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及长期改革建议
CDM的诞生是可以说是一颗伟大的种子,但是实际应用中不能不说却成长为一个“烫手”的山芋。要评价CDM的功过是非还为时尚早,但是我们不妨来反思一下CDM所实现的成就和尚存在的问题。CDM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方说,帮助实现全球减排的资金转移,促进了部分技术转移,帮助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清洁能源低碳技术,增强了减少排放的能力建设等等。CDM的问题,主要还是额外性的争议,HFC23、工业气体是一宗,现在蔓延到风电上来了;此外还有系统过于复杂,程序时间过长,EB能力建设不够,地区分布不均衡,等等。总之,需要客观的来看待CDM的作用和问题,对于CDM的贡献是不容抹杀的,同样对CDM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
短期来看,最重要的是要重建真实可信的基准线。对于中国风电而言,可能还需要寻找到一条可以跟实际基准线相比较的办法,比方说在中国市场上一般认为应当为煤电。受复杂改革进程的影响,叠加国有企业行为的逻辑,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中,独立发电企业(IPP)可能是可行的替代情景。虽然IPP只占到中国电力市场的10%左右,但是他们是可以基本按照市场规律来运转的,亏本就会不生产,因而相对更能体现市场。虽然IPP的电价仍要有发改委来通过,数据的可得性也是一个问题,但这是一个可能的方向。同时,为了减少开发商和咨询机构的风险,由政府组织专家公开并定期审核基准线,增强政府定价机制的透明度,对于增强CDM的可信度也非常有帮助。这些努力并不能解决CDM逆向激励和“抵消悖论”的问题,但是可以尽可能的减少额外性的争议及规制风险。
长期来看,还需要面对额外性设计当中的结构性问题,第一是基于市场机制设计的IRR额外性判定方法对于非完全市场化市场不适用;第二如何把国内减排政策纳入到CDM机制的激励当中,也就是解决逆向激励的问题。现在在探讨的行业减排机制,利用某些关键行业的排放强度目标,对于超过基准线的部分提供资金。这相当程度上摆脱了复杂的国内政策,但是如何确定基准线仍然是很大的挑战。活动方案(PoA)机制对整个所有相关活动进行补贴,减少了对于特定政策依赖,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但是,只要以额外性作为标准,就难以脱胎与国内的减排政策,也因而难逃争议。当涉及的减排量和资金量尚小的时候,可能无人关注,但一旦卷入了大量资金, 就会有人提出来。这可能是EB和气候变化的政策制定者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国际谈判连2012年以后CDM的命运尚且未卜,为什么要这么详细的讨论CDM及其在应用当中的问题?我想说的就是这恰好说明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是何等艰巨。全球气候变化的谈判处在一个胶着状态,2012年后CDM机制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的努力并不会就此停止,没有CDM,可能会有其他XDM,也许有碳税之类的政策工具,不管采用何种工具,我们都需要了解政策工具的优势和局限,以及执行可能面临的挑战,从而从设计上加以改进。在气候变化的大景观格局当中,CDM也许只能算一条小溪,但是正是无数个CDM项目的浪花,汇成了国际减排的努力,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创新精神。我们希望这样的努力和精神在争议当中依然流淌不息。(何钢)
一口气看完受益颇多。
ReplyDelete