈顿行动,不管叫什么计划或者行动,都是说我们必须系统思维、系统改变,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赖以生存的地球。

中央提出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提出来要发展循环经济,要保护修复自然生态,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要强化资源管理,要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这些理念在我们的“十一五”规划里面都有非常明确的阐述,我认为这很重要。中央也提出来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手段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转变。

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经济发展,平均每年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但是别忘了,中国是以制造为中心,制造就是manufacture,中国自豪是全球的制造中心,我们不能再这样走下去了。制造一定程度上是以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的,现在中国要开始进入以知识为主的经济开发,以知识为准,英文讲是knowledge-based,最重要的就是要创新。创新这两个字非常的困难,需要支撑体系,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要培养创新的文化。

不难预见,如果没有系统的改变,在这样快速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单位GDP的能耗还将升高,资源的消耗也很难突然之间降低。但是,我们第一次提出了这样定量的标准,来改变我们的惯性和惰性,借以缓解直至逆转我们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因此,我们提出来能源与环境领域在几个方面的创新,我们要有行动计划。

首要的就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自然资源的适度消耗。美国的能源效益是中国的三倍,日本是中国的九倍,中国的耗能在多地方都非常大,非得要改进,否则我们的能源根本不够,在世界经济论坛中,我曾经问发改委的同志,中国在能源的方面、水的方面有没有五十年计划?中国的人才培养有没有五十年计划?在资源和环境外交有没有五十年计划?我们还没有,我认为这不止是要中国要做的,全球都要这么做。我们谈远景的话就是20年,所以计划都是做到2020年,我认为还不够,要做到50年,没有长期的计划,没有全面的考虑,我们很难有战略的考虑和系统的改变。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等实现节能和能效提高。有学者估计,中国到2015年,要增加建筑面积200亿平方米,现在已经有的中国的建筑面积全部总量400亿平方米,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有400亿,10年之内,我们要增加200亿,也就是说10年内,我们要盖的是我们现有的建筑面积的一半,这个数据非常惊人。但在这200亿当中,只有1亿是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我们的能源问题,如果不推广绿色建筑的话,我们的能源需求多少,如果我们不节能,不增加绿色的覆盖范围的话,我们再有几个三峡,恐怕也难以解决问题。

建立中国自己的气候交易所,发挥市场力量解决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场合我和莫里斯斯特朗先生都曾谈到过这个建议。成立气候交易所,减排的买卖和交易,利用市场手段通过交易减少排放的污染。江苏一个项目经过减排后交易,达到了10.2亿美金。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最近也承诺30亿美元“绿色投资”,就是用于碳排放额和低排放能源。现在美国有了芝加哥交易所,欧盟在两年前建议的,现在交易量达到220亿欧元,美国的交易量现在已经很大,所有美国对外农业外销的总额还没有这个大。更重要的是,此举也将进一步推动增加政府透明度,建立法治。现在这个时机已逐渐成熟,而且希望能够参考国际的标准,建立中国自己的审核机构,推进技术的引进和创新,保护知识产权,这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开发,非常有意义。

推进和实行流域的综合管理。自然没有国家、省的分界,自然是分流域的。因为流域内既有城市的,又有乡镇的,有水的地方才有人口的发展,才有经济的发展,有水才可以生存,有水才可以开发,才有经济的资源,所以有水是非常的重要,但是平常我们的社会的机制不是从流域整体来考虑的,大江大河的问题比较难解决,上游不管中游,中游不管下游,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跟机制的管理有关系。国家提出来建设新农村,农村不是孤立的,城乡一盘棋,环境问题也是,因此,流域的综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自然保护领导力的培养,社区领导力的培养。对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高层都很清楚,因此提出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难的层次在基层,他们对如何实现经济的开发和环境的平衡缺乏了解和认识。我认为这是非常基本的问题,能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我认为生命力在基层,这些基层领导要培训。所以中小企业的支撑结构、示范推广的网络和领导力的培养,才构成我们实现上述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基础。

借用英文中的三个主义,我也想强调一下我们的整体思维。一是Rationalism,西方都讲叫理性主义,讲经济开发,是理性主义为主。自然主义,Naturalism,讲自然环境保护,以自然主义为主。人道主义Humanism,讲社会共存,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建设和谐社会,不能不考虑这三个方面。这三个主义,其实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和谐社会一定会提到这三个主义: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

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发表过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是讲文明的冲突,他提到将来世界的冲突很可能是在文化方面。他举了两个可能性,第一个伊斯兰和基督教的冲突。第二个叫东方和西方之间可能的冲突。我认为我们这个世界的冲突很多,我们要讲“和谐”,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现在我们提出来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和谐世界”。我们的哲学中还有“知行合一”,就是要行动,通过行动我们才能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和境界。

回顾这些,我经常问我的学生也问我自己,19世纪的中国贫穷落后挨打,20世纪的中国争独立求解放图发展,21世纪的中国应该什么样?我是想21世纪的中国不止是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中国还要为世界做点事情。如果我们再问,21世纪的中国可以为世界做什么?那么环境问题无疑是很重要的方面,中国的环境问题异常复杂非常艰巨,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就是帮助世界解决问题。

 

2006国内环境大事记:

27,国家环保总局通报,国家环保总局将对127个分布在全国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附近的重点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对11家布设在江河水边的问题严重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对10个违反“三同时”的建设项目进行查处。

214,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314,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要求在“十一五”时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331,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

73,国家环保总局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97,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昨日向媒体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GDP核算报告2004》表明,仅核算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方面,2004年的原有GDP就将扣减1.8%

98,湖南省岳阳县城饮用水源地新墙河发生水污染事件,砷超标10倍左右,8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1112,央视《每周质量周报》播报了北京市个别市场和经销企业售卖来自河北石家庄等地用添加苏丹红的饲料喂鸭所生产的“红心鸭蛋”,并在该批鸭蛋中检测出苏丹红。食品安全事件再次受到关注。

1122,财政部和环保总局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这标志着中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正式开始实施。

 

《财经》年刊“2007:预测与战略”







特别分析

李光耀谈亚洲未来
□胡舒立 《财经》杂志主编


把愿景变成现实
□ 吴敬琏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两个28年之后
□ 杨继绳 资深政经评论员


谨慎处理三个关系
□ 李剑阁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以反腐创造公正廉明的政治环境
□ 王振川 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反腐跨境合作网
□ 廖燃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亚太区主任


中国“软力量”
□约瑟夫·奈(Joseph Nye) 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著有《软力量》


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 吴建民 外交学院院长


更激进的人民币改革
——专访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
□ 陈晋《财经》杂志特约记者


新能源安全
□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 剑桥能源研究公司董事长


谁将成为核电大国?
——专访美国前能源部长斯宾赛·亚伯罕姆(Spencer Abraham)
□《财经》杂志美国首都华盛顿特派记者 李昕



中国话题


“第四代”展现执政品格
□ 凌志军 资深政经评论员


银行业新起点
□ 刘明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辨析“走出去”
□ 秦晓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法治的光谱分析
□ 江平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法治社会与律师使命
□ 张思之 《中国律师》创办人


私营经济当务之急
□ 保育钧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


“世界末日”图景震撼之后
□ 江家驷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新农村建设爬坡
□ 张晓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


台湾政治继续空转
□ 杨渡 台湾《中国时报》副总主笔


2007年大事预告


地区焦点


俄罗斯:重建国家优先
□ 弗拉迪米尔·波波夫(Vladimir Popov) 莫斯科新经济学院教授


美国:要什么变革?
□ 安耐林(Natalie Ahn)
《朝日新闻》驻美国首都华盛顿记者


美洲:分裂继续
□ 彼得·哈金(Peter Hakim)
美国华盛顿思想库“美洲对话”总裁


中东:“不要与难题硬碰硬”
□ 大卫·伊格内休斯(David Ignatius)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邮报环球”国际事务网上论坛主持人


伊朗:不单是核问题
□ 黄山 《财经》杂志记者


朝鲜:冬天的三个猜想
□ 谢淑丽(Susan Shirk)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政治学教授、世界冲突与合作研究所主任,原美国东亚与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帮办


人物聚焦


潘基文:“秘书”与“长”之间
□ 李昕 《财经》杂志美国首都华盛顿特派记者


安倍晋三:走出“小泉时代”
□ 林靖 《财经》杂志日本东京特派记者


辛格:弱势总理在关键时刻
□ 曹海丽 《财经》杂志印度新德里特派记者


卡斯特罗:身前身后事
□ 李昕 《财经》杂志美国首都华盛顿特派记者


曾荫权:特首选举与回归十年
□ 陈慧颖 《财经》杂志香港特派记者


陈冯富珍:世卫因她而改变?
□ 何禹欣《财经》杂志香港特派记者


经济贸易

WTO背水一战
□ 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 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


东亚一体化超越松散网络
□ 黑田东彦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


APEC多重挑战
□ 张蕴岭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


知识产权保护压力与动力
□ 张玉卿 原中国商务部条法司司长


美国转向?
□ 约翰·列普斯基(John Lipsky)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常务副总裁


骤然清醒
□ 史蒂芬·罗奇(Steven Roach)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繁华将谢
□ 谢国忠《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原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日本经济分水岭
□ 竹中平藏 日本庆应大学全球安全研究所所长兼教授、原经济财政大臣


勿重演“广场协议”
□ 詹姆斯·多恩(James Dorn) 美国华盛顿卡托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


高增长奇迹还有多久?
□ 许小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资本金融


国有银行交卷时刻
□ 郭树清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


香港可自强
□ 沈联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顾问、原香港证监会主席


投资银行大机会
□ 方风雷 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私人股权基金全球扩张
□ 大卫·鲁宾斯坦(David Rubenstein) 凯雷投资集团创始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金融期货之父:“这一切已成过去”
□ 李春晓《财经》杂志特约记者


回望亚洲金融危机
□ 托马斯·希勒(Thomas Schiller) 标准普尔亚太区总裁



商业管理


移植“中国模式”
□ 柳传志联想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Google“不作恶”
□ 李开复Google中国区总裁


商业化不是太高而是太低
□ 李彦宏百度创始人、CEO


消费中国
□ 高安德(Andrew Grant) 麦肯锡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资深董事


“汽车社会”困境
□ 陈清泰 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趋同不会有“休克期”
□ 白礼德(William Parrett) 德勤CEO


全球网络还是梦
□ 赵倩如(Sandra Liu Chiu) 美国航空政策和经济中心主任


移动新世界
□ 彼得·考黑(Peter F. Cowhey) 原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国际事务局局长


数据世界


2006影像
事件 / 人物



科学技术


气候“觉醒”
□ 张称意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


“新太空时代”曙光
□ 王以超《财经》杂志记者


管理健康
□ 杨功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文化体育


前2008文化景观
□ 李多钰 《新京报》副总编辑


体育是面多棱镜
□ 卡尔·格林菲尔德 (Karl Taro Greenfeld) 美国《体育画报》杂志助理主编


杀鸡取卵
□ 王小山 《体育画报》杂志主笔


无奈“克隆”
□ 苗棣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有江老师的文章,不过很遗憾,编辑把标题改了,这个标题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原标题是有一点宏大“环境:21世界中国能为世界做什么?”,但还是表达内容的。现在感知做新闻的手法了,舒立根据文章内容和年刊构架,狠狠一刀,“强奸”了作者的本意。什么是“世界末日”呢?文中并没有这样悲观的论调,而是积极的分析问题,建设性的提出建议,世界末日是八竿子也打不着啊。不过倒是需要像面对“世界末日”一般的变革。对未经作者同意修改标题的财经表示抗议!!!

 

Monday, December 11, 2006

为何冬冷,奈何冬长

这个冬天真是难熬。最近的事情总是心情起伏,春天总是让人期待,可是冬天奈何还很长,有时感觉像是生活在别处,被时光遗忘。有一天早起,却发现城隍庙正在装修,这让我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没有了豆浆和油条,只好学一的冬菜包子解决肚子问题。

 

一个朋友家的小孩,高三的关键时候,离家出去了20天,女孩子家,家里人有多担心啊,看得见的憔悴,看不见的心碎。提起笔来想写个信,才知道不写信已多年,再提笔已惘然,千言万语,唤人回家。都说黄昏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冲动的孩子走得再远也逃不开父母的心。回家吧。

 

为了体会当时的心情,翻开了旧时的日记,点滴片刻的心情已经被岁月磨损,只是还有文字忆起青春的朦胧和青涩,抑或甜美或梦想。我们都曾叛逆,可是我们却忘了我们怎么长大,如果总有成长的代价,那么什么才是青春的故事。这封信写得我自己都疑惑,风干的青春岁月如何滋润心灵的枯萎。

 

UCBDS2019还在过程中,等待、坚持,很多事情都在进行中,却没有敲定,仿佛被撕作了很多块,每一块都在冷风中吹痛。预约了签证却不敢预定机票。没有雪的未名湖多少有一些荒寒,痩柳枯石,想听姚洋的精彩却被告知病了取消。似乎杂志网络又开始了年终的盘点,细数来,冬天的明天就是春天。

 

Wednesday, December 6, 2006

我有很多个我在你身上

 

晚上江老师的见面会暨新老会员聚会。江老师谈了很多,有些他讲过,有些第一次讲,他讲来北大工作的渊源,这几年工作的收获和教训,基金的计划和打算等等。他讲的他和他父亲的故事,他父亲是国民党的部下,而他娶了个洋媳妇,他又反复来大陆联系和工作,因此他感觉他的父亲不会原谅他,但是当他父亲病危的时候,他回去照顾父亲,他问父亲还怪他吗?父亲跟他说了一句话“我有很多个我在你身上”。送完父亲最后一程,他也知道,他的父亲已经原谅他了。然后他也对着我们说,“我也有很多个我在你们身上”。

 

新闻网上看到今天是侯老的95岁华诞,看到轮椅上的侯老,依然精神矍铄,但是已经老很多了。还记得03年和几个朋友去侯老家里拜访过他一次,帖一张当时侯老的照片,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侯老对地图的敏感和熟悉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他当时讲的内容已经依稀了,但是那一首诗始终记得:“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还有一件喜事,就是侯老将作为首届十位教师之一获“蔡元培奖”。这些天忙的间隙在看《大国崛起》,其中有伏尔泰对牛顿一段的精彩述评,首相亲自宴请他,当他走进的时候,所有的绅士们都站起来了,“一个国家对于科学家的尊重,和对科学的尊重”,牛顿说请大家坐下吧,首相说“哪有老师没坐,学生坐下的”。

 

Friday, December 1, 2006

令人不适,却是事实

还要谈一谈阿尔戈尔的电影An Inconvenient Truth《一个令人不适的真相》,这是一部集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电影,这是对人类未来的担忧与呼吁。对于“差点就成为美国总统”的戈尔先生而言,或者也可以说是一份集个人奋斗史和地球血泪史于一体,为08年大选而准备的PS。但是我们不要因为一个人做事带着目的而怀疑这目的后面的真诚。把电影后的Wake me up选录如下,电影值得一看,做环境的一定要看。

 

The climate crisis can be solved, are you ready?

 

In fact, you can even reduce your carbon emission to zero.

Buy energy efficient appliances + light bulbs

Change your thermostat (use clock thermostat) to reduce energy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Weatherize your house, increase insulation, and get an energy audit

Recycle

If you can, buy a hybrid car

When you can, walk or ride a bicycle

Where you can, use light rail or mass transit

Tell your parents not to ruin the world that you will live in

If you are a parent, join with your children to save the world they will live in

Switch to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

Call your power company to see if they offer green energy. If they don’t, ask them why not?

Vote the leaders who pledge to solve this crisis, write to congress, if they don’t listen, run for congress

Plant tress, lots of trees

Speak up in your community, call radio shows and write newspapers

Insist that freeze CO2 emission

Join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shop global warming

Reduce our dependence on foreign oil, help farmers grow alcohol fuels

Raise fuel economy standards, require lower emissions from automobiles

If you believe in prayer, pray that people will find the strength to change

 

In the words of the old African proverb: when you pray, move your feet!

 

做个预告,122SG和清华绿协在环工系有个一个关于“气候变化会议”的小型论坛。今年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青年代表SH介绍他的参会见闻,我也会过去介绍去年参会的“宣言是怎样炼成的”和协会行动的情况和计划。总的围绕青年在气候变化中的参与、角色和行动展开交流,我想对全面了解气候变化领域很有帮助,同时也是北京地区对气候变化关注的青年们的一次聚会。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参加和捧场。1227号气候变化领域的前辈高风先生会来北大并在国关做个演讲,高风对于气候谈判简直太熟了,也是唯一在UNFCCC秘书处工作的中国人。敬请关注。

 

Thursday, November 30, 2006

时间飞了,心情还在

“时间飞了”是表哥的博名,我觉得清澈的文字总能勾起内心的某些思绪,很累很疲惫的肉体和粘乎的眼皮,是要寻求一些理解和支持的慰藉,梦想的价值,坚持的力量,我们都知道是内心火焰。如果你费尽心思,满心得意折腾的文章,正准备踌躇满志,等待发表,却发现别人已经做了。这大概和你千思万想,终于下定决心表白,却发现喜欢的姑娘已是别人的新娘,一样的感觉吧。纵使泪流满面,依然相信自己,未来和爱。时间飞了,心情还在。忙,让我们记不得时间,爱,让我们忘不掉心情。

 

Tuesday, November 28, 2006

博大精深,学无止境

 

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刷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术精英!这是troy的感慨,我也跟着感慨一下,我们都看好的学术苗子,院士分子也都被这沉疴的科研体系和市场经济压迫的浪潮冲刷进了滚滚洪流。他们曾经坚持,他们也怀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可是坚持不下去了。连他们都坚持不下去了,这个问题够严重的。我们的科研体系诞生了贴个假标签的所谓“龙芯”,我们的学术体制却容不下一个怀着学术梦想的年轻人。唉~

 

标题是看了某某公司的培训材料的感慨

office是、SAP是、arcgis也是,关于技术的传奇,还是社会的风潮,都是吧

因为博大精深,所以学无止境,恩

 

Saturday, November 25, 2006

第二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倡议书

第二届地理学研究生论坛举办也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没把这个东东贴出来,热情和优秀的KY把这个发给我的时候,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青年的话语权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回想去年一起折腾第一届的时候,我们只是想寻找一些交流,做些事情。而今,他们想发出一点声音。看看热血青年的激情,再读到老蔡的严谨修改,还整合了张国友、樊杰、老柴、周尚意等等老师们的意见。倡议,总是有一些怀着理想去努力,那么,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第二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倡议书
——关注研究生的成长和地理学的未来
(2006年11月12日,北京)


“第二届京区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于首都师范大学隆重举行,经过热烈的讨论,达成下列共识:
地理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以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和人类自身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分布格局与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地理科学曾被钱学森院士列为十大科学门类之一,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理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地理学研究生是地理学研究的新生力量,是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理应承担起地理学未来发展的重担。


当前,地理学界浮躁之风蔓延,“去地理化”趋势浮现,强调经济收益忽视基础研究,重视短期容易出成果的论文而轻视长期积累基础上的论著写作,同国际浅层次的接轨,等等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地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也面临着若干困惑和危机,主要问题有:
1. 近年来部分地理学机构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适当地扩大,一些导师名下的学生过多,进行“放养式”培养,指导粗放,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下降,毕业后缺少独立科研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2. 目前的地理学研究生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不能准确把握科学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识面趋于狭窄,科研实践缺乏,实地考察和动手能力较差,忽视第一手资料,过分依赖第二手资料。部分研究生参加横向课题过多,在理论和方法上缺乏锻炼。
3. 目前学术风气浮躁,学校对研究生的考核指标也急功近利,致使研究生缺少潜心做研究的氛围,科研态度不够严谨,科研工作不够扎实,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多追求一些“短、平、快”的论文和项目,不利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学术道德修养和吃苦团结协作的精神也有待提高。
4. 广大地理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的机会太少,难以培育开拓意识和交流意识,致使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地理学专业内部的交流太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之间的交流平台尚未真正建立。
5. 选择专业的功利色彩过浓,部分研究生缺少为科学献身的敬业精神和为国家、社会服务的责任感。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倡导:
1. 地理学研究生要充满忧患意识,增强对地理学发展的社会责任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理学家的优良传统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在打牢专业基础,把握学科动向的基础上,既注重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也要深入实际进行观察、实验和调研。
2. 地理学研究生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秉持严谨的科研态度,在为地理学发展贡献绵薄之力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恳请主管研究生培养的有关部门加强对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反思与改革,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的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我们倡议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保持三年学制,以夯实理论基础。
4. 呼吁广大地理学研究生导师为所指导的研究生量身制定培养目标和可行的培养计划,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5. 促进大众传媒加强对地理学社会功能的宣传,扩大地理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认知,为地理学研究生营造一个社会认同的环境。
6. 呼吁地理学机构和相关人士关注地理学研究生的成长,尤其是要改善他们的科研条件,多为他们提供科研实践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促进各地研究生之间,地理学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地理学也不例外;
地理学的性质决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我们义不容辞;
我们众志成城,激情满怀地投身地理学的研究,让地理学事业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更加辉煌!

Friday, November 24, 2006

中国对话总编对话图书馆北配楼进行中

 

中外对话 (www.chinadialogue.net)

北京大学环境与发展协会

北京大学“CDM Club, 6 E plus”协会

 

诚邀您参加1124在北大举行的演讲——

 

全球变暖和环境保护中的国际对话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从经济角度看气候变化》中指出:如果不采取行动,“气候变化的总代价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至少损失全球GDP5%,而且年年如此”;如果考虑到更广泛的风险和影响的话,“损失估计将上升到GDP20%或更多”。是否危言耸听?

面对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尤其是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当今中国正在飞速发展,随之而面临的环境挑战也日益严峻。据官方估计,中国在环境问题上所付出的代价相当于其GDP10%;同时,污染、沙漠化和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已被国内外所广泛认知,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国之内,而是全世界都要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促进这种共识的达成,并推动世界各国在直接对话中寻求解决我们所共同面对的环境危机的途径?


 

演讲嘉宾:伊莎贝尔·希尔顿  女士

时间:112418:45 ~ 21:00 (周五)

地点:北京大学图书馆北配殿报告厅

演讲语言:英文,中文翻译

 

        嘉宾介绍:

伊莎贝尔·希尔顿 Isabel Hilton

英国人,“中外对话”(www.chinadialogue.net)总编。著名记者、专栏作家,中国问题专家,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会会员。BBC资深主持人、记录片制作人。

 

教育情况: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并获取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布兰福德大学名誉博士;

先后在中国北京语言学院和上海复旦大学学习两年。

工作情况:

Ø       2006年初,她着手创办全球致力于环境问题的第一个完全双语网站“中外对话” (www.chinadialogue.net)7月网站试运行,9月底正式发布;

Ø       2001年以来,她一直主持BBC-3的文化交流节目《晚间电波》;

Ø       1999年,她被聘为美国知识、文艺类杂志《纽约人》的撰稿人;

Ø       1992年,她主持了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招牌新闻节目《今夜世界》,同期担任英国《卫报》的专栏作家;

Ø       1986年加入英国《独立报》成为该报的创始人之一;

Ø       1976年于苏格兰电视台开始了她的新闻职业生涯,后曾在英国的《每日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工作。

 

她的作品曾发表在英国的《金融时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英国的文学杂志《Granta》、政治周刊《新政客》、杂志《审核制度索引》以及西班牙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国家》等全球知名刊物上。独著及合著出版多部著作。

她曾在中国、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地区和欧洲等国做报道,还是BBC多部电视记录片的撰稿和制作人。

她还是一位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者,曾在世界多所著名大学发表演讲,受到大学生的广泛欢迎。

 

本次演讲热忱欢迎政府相关部门、民间组织、相关学者、媒体朋友、大学学生等各界人士参加。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聪明孩子和幸福妈妈的感恩节

老师总是在这样的时候给人意外的惊喜,于是这个时候,张老师的信成为最可期待的“礼物”。把这首童诗转贴于此,以感恩的心情,留给同怀此心的朋友。有其母必有其子,聪明孩子幸福妈妈的对话不禁让我也开始有点憧憬有个家,家有小子,小子~。也是在感恩节,UCB也发来了访学的offer4个月做中国项目,真是很好的机会,感谢江老师的鼓励和推荐。昨天和老贾谈,如坐春风,他的那句话还在我心里激荡,我也在想:何钢你为何不成钢!是的,感谢你,感谢生活!

 

====================================

“……坐在回家的车上,无可奈何忍受着车流人潮的喧嚣,百无聊赖且身心具疲。小儿电话打来,“妈妈,我写了一首诗,念给你听!”,童声的稚气,春雨般的温暖。一天的劳累和烦躁于是化成了愉悦。瞬间,生活因之而美丽。

仅抄送各位朋友,并附上他4月份的诗作,借花献佛,权做送给大家感恩节的礼物,感激生活中,有你们的存在和支持。也感谢此生我能做一个如此幸福的母亲。我受了小儿的感染,有些“过分”了,见谅。

——“妈妈,我觉得这首诗,好像很酸,但是,很甜”,“最好的礼物,就是发自内心的”,“这是儿子送给你们的”。

 

 

致妈妈、爸爸——“一串项链”

 

早上醒来

你会发现一串项链在脖子上

晶莹剔透

虫子包裹在项链里

如果我问你,它是什么做的

你一定回答成——琥珀

你错了

其实是珍珠

只不过是虫子迷惑了你的眼睛和心灵

 

20061122,赵雍于北京万泉新新家园

 

老师不无得意的介绍他们家小虎,呵呵

“该同学现年9岁半,喜欢或者说酷爱读书,三国演义从最简单的版本到繁体字的版本都读过,估计读了几十遍。也喜欢历史。读书兴趣广泛,什么都读,基本上属于吃书的。他的休息方式,就是读书。通常的口头禅是,我得休息一下了,看几页书。然后,就很久没声了。

2岁多的时候,问我们同事和我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个赵雍,为什么每个人都是唯一的。

678岁时,对人是否有灵魂有极大的兴趣,常常要冥想很久。“思考生和死的问题”――他的原话。

后来,为尽量让他“社会化”,并筑巢引凤,给了他一个PS2游戏机,让他呼朋换友……让他自然一些融入“正常”的世界,包括鼓励他打架等。

最近一次,讨论他的理想,是不当小组长,并为此组织其小组讨论选举问题。“我不想要小组长或者班干部的荣誉,太累,还得开会,最主要的是,你原来帮着干活、打扫卫生等,都是自己感兴趣才做的。要是当干部,或者为了这些荣誉,我原来做那些事情的乐趣就没有了。然后,人就不自由了……,你说,我为啥要当干部呢”。“自由”对于他,几乎意味着一切。

他基本上是属于个人主见极强的人,不服从压迫,不怕压力,“社会化”中忍耐性极强,能为自己找到很多借口等等。

这就是赵雍同志的基本情况……的素描。现在努力做的是,让他尽量关注周围,尽量体力活动,尽量和小朋友在一起,并同时,照顾他的兴趣。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绿和项目与厉氏故事

去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谈绿色校园的项目,谈得还不错,BYW很干练也很直爽的北京女孩,很快就劈劈啪啪的甩来一串问题,当然,因为我们要做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把我们想做的和正在做的事情说出来就OK了。ZFD一直帮助我们在联络,所以项目更应该做好了。其实,项目的资金不大,也不是吸引我们的原因,但是相信GP回事我们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

谈完基本确定了合作的方式,等填好申请表第一笔资助资金尽快到位。真是一个高效的讨论。YW热情的带我们参观GP的办公室。新媒体做的工作很有意思,这就为什么我说做这行都要有点想法和创意才行。普通的工作隔件,贴着Green Peace的各色宣传贴画。随意的着装,轻松的交流,感觉工作环境和氛围还不错。

在参观“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小组”的时候,竟然碰到ppLY师姐,哈哈。有人冒出来一句话,“好面熟”,我也觉得面熟,就是我们当年新年晚会的主持人,我就想起了是去北京是环保局宣教中心的师姐。呵呵。没想跑到GP来了,一问也只有几个月,希望师姐绿和工作开心快乐啊。

 

在新闻网看到转引的厉以宁讲的孔子的两个故事,颇受启发。

一个故事是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规定,如果有人能在别的国家将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赎回,可以向国家报账。一次,子贡在别国赎了一个鲁国奴隶回来没有报账,鲁国人因此赞扬他的道德高尚。孔子知道后批评子贡,说子贡没有考虑到这个规定最大受益者是奴隶,他的行为妨碍更多的奴隶被赎回。因为当其他人遇到时会想,如果赎回报账,会被认为道德不高尚;如果不报账,白白损失一笔钱。

另一个故事是子路一次遇到有人落水,就奋不顾身将其救出,被救者的家属送给子路一头牛以示感谢。于是子路很高兴把牛牵走了。当时,很多人谴责子路为了利益救人,说他道德品格低下。孔子知道后却表扬了他,说子路心安理得地接受酬谢,就会鼓励更多的人救人,受益者是那些遇到困难的人。

Friday, November 17, 2006

老江说过的那些话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句话,记住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经历一些事;因为一些事,留下一些回忆。人生即经历,往事何堪忆。
浮名终逝去,得失须臾间。
 

中国特色,世界影响。解决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

这是在建院的时候,他就提出来的重要概念。这是一种自信,不同于现在受批评的“中国国情,世界接轨”说。虽然环境学院现在面临新的危机,但是这样的理念,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秉承。这是一种自信,对于自己的文化,哪怕自己的问题,怀着这样的自信。所以他也说中国的环境问题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环境问题,如果中国的环境问题可以解决,就可以为解决世界的问题提供借鉴。因此选择中国是明智的,而我们也不要总是步西方的后尘。

不是东,不是西,就不是东西;真是东,真是西,才算是东西。

老师有着四十年的在美工作经验,期间回国几百次,而担任院长四年,他说他学到了很多。对于中国和国外,他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也有自己的评论和看法。而这句话就是他对一些人的告诫,留学或不留学,“真”的才是自己的吧。“真”的也是世界的吧。

Ecosystem, Egosystem.

对于中国,我们强调整体,强调系统,西方更多的是个人,强调ego,用以提醒我们思考的方式。是否更多一点eco,而少一点ego

Everything is possible, nothing is easy.

这是他对中国问题的经典评论。现在世界都在追捧中国,捧杀说、威胁说良莠不齐,中国的经济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GDP一路飚高,各项指标环境除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而说中国是世界的希望所在,确实,很快发展,很多机遇,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但也有很多问题,很多麻烦,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轻松搞定的。似乎有“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痕迹,但是在英文中,这似乎是最好的阐释。

只要有好的理念,钱不是最要担心的问题。

这是在,你有好的理念,钱来找你。在很多事情上,他鼓励我们敢想,比方说荒漠化国际论坛,在最关键的时候,他说,你们尽管想得大一些,做的大一点,而找赞助总会有办法。Do the right thing right. PY的总结也是很好的,平台、资金、人才,得其二者得以成事,我们姑且也把技术归为人才中去吧。

What China can do for the world in 21st century?

这是一句让人兴奋的话,如果和前两句联系起来,19世纪的中国贫穷落后挨打,20世纪的中国争独立求解放图发展,21世纪的中国怎么样?这是我们环境基金的理念,也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选择了中国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的行动计划。他也将带着这句话参加Davos的世界经济论坛。

Local language, global voice.

这是在Global Classroom里,他表达的意思,听来让人振奋。和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还不一样。正因为你有中国自己的特色,所以你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自信。同时也是说,我们要重视地方社区,尊重地方知识。在Global Classroom里,我们学到了很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肤色,甚或不同的宗教。同时,也让我怀念和Classmates那个“full of 燕京”的晚上。

Don’t try to know everybody, but let everybody know you.

严格来说,这不是他的原话,是有一次,参加完“绿色中国论坛”,和tingting在大食代,在总结他的故事后,突然灵感一发,偶得的一句。江老师是个社会活动家,他真的知道很多人,很多人正在做的事情,这些事情的重要程度和评价,不乏这些人和事的八卦。因此他可以帮上很多忙。但是对我们来说,能让somebody know you就很好了。

知行合一,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哲学,在西方,杜威的哲学叫“Learn by doing”,翻译过来是“做中学,学中做”,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讲的就是两个合一,地理学也把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哲学追求。搞环境的谈两个合一,或者是不错的指导。

You can change the course of history, but you cannot change the history course.

这是他在谈到大学作为改革的最后堡垒,有时候做点事情不那么容易。觉得用在中日关系上也还不错。

We are not trying to build an empire, we are building a dynasty.

这是Vermont大学访问北大的时候,当时林校长在场,他说北大不是要建立一个帝国,而是要建设一个王朝。我并不确知,什么是帝国,什么是王朝,但是我并不喜欢经济学帝国主义,适之先生说“但开风气不为师”,说的大概有这么点意思。或者唐王朝比元帝国更让人叹服。

你们要利用我。

他在和老师们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这么说。做人就是要做有利用价值的人,你“被利用”的时候,你也从别人那里获得了信息。我不太喜欢利用这个词,当然更不喜欢利用别人的人,但在这里,利用就是合作。合作而共赢。

 

每个人都有可爱之处,亦有可憎之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生在须臾,而须臾之间,希望,有一些人,浮现在你眼前,有一些话,回响你耳边。

注:在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路上,我相信,这些话都很有启发和帮助。这些话可以放心引用,但要注明出处哦。试问,你的大学,哪些话还在你的心里回响?

Monday, November 13, 2006

诗人不幸诗之幸?

 

stella聊到诗,她的blog上有知音少一段,颇为绝妙。然后说,“诗人不幸诗之幸”,这话不假但也未必,比方说泰戈尔的诗,自然之子,得于自然,又如班德瑞的音乐,源于自然,未有不幸的痕迹,健康自然却深得我心。不过有人说现在是诗人死了,不止是诗,连文学也死了,大概是现在既没有英雄,也忘掉了自然。

也因此我开始瞎掰诗之三境界:小诗传情,诗之雅也;中诗言志,诗之俗也;上诗无极,本乎心也。所以妙手偶得,得意忘言。所以我喜欢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过捻断数根须的感觉大概也不错。不幸之诗易有故事,自然之诗没有故事,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不幸之诗,之如“文王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自然之诗有风,不幸之诗有骨,风骨存,诗在。

 

noolii闲聊选择,又多感慨。前方多条路,每一条都荆棘丛生,每一条都别具风景。Everything is possible, nothing is easy. 对于人生是,对于中国也是。但是人生有多种可能,中国却似乎只有这条路走下去。

 

PY走在路上,打电话来说,NH的阳光很好,“…都没有用,因为HG没来”,感动得淅沥哗啦。我们应还记得同游未名湖时的约定,君子之交淡如水。还有就是他的分析“平台、人才、资金,得其二者可成事”,因为你可以凭二而找到其三,甚得见识。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blog上的好人说

 

写blog的人都是好人,有点乐的东西就写

看blog的人是好好人,有点好的东西就乐

看blog且回blog的人就是好好加好人了

呵呵

 

又看到刘勰的这一小段,还是动心不已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矣。”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关于生态经济的讨论

 

Bob的讲座还算有趣,他和shuang比预定的时间早到一些,问好的时候我告诉他,我们上学的时候,你的文章是我们的必读文献,他自然很高兴,不过还是幽默的说“I am sorry about that”。呵呵。聊聊今天来参加老师的情况,他则自己开始装机器了。三楼会议室的投影仪也真够牛的,要开投影仪必须把所有的灯都关掉。所以说,高科技有时候是没有道理的,而试论俄罗斯疗法之可行。

老师的开场白很有特色,真应该赞一下江的演讲才华和自信,以及背后的理念和手下的谈判技巧。比方说他会讲中西文化,用中国的老话,“如果你不是东,也不是西的话,你就不是个东西;你只有真的东,真的西,你才是个东西”。比方说他对一些关键数据的强记和强调,总是必要的时候给人一击。比方说他一直在传道的“What China can do for the world in 21st century.”当然他也要灭灭牛人的牛气,我取消了其他的活动,发改委的电池什么会议,来参加你的研讨会,是因为我想有一些合作。

他在开始之前,不忘了调侃一下“很高兴我比电池重要”,做很汗状。切入正题很重要,从他的论文开始讲起,1997年的nature,引得批评无数,但经典还是经典。他把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土保持、食物、基因、美学价值等等18项,然后分为海洋、陆地生态系统计算了一个价,33.3×1012美元。这个数字估计他自己也不信,因为这和采用的数据,计算的模型都有关系。不过人家不靠这个数据吃饭,人家做的是这个概念,你要重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老蔡讲耕地的价值重建,就把耕地的价值简化了,一是经济价值,二是美学价值,三是社会保障价值,第三点在中国尤为重要。然后简化了一个最少人均耕地和压力指数来表示耕地所需的面积和面临的危机,突破了国土资源部耕地总量控制的局限,也助于更灵活的方式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不足和耕地保护的矛盾。这个是一个全新的思路,也很有影响,最近政府的思路似乎有所调整,说什么提高执政能力,就应该多向学者问政。

徐老师做的是森林的一个研究,对中国林地的产权做了严格的划分,并定量的研究不同产权下林地的保护,很有意思。公共池塘资源的管理都不简单,也没有统一个模式,公私都有管理的很好的案例,这取决于资源的特点、地方知识体系、有效的沟通和监督机制等方面。不过定量从来都很麻烦,这个案例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吴思先生在南方上发了篇文章《社会企业家怎样创造价值》,让我对Yunus有了更深的认识,赞。“同是100元,救命钱大于养生钱,创业钱大于闲钱。只要能救一条命,100元救命钱完全可以大于1万元闲钱。社会企业家把富人手中的闲钱,转化为穷人的救命钱、学费或创业钱。1万元闲钱就可能发挥10万元甚至100万元的作用。”

Wednesday, November 8, 2006

Costanza教授来访演讲

这是个牛人,因为理念。他是第一个计算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人,发表在nature上,当年学习老蔡的资源经济学的时候,这是必读文献。对他的批评也很多,认为他选择的数据不准确,计算的结果有问题,等等。但是人家做了,而且第一个做,你要服。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人类要认识到生态系统除了物质价值外,还有生态服务的功能,而这部分的价值,甚至是要远远大于物质价值。

还有一个传闻,说他在Maryland的时候,UMD的生态经济就是全美第一,后来他去了Vermont,UVM的生态经济就变成全美第一了,大概是传闻吧,不过可见牛人的本质不是在哪都是牛人,而是到哪哪牛。不过大凡牛人,都会真觉得自己很牛,所以尊重学习以外,不要太宠他了。如果谈合作的话,还是要平等视之。这次老蔡和徐晋涛教授也会谈一谈,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听。

--------------------

Agenda for the UVM/PKU meeting on collaboration of Ecosystem Economics Research

 

2:00pm-5:30pm, 10th Nov. 2006

Meeting Room 301, Lao Di Xue Lou Building, PKU

 

2:00pm  Welcome Remark: Cooperation of UVM/PKU, Introduction of Prof. Costanza

C S Kiang, Chairman, Peking University Environment Fund, PKU

 

2:30pm-3:30pm      Integrated modeling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Robert Costanza, Gordon Gund Professor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Director, Gund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Rubenstein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UVM

 

3:30pm-4:00pm      Studies of Chinese Forestry Policy

Xu Jintao,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KU

 

4:00pm-4:30pm      Land issues in China and related research in PKU

Cai Yunlong, Professor, Director,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y; PKU. Vice President, Chinese Geographical Society

 

4:30pm-5:30pm      Discussion of Further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Costanza博士是美国佛蒙特大学Rubenstein环境和自然资源学院教授,组建Gund生态经济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共同创建了国际生态经济学会(ISEE)并曾担任主席,长期从事系统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政策、景观生态学、生态模拟等方面的研究,特别关注大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生态和经济系统的交互作用,包括景观水平的空间模拟模型、经济和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流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产评价等。到目前为止,发表科学论文300多篇,被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被称为2004年以来“ISI高引用率研究者。在本讲中,Costanza教授将介绍生态系统服务的集成模拟和评价。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基金

PKU CDM Club

工欲其事利其器,高科技不讲道理

前几天很FT,被导师逮着装机器,用了两年的机器,已经慢成老蜗牛了,蜗牛本来就慢,还老蜗牛,当然太影响效率。那个鬼东芝的恢复光盘,在非东芝的原装光驱下不能读,可是谁会想到呢?和博帅辗转反复折腾尝试了半天什么先分区硬盘安装、直接安装XP等等,都宣告破产,只好打东芝在中国的客服热情,小姐非常熟练的告诉我们,这个问题要到维修中心换第一张恢复光盘就可以了。考,真想扁他。教训,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先打服务电话,别装逼。

于是屁颠屁颠的跑到离中关村最近的服务站,知春路口北100,淅沥淅沥的找前台,拿了一个光盘,现场就把系统恢复了,用了月1个小时左右,听到windows的登入音乐,那个熟悉啊。问一下内存条,521的要1400元,杀人价。于是到海龙去整一下,505搞定,那人好象还很识货的说,这当年是全球最薄最轻的机器,PR100。其实他不知道,现在也仍然算是。加了内存,速度似乎更快了,恩,总算搞定,有刻刻咔咔的把可能的软件都装了。给送了过去。

第二天,打电话过来,foxmail用不了,点接收邮件,第一次表明错误,第二次再点就死机,老蔡有2G的邮件,foxmail不能用了那哪能行。好象光驱又识别不了了,无线网络还有点问题。而Word的一个功能也反复不行。真是郁闷啊。老蔡有一些完美主义的人,用惯了的东西自然希望再回首,习惯可以帮我们省却很多能量,却也让我们依赖,一句习惯就好多少爱恨不言中啊。原来是SP1的问题。真是大意荆州,以为恢复盘万事大吉,但是装了乱七八糟的软件后,SP2怎么也打不进去了,无奈何,只好又重装。教训,系统的问题要系统解决,装机先解决系统,然后杀毒软件,然后office等其他。

有一句话叫,装啥别装逼,再改一下,装啥别装机。谨以此祭奠因装机逝去的时间并提醒将可能装机的朋友。

Friday, November 3, 2006

问候:路与猪

收到朋友的短信:爱人是路,朋友是猪。一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头猪。有钱的时候别忘路,没钱的时候别卖猪。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喂喂猪。天气转凉,喂喂我的猪。会心一笑,有趣。也贴在这里喂喂我的猪们。

Wednesday, November 1, 2006

气候变化: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也许是COP12/MOP2即将在内罗毕召开,这两天关于气候变化的报道特别多,海上刀给我发来了Stern Review Report的链接,因为前两天一则新闻以醍醐灌顶似的标题报道了这个报告的发布“温室效应危害堪比世界大战”,所以也就特别留意:

如果各国政府在未10内不采取行动遏制温室效应,那么全球将为此付出高达6.98万亿美元的经济代价,这将超过一战、二战和上世纪30代的美国经济大衰退付出的代价。冰川大量融化所导致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全球六分之一人口严重缺水,40%上的野生物种灭绝,并造就多达两亿的“环境难民”。

我们没有别的选择:花费国内生产总值的1%尽力解决全球暖化问题,否则就要承受多520倍的经济损失。报告建议,联合国明年就修订《京都议定书》中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条文,而不要等到20102011年。这当然只是建议,京都议定书经历了漫长的谈判过程,而美国、澳大利亚至今仍徘徊在京都之外。

 

我下了这个报告,大家看看原文的陈述:

Our actions now and over the coming decades could create risks of major disruption to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y, on a scale similar to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great wars and the economic depression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it will be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reverse these changes.

这是一个警钟,人类时常需要警钟才能敲醒,从迷醉在自我的道路上,就像“寂静的春天”一样。江老师说,我们的警钟已经敲了,敲了很多次,可是听的人不多;中国对于能源的敏感性比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要强,而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不够;如果中国21世纪要为世界做点什么的话,应对气候变化应该是中国和世界共同的责任。Neier说,中国的NGO还没有把气候变化纳入议程。

也不是没有好消息,一个是来自摩根斯坦利将投入30亿美元进行“绿色投资”,其中90%左右的投资,将用于在全球各排放交易系统中购买碳排放额度。剩余资金投向低排放能源项目,这些项目挣得的排放额度,进而可在各种排放市场中出售。这其实是一个商业计划,但是用市场时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也是人类的一个动力源泉。你也许要承认,一个人可以靠信仰驱动,但是一个社会,绝对是要靠利益来驱动的。

Innovators’ Workshop里边我总结自己的收获,除了Motivation的讨论外,我从不用思考去呼吸去吃饭,而我们要反思去环保,所以这是我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出了问题,我们要让我们的环保和呼吸吃饭一样,不需要思考和意识。Enjoy without Destroy. 并非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才能保护环境,而是改变Enjoy的方式,更健康。Leadership with Wisdom, and Action with Responsibility.

 

我们需要阿尔戈尔的电影An Inconvenient Truth,他是这样的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又如此的基于科学和事实的根据,因此,不是美国大片,但是却一样的吸引观众,扣人心弦而发人深省。虽然在伯克利的时候,我们就有幸看到了这部片的首映,但直到最进,国内还找不到质量好的DVD,而Youtube上有一个预告片,音乐和图片都还不错,不妨一看。我们还有机会和戈尔进行了一次电话的对话,戈尔跑了很多地方调查气候变化的证据,略带疲惫的声音却坚定的为保护气候而战,当然也许也为他的竞选。

几次跟气候变化相撞的经历,确实让我想在这个领域走得更远,也让我想做些事情,我知道我可以做的也许不多,我也知道我所能改变的有限,但是,我可以改变一些人,或者可以让我身边的人开始关注、理解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一切,支持我们的行动同时也和我们一起行动。There is still time to avoid the worst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f we take strong action now.

Bo回信说”The Stern report published yesterday is in itself a definition of the need to give a rapid answer to the question “How on Earth can We Live Together?”. The four values that are inscribed in the beautiful plaque that you gave me – Hardworking, Meticulous, Down to Earth and Innovation – are indeed the most important stepping stones to that end. ”

 

再看Stern报告给我们的建议,这是大的方面,小的就是我们都过“碳中(Carbon Neutral)”生活吧。

Key elements of future international frameworks should include:

Emissions trading: Expanding and linking the growing number of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s around the world is a powerful way to promote cost-effective reductions in emissions and to bring forward a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trong targets in rich countries could drive flows amounting to tens of billions of dollars each year to support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s.

Technology cooperation: Informal co-ordination as well as formal agreements can boost the effectiveness of investments in innovation around the world. Globally, support for energy R&D should at least double, and support for the deployment of new low-carbon technologies should increase up to five-fol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product standards is a powerful way to boost energy efficiency.

Action to reduce deforestation: The loss of natural forests around the world contributes more to global emissions each year than the transport sector. Curbing deforestation is a highly cost-effective way to reduce emissions;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pilot programmes to explore the best ways to do this could get underway very quickly.

Adaptation: The poorest countries are most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It is essential that climate change be fully integrated into development policy, and that rich countries honor their pledges to increase support through overseas development assistance. International funding should also support improved regional information on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research into new crop varieties that will be more resilient to drought and fl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